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痹诒姸唷八蛣e”詩中,高適的這首《別董大》可謂舉重若輕。
或許有人會認為是高適這首詩帶火了董大,實則不然,因為在高適寫這首詩的時候,董大遠比高適更負盛名。準確點說,高適是董大的忠實粉絲。
董大原名董庭蘭,乃一名琴師,因為在家族排行老大,所以也被稱為“董大”。董大在音樂上的天賦極高,擅長彈奏七弦琴和篳篥。
就在董大流浪到睢陽時,遇到好友高適。那時的高適,雖胸懷大志,卻不得志,四十多歲了還是一事無成。兩人推杯問盞,酒足飯飽,到了該買單的時候,高適提出賦詩一首為董大送別,于是就有了這首《別董大》。
其實,大多數(shù)人只會背誦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因為下半部分被后人分剝成了《別董大·其二》:“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如同四處飄搖的鳥兒一樣,居無定所,離開京師一晃便是十幾年。沒有人情愿貧苦潦倒一輩子,但今日一聚,我竟然還真掏不出吃飯的酒錢。
讀完這下半部分,感慨之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竟是高適的一首直白的“蹭飯”詩。
面對遠道而來的朋友,高適沒有打腫臉充胖子,而是將自己的潦倒境遇全盤托出,這是一種坦誠。更何況相比高適來說,當(dāng)時的董大的確不缺錢,以他當(dāng)時的名聲,扛著琴過來隨便一撫,一些喜愛琴樂之人自然會慷慨解囊。(摘自《北京青年報》 馬慶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