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忠
(柳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西 柳州 545001)
古代地方志內(nèi)容是地方史地研究最重要的問題,而舊志名實辨識卻是進入研究第一步要確定之事,即一志異名,或同名異書如何不至混淆。不僅只是某地某一志書存在辨識之難,而且?guī)в衅毡樾?。中國歷史地理著名學者譚其驤先生《方輿勝覽》影印本《出版前言》云:“有些府州的《郡志》和《圖經(jīng)》可能實指一書,但也有可能相同的書名所指可能二三種不同的書”[1]。正是因為識辨古代志名的復雜,《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前言》提出:“《大典》征引書名殊不一致,究為一書或他書,已難尋考。今輯佚時悉遵《大典》所錄書名,一般不強為合并。如《饒州府圖經(jīng)志》《饒州圖經(jīng)志》《饒州圖經(jīng)》今各自單獨輯出,讀者使用時自可鑒定之。[2]”輯錄整理者自不負考辨之責,而地方史志研究者卻正有必要能 “鑒定之”。然而具體到某地某種志書,有可能缺失認知條件而無從辨識;亦有作出正確識別,進而對于古代志書編纂以及數(shù)量、分布等得出符合或近于實際的認知和統(tǒng)計。特別是早期地方志大多失傳或僅存片斷,相關(guān)文獻證據(jù)缺失或缺乏,對志書編纂出版諸要素深入探討,正確判別尤為重要。
建武軍是唐代建置,宋因之,元廢。《建武志》今已佚,南宋《輿地紀勝》是現(xiàn)存最早引用此志的文獻?!队罉反蟮洹肪幾胍脮r題名有“《建武志》”“《重修建武志》”兩種,晚近《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另有多種“建武志”題名著錄。然而,書名涉及到志書出版時間、引用志文的歸屬等問題,有必要重新討論。
《建武志重修邕州志》誤合兩志為一書,實際為《建武志》《重修邕州志》?!队罉反蟮浞街据嬝芬浴督ㄎ渲局匦掮咧葜尽份嫵鲆粍t:“【倉廩】常平倉,在省倉之內(nèi)?!保▋?9卷7507頁22)?!队罉反蟮洹份嬋胫疚臅r,原意是引用出自《建武志》《重修邕州志》二種?!队罉反蟮浞街据嬝返恼碚呶茨馨l(fā)現(xiàn),誤合為一書著錄。
“建武志”前冠一“明山”,甚不合志書體例。此則文字“明山建武志”出自于《永樂大典方志輯佚》:“明山建武志:【土産】〔黃精)?!薄矁?4卷8526頁18)。今據(jù)《永樂大典》影印本,摘出原文一段:“黃精。金谿崖山最多?!侗静荨吩疲合伤幰?。邑人家嘗有婢食其苗,步行如飛。今采之根制之味甘可致遠。九江志蘇山觀記:黃精遍野,白術(shù)盈川。大同志潭源州。大同志應州。太原志太原縣。解州夏縣志。松陽永寧縣。平陽志芮城縣。明山建武志。重慶府志彭水縣,黔江縣”(下略)。標點依照影印本原文字段后空格句圈。原文引錄某志記載黃精出產(chǎn)地點,如《重慶府志》記黃精出產(chǎn)于彭水縣、黔江縣。然而,《永樂大典》輯文時將《建武志》記黃精出產(chǎn)地在“明山”(即今武鳴區(qū)大明山),誤為“明山《建武志》”?!队罉反蟮浞街据嬝氛頃r除極明顯誤字略作更正之外,其他問題均不作校理(見該書《前言》),作為單獨志書一種列出。應予更正。
此問題校驗《永樂大典》本卷輯文已可肯定。所幸《建武志》(此為《重修建武志》,詳下文)卷帙仍存,見于卷8507《南寧府·土產(chǎn)·藥物》:“山豆根,右江。草豆蔻,八角茴香,并右江。黃精,明山。”至此,可以定案。
《永樂大典方志輯佚》著錄《邕州建武志》:“【倉廩】省倉,在鎮(zhèn)遠門內(nèi)。(冊81卷7516頁12)”檢讀《永樂大典》影印本原文處并前后引各志,此“邕州”二字實為《永樂大典》編纂者所加。因建武軍久已廢撤,為易于了解“建武”明初所屬政區(qū)而冠以“邕州”二字,顯非別有另一種《建武志》。
《永樂大典》相同之例多見。另如上述《永樂大典》引“《柳州府賓陽志》”“《賓陽志》”為同一志書同一版本。
以上三例涉及的《建武志》均為南宋末年的《重修建武志》。
宋代《建武志》《重修建武志》兩種的考述,有關(guān)內(nèi)容據(jù)《廣西方志佚書考錄》摘引:
(1)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廣南東路·新州·景物上》(卷97):“《竹城》引(《建武志》)”(略)?!遁浀丶o勝·廣南西路·邕州》(卷106)“州沿革”(略)引《建武志》六條。同卷《碑記》載:“《建武志》,尹安中編、樂公明序?!蓖怼对姟罚骸吧酱ㄓ碡曂?,城郭漢兵余。唐庚詩,見《建武志序》。”
(2)《元一統(tǒng)志·邕州路·土產(chǎn)》(趙萬里校輯本卷十)載:“懶婦獸?!督ㄎ渲尽芬赌显街尽吩啤保ㄏ侣裕?。
