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允
很多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瑣事不放,分明是無心到可以忽略的過失,卻會被父母無限放大。
博主“神奇媽媽木小暖”分享了一段經(jīng)歷:一次聚會時,朋友說自己14 歲的兒子性格有很大的問題。做事縮手縮腳,沒有一點主見,每次看到兒子這樣,她就會火冒三丈。博主還沒來得及問為什么,孩子回來了。滿頭大汗的孩子剛坐下來,拿起冰鎮(zhèn)檸檬水,朋友立馬怒氣沖沖地喊道:“說了多少次了,出汗后不能喝涼的,你怎么一點記不???”吃飯的過程中,朋友也一直抓著孩子不放:一會兒說孩子坐得不端正;一會兒又嫌棄孩子這么大了,吃飯夾菜還能掉……短短一個小時,她的眼睛一直盯著孩子,在各種小事上挑毛病,糾正孩子,好像無論孩子做什么,都是不可原諒的過錯。眼看著一個剛才還充滿活力的孩子,在媽媽的挑刺中被消耗到崩潰。
生活在語言暴力下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受到嚴重的摧殘,甚至一生都會活在這個陰影的籠罩下。經(jīng)常被挑剔的孩子,會變得尖酸刻薄,對身邊的人拼命挑剔。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天賦。但是,如果硬要用爬樹來衡量一條魚的能力的話,那么魚終其一生都會覺得自己是愚蠢的。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成長軌跡,過度地在小事上打擊孩子,結(jié)果只會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
與其事無巨細,不如順其自然。
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非常脆弱,如果父母在處理小事情時過于苛刻或者粗暴,就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負面情緒。那些你不以為然的小事,正在消耗孩子的心力。你不以為然的嘮叨,正在消耗孩子的熱情。
如果親子關系不好,一切教育手段都是零,沒有任何意義。而父母怎樣跟孩子交流相處,就會有擁有怎樣的親子關系。李躍兒老師在她的著作《誰拿走了孩子的幸?!分姓f:“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著整個教育的過程。”而父母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人父母,也是孩子的“原件”,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副駕駛,更是孩子人生路上共同成長的好朋友。
進家門前,撣掉身上的“灰塵”
回到家,你不再是職場精英,也不是誰的員工,你只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親密伙伴。
學會轉(zhuǎn)換思維
不要將時間浪費在對孩子的攻擊和指責上,而是用耐心和包容理解孩子,換個方式和孩子溝通。你就能發(fā)現(xiàn),孩子反而會欣然接受,積極改變。
收起你的控制欲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的風箏,遲早有一天,他要獨自飛翔。做好孩子的副駕駛,收起你的控制欲,將選擇權和自主權還給孩子。父母擺正自己的位置,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