黃 罕
(安徽省阜陽市農(nóng)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支隊,安徽 阜陽 236000)
近年來,甘薯的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鮮食型甘薯的種植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如何做好甘薯及甘薯制品的全年供應,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甘薯的收獲與儲藏保鮮的實踐中總結了一套甘薯周年供應技術,以供參考。
甘薯沒有明顯的成熟期,薯塊在適宜的生長條件下,可以無限生長且持續(xù)膨大,在氣溫適宜的情況下收獲越晚產(chǎn)量越高。但在實際生產(chǎn)中要綜合考慮溫度、收獲時的價格、天氣等方面來確定合適的收獲時期,因此不論是作為種薯還是作為鮮食甘薯銷售或是加工利用,都應該適時收獲。尤其是作為種薯的田塊一定要及時收獲。收獲得太早,薯塊積累的干物不夠,會影響產(chǎn)量;收獲得太晚容易受到凍害,出現(xiàn)爛窖。生產(chǎn)中以不受到凍害和不影響儲藏效果為標準,種薯和鮮食薯適宜在地溫下降到15℃左右收獲。加工用的甘薯可以適當晚收,以達到最大效益,地溫下降至9℃以下時就要考慮收獲了,以免發(fā)生冷害。受低溫冷害的甘薯耐貯性會大大降低,切干率也會下降。
以安徽地區(qū)為例。安徽甘薯種植區(qū)域多為砂姜黑土,收獲時土壤濕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收獲。若土壤濕度太小,溫度的晝夜變化就大,薯塊容易受到冷害,收獲時土壤硬度大,不利于收獲,且易傷到薯塊;若土壤濕度太大,土壤黏重,薯塊黏泥不易去除,給收獲帶來極大不便,收獲后的甘薯還不耐貯藏。當土壤濕度過大時應該先把甘薯的秧蔓割去,曬壟幾天,這樣可以快速降低土壤水分,等土壤水分降低到適宜的時候再行收獲。如果遇到連續(xù)雨水甚至降雪而沒能及時收獲時,可以搶收至倉庫內(nèi)多通風,結合高溫愈合技術,降低甘薯的水分含量,延長儲藏時間。如果出現(xiàn)組織死亡則不能窖藏,可直接作為加工薯使用。
收獲甘薯時要及時分級,按照薯塊的大小進行3~5級的分揀。在分揀過程中,挑除病、殘、水漬及畸形的薯塊,不同品種、不同用途的甘薯要分別貯藏。收獲和運輸時要注意輕拾、輕裝、輕運、輕放,用籃筐或是周轉紙箱裝運,盡量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破傷,以免影響質量。
甘薯的生長沒有固定的成熟期,收獲時薯塊依然有較高的呼吸作用,薯塊內(nèi)酶的活性依然很高,如果前期堆放不當,內(nèi)部溫度過高,就會產(chǎn)生燒窖的現(xiàn)象。甘薯適宜的儲藏溫度為12~13℃,最低窖內(nèi)溫度不低于9℃,最高不超過15℃。低于9℃甘薯薯塊的細胞壁的果膠質就會分離并析出,從而導致細胞壞死,軟腐病病菌容易侵染。如果溫度長時間高于15℃,薯塊的呼吸作用強,生命活動劇烈,會造成薯塊內(nèi)的養(yǎng)分消耗過快,出現(xiàn)糠心的現(xiàn)象,同時,溫度較高會造成甘薯的萌芽,作為鮮食型的甘薯損失率提高,口感品質變差,作為種薯的薯塊萌芽數(shù)量就會減少。
由于甘薯在儲藏期間的生命活動依然繼續(xù),所以要有適當?shù)臐穸龋话愀适淼慕褍?nèi)濕度應保持在85%~90%,濕度過低,薯塊內(nèi)的水分就會過多的流失,損失率也會提高,口感品質也會變差。濕度過高,一是利于病菌的生長,容易出現(xiàn)病害;二是易在墻壁等冷的地方凝結成水滴,滴在薯塊上,導致薯塊的壞爛。
對甘薯儲藏影響較大的是氧氣和二氧化碳。氧氣能夠滿足薯塊的正常生命活動,缺氧容易造成薯塊的組織死亡,導致壞爛。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抑制薯塊的呼吸,也會造成薯塊的腐爛。為了保證窖內(nèi)有充足的氧氣和適宜的二氧化碳,甘薯的貯藏量一般應占整個薯窖容積的70%左右,并注意通風。
甘薯在收獲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機械的損傷。甘薯入窖后,傷口愈合就會變慢,容易發(fā)生軟腐病和黑斑病。高溫愈合技術是目前使用較多且效果較好的處理方法。高溫愈合技術就是在甘薯入窖的前3天,使用物理方法將薯窖內(nèi)的溫度均勻地提高到35~38℃,升溫過程中要注意堆放的中心溫度不能過高,在堆放時留足空隙,同時避免熱風直吹到甘薯。3天之后要立即把溫度降至12~13℃,并長期保持在這個溫度。
在甘薯入窖前的半個月,要打掃儲藏場所,同時進行消毒。常用的方法是將甘薯窖全部密封,每立方米使用硫黃15克熏窖。甘薯窖較大時,要把硫黃分散于小容器內(nèi)點燃。點燃后迅速離開,封閉5~7天。在入窖前的一周,要開窖通風,等待甘薯的入窖。
甘薯在收獲后需要消毒,以減少薯塊的帶菌量。使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釋液或50%多菌靈膠懸劑500~800倍液,把甘薯倒入池中,浸泡5分鐘,撈出后瀝干水入窖。也可以把消毒液裝入噴霧器,自上而下噴淋,直至藥液從下方流出。用紙箱裝的甘薯可以用百菌清煙熏劑消毒。鮮食型甘薯要注意銷售時期,很快銷售的甘薯使用高溫愈合技術即可,不用進行藥液消毒。
甘薯入窖前,由于窖外的溫度仍然較高,其呼吸和生命活動還很強,此時薯窖內(nèi)的濕度和溫度都很高,待完成高溫愈合后要及時通風,直至窖內(nèi)溫度降至12~13℃。然后根據(jù)外界溫度適當通風,當外界氣溫低于12℃時要及時關閉通風口。
甘薯儲藏的中期管理相對簡單,此時薯塊的呼吸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動減緩,產(chǎn)生的熱量也比較少,只要定期觀察窖內(nèi)的溫濕度即可。
2月中旬立春以后,外界氣溫升高較快,要注意窖內(nèi)溫度,及時通風降溫除濕。此時甘薯易壞爛,要根據(jù)氣溫和地溫及時育苗或銷售。
甘薯地上貯藏庫可以利用舊房進行改造或另選適宜的新地建設。通行的做法是在房子內(nèi)部增加一層單磚墻,新墻與老墻的間距保持10厘米,在間隔內(nèi)填充阻熱物,房子上部加保溫層。與門相對的地方要留有小窗以便通風,通風最好使用排氣扇進行。儲藏庫的入口處要增加緩沖間,避免開門時庫內(nèi)空氣與外界大量冷、熱空氣直接對流。甘薯擺放時要避免直接接觸地面,地面可用木棒等材料架高,一般以15厘米為宜。甘薯庫的向陽面可搭蓋溫室或塑料大棚,冬季利用鼓風機將溫室或塑料大棚棚內(nèi)熱空氣吹向室內(nèi),將室內(nèi)的冷濕空氣交換出來對薯堆進行加熱,這樣既能起到保溫作用,又能保持空氣新鮮,減少雜菌污染,同時又可以促進軟腐薯塊的快速失水變干,降低其對周圍健康薯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