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66歲的退休老人,身體沒有“三高”,也不喜歡在棋牌室打發(fā)時間,夜晚在武漢市江漢路步行街吹吹笛子,感到很開心。
我與笛子的緣分,源于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看了村里的一場老前輩們自編自演的文藝節(jié)目,我叔叔扮演京劇《智取威虎山》里的楊子榮,笛子、二胡、京胡都給我叔叔伴奏。看完這場演出,我就萌發(fā)了學吹笛子的念頭。
這年學校放了暑假,我從家里竹林砍了一根竹子,用燒紅了的火叉在不足一尺長的竹子上鉆了八個眼,竹膜當?shù)涯?,但竹膜吹了幾次就穿孔,沒有笛膜那么耐用。不管它!不花錢的“笛子”和“笛膜”,也能用。初學吹笛子,我有耐力和毅力,吹出來的聲音和買來的笛子聲音也差不了多少。
就地取材,做成一支笛子,讓我對吹笛子入了迷。我把村里文藝宣傳隊的笛子手胡官茂叔叔的一支兩節(jié)笛子買下,這支笛子與我形影不離了。
初中讀完,我上了湖南省石門縣第五中學高中。高二的時候,我當上了宣傳隊的笛子手。我們到鄉(xiāng)下演出,參加全縣中學生文藝匯演,演出隊伍到哪里,我的笛子聲就在哪里響起來。高中畢業(yè)后,我當上了小學民辦教師、文藝宣傳隊的輔導(dǎo)員。
1976年底,我離開三尺講臺,參軍入伍,那支兩節(jié)笛子伴隨我“走”進軍營。在閑暇之余,我拿出笛子吹奏軍歌,擔任連隊的教歌員。從空軍殲擊機部隊來到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后,從維護飛機的技術(shù)干部到機關(guān)單位的宣傳干部,不管在哪里,我經(jīng)常吹笛子、拉二胡,這成了我的拿手戲。我還組織官兵參加過許多大型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
自制笛子改變了我的人生,有笛聲相伴,我的老年生活越過越充實。(摘自《楚天都市報》易先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