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發(fā)山
回郭鎮(zhèn)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沒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殘缺不全。這通碑是紀念名醫(yī)李詔亭的。初立這通碑的時候,李詔亭尚健在,時年68歲。難道給活人立碑犯了忌諱才給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這塊碑?此事還得從詔亭去世說起。
1940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九,李詔亭病逝。得知這個消息后,鞏縣本地及周邊受惠之人前來吊唁,成千上萬,絡(luò)繹不絕。由登封人氏王家彥帶領(lǐng)大家捐款捐糧,聘請三個劇團唱了半月有余。八十多歲仙逝,算是喜喪。戲臺兩邊搭棚建灶,以便眾人吃飯看戲。棺木是用十二棵柏樹的樹心做成的,俗稱“十二圓心”,檔次最高的棺材。下葬當天,送別的人群長達數(shù)里之遠,個個淚流滿面,傷心不已。棺材由三十二人抬、七十二人挽。路過之處,人們自發(fā)相送,哀哭聲響徹云霄,燒紙的煙霧遮天蔽日。鄉(xiāng)親們也都異常感慨,議論紛紛,有的說:“嘖嘖,縣長死了也沒這樣的場面?!庇械恼f:“老人家一輩子也值了?!庇械恼f:“到了三周年,說不定比這個還熱鬧?!庇械恼f:“墳前兩塊碑,一個是生前所立,一個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見!”有的說:“還有那些匾,什么‘悉諸傳方‘曾飲上池‘長桑遺秋‘岐黃再世,十多塊呢,我都沒聽說過?!薄?/p>
隆重的場面詔亭的夫人也看到了,眾人的議論她也聽到了。悲傷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時也有一絲不安,覺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讓老夫人下定決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詔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歲的李河,因操辦李詔亭的喪事被活活累死了。事實上,李河是因為李詔亭辭世而傷心過度才病逝的,當然,也有操心勞累的原因。
得知老夫人的決定,親戚朋友和她的五個兒子都嚇壞了,以為她給氣糊涂了。大兒子天庚說:“娘,這是爹的臉,咋能砸呢?”這碑是1923年由王家彥帶領(lǐng)河南六縣(登封、偃師、鞏縣、滎陽、溫縣、密縣)數(shù)百民眾立的,碑陰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數(shù)縣受惠百姓名單,碑陽正文寫“名醫(yī)詔亭李老先生懿澤悠長”,以彰顯李詔亭的功德。
老夫人嘆息一聲,說:“該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讓活著的人有負擔。有‘湛水先生這個名號就夠了?!崩钤t亭因其醫(yī)術(shù)精湛,兼有如清水之德操,故人稱“湛水先生”。
同村人李倉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這塊碑,不能砸!”有一次李倉從李詔亭家門口經(jīng)過,李詔亭看他氣色不佳,斷定他身體肯定有疾。原來李倉胸口有一個碗底大的瘡,不疼不癢。李詔亭說:“此乃護心疔,趁尚未發(fā)作蔓延,需盡早醫(yī)治。”李倉不想治療,因為家境困難,手頭拮據(jù)?!澳氵@瘡無須吃藥?!闭f罷,李詔亭用冷水噴李倉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時將惡疔除掉。
在場的其他人也都紛紛出面勸解:
“老人家,不能砸。”
“干娘,萬萬不能砸!”
“不能砸,老奶!”
…………
老夫人看看這個,瞧瞧那個,嘆息了一聲,說:“你們說,若不是他給人看病,年紀輕輕的時候會成瘸子?”
這一句話把大家都問成了啞巴。
有一年,羅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個醫(yī)生,都束手無策。生命垂危之際,王指南的父親王戍春來請李詔亭。在去的途中,李詔亭看病心切,擔心延誤時機,抽了馬一鞭子。馬嘶鳴一聲撒蹄飛奔,他卻不慎墜馬。王戍春要帶他去附近藥鋪診治,他說:“皮外傷,不礙事?!闭f罷一瘸一拐蹬鞍上馬,忍痛趕到王戍春家,給王指南看過病開過藥方,直到王指南一劑藥下肚,轉(zhuǎn)危為安后,他才到藥鋪診治??上У氖?,因為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時需要拐杖或者讓人攙扶。
老夫人又說:“你們說,若不是他給人看病,會撇下我一個人,自己先走?”
在場的人面面相覷,也都默默垂下了頭。
前幾天,李詔亭偶感風(fēng)寒,適逢回郭鎮(zhèn)李邵村楊清益的兒子患了急癥,楊清益親自牽馬來請。到了李詔亭家后,得知李詔亭已85歲高齡,不能騎馬,楊清益又用一乘小轎來請。他沒有絲毫猶豫,不管家人的反對,不顧年老體弱,一邊咳嗽著一邊往外走。俗話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但是,因為病人情況特殊,李詔亭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楊家。楊清益求之不得,千恩萬謝。李詔亭一邊給病人用藥,一邊觀察病人的反應(yīng),有時半夜還要起床查看。如是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才離去。不幸的是,李詔亭因疾勞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
老夫人看到大家都默不作聲,指著圍在身邊的五個兒子,緩和了一下口氣,叮囑道:“你們的爹看病不收錢,即便收錢,也是只收富人的錢。你們的爹沒把醫(yī)術(shù)傳給你們,不要怪他,他是擔心你們定力不足,把路走偏。治病救人,人命關(guān)天,一旦失手,毀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名聲,更是別人的一個家庭!男子漢大丈夫要養(yǎng)家糊口,必須找個正經(jīng)營生……所以說,這通碑不能留,要砸……”話沒有說完,老太太已經(jīng)泣不成聲。
就這樣,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兩半。老太太不解“氣”,要求徹底砸爛。老五兒子天合年輕,腦瓜子靈,對老太太說:“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鋪路,也算是我爹為世人做的最后一點貢獻。”
老太太這才答應(yīng)。
2016年,李家后人為紀念先祖,又把殘碑找回來,立在了祠堂門前。
[責(zé)任編輯 曲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