(3)《永樂大典》卷8507《南寧府二·城郭》引《建武志》云(中略)。又“是役也,樞密大使陳韡撥十七界,會七萬貫,帥漕工侍董公槐撥經(jīng)司錢五千貫,運司錢五千貫,運司錢萬貫,提刑楊冀權(quán)漕日撥鹽二百籮又撥錢一千貫,用猶不給。公復撙節(jié)一切浮貫,銖積寸累,以濟支遣,總用磚五百萬有奇,灰一百萬,木三萬株,竹二萬竿,鐵三萬,工費二萬三千緡。鳩工于淳祐八年夏五月,越明年六月告成?!保ㄏ侣裕?。
(4)卷7514:萬碩倉。卷14380:《詩》十三引《建武志》三條。又卷之7516:省倉,引邕州《建武志》一條。又卷8256:黃精,《九江志》注引《建武志》一條。
(5)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19)著錄:《舊志》:“《建武志》二冊?!?/p>
(6)近人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著錄此書,以《永樂大典》“萬碩倉”引《建武志》記文言其為宋淳祐八年以后編纂。[3]
上引《建武志》文獻6則,(1)見于《輿地紀勝》所引為“舊志”《建武志》。(3)(4)見于《永樂大典》所引為《重修建武志》,版本不同。
(1)見于《輿地紀勝》引用,為(宋)尹安中編、樂公明序(文獻記載以樂公明作序,定為主修者)《建武志》。此即《永樂大典》卷8507《南寧府·城郭》引《建武志》(《重修建武志》)原文“據(jù)《舊志》,羅城元周一千丈”之“《舊志》”。
《輿地紀勝》初稿約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完成,至寶慶三年(1227)完成并刊版,故此《建武志》在嘉定十四年之前編纂出版。
(2)元代纂修《一統(tǒng)志》所引用者,以時代遠近而言亦為淳祐九年(1273)之后出版的《重修建武志》。
(3)(4)《永樂大典》卷8507引錄的“《建武志》”,以其記載內(nèi)容及時間標志,與卷8506《南寧府·沿革·至到》圖標“《重修建武志》”為同一書,即《重修建武志》。
(5)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舊志》:“《建武志》二冊?!睘椤吨匦藿ㄎ渲尽?,之前為《永樂大典》引用。
(6)《中國古方志考》著錄《建武志》,輯摘書證實際包括《輿地紀勝》《永樂大典》引注《至到》“重修建武志”圖一則等??际鲆浴叭f碩倉”謂《建武志》為宋淳祐八年以后所修,其說與《輿地紀勝》年代不合,實際將《建武志》《重修建武志》兩版本混言之。
《永樂大典》卷8506引文《南寧府·沿革·至到》標識“重修建武志”,以往有考證稱編纂于“宋末元初”。不確。一者元代初已不可能編纂《重修建武志》,二者《至到》圖標均宋代建置名稱,并無元代政區(qū)地理內(nèi)容。
另:有關(guān)《建武志》《重修建武志》版本,顧宏義《宋代方志考》所述與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略同。
因此可以確定:
《建武志》不詳卷帙,(宋)尹安中編,樂公明序,南宋編纂,具體在紹興二十年之后(1150),嘉定十四年(1221)之前已出版。樂公明、尹安中,生平待考。此版本以《輿地紀勝》所引內(nèi)容的時間標志判斷編纂出版時間。
《建武志》南宋時存世已不多見,事證之一是未見于《方輿勝覽》征引。《方輿勝覽》約于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 編纂完成,初刻本出版于嘉熙三年(1239),咸淳二年(1269)或三年增補重印。此書大量引用宋代圖經(jīng)、志書,既知有《建武志》(《方輿勝覽》參考過《輿地紀勝》),而未能引用,可見《建武志》在南宋末期已少流傳。
《重修建武志》不詳卷帙,編纂于南宋末期,淳祐九年(1273)之后出版。此即《永樂大典·南寧府》存2卷引用的重修本《建武志》,亦即《文淵閣書目》著錄的“《建武志》二冊”。
《永樂大典》引用出現(xiàn)次序,卷8506出現(xiàn)“《重修建武志》”1次,卷8507出現(xiàn)“《建武志》”10次,顯然后出書名承前省“重修”二字。《永樂大典》引用典籍時多有此例。
《重修建武志》以《建武志》為基本內(nèi)容編纂增補而成。古代重修志書,常以舊志書版增補續(xù)出內(nèi)容頁面重印,或以舊志為基本內(nèi)容增訂而成,如上引《南寧府郡志序》記洪武九年、洪武十年重修府志事即為顯例,又洪武陳璉纂修本《桂林郡志》后于景泰元年訂補重刊,均如此?!遁浀丶o勝·廣南東路·新州·景物》(卷97)《竹城》下引《建武志》原文“竻竹,刺竹也,芒棘森然。廣東新州舊無城,桂林人黃濟守此城,以此竹環(huán)植之,羔豚不能徑,號竹城,至今為利。傳聞交趾外城亦是此竹。(《建武志》)”本卷《碑記》有:“《笏竹城記》,紹興二十年郡守黃濟遣人取竻竹以為城,環(huán)袤一千二百八十丈。胡寅為記,見《新昌集》?!保?](今按,原文“笏”,據(jù)內(nèi)文當作“竻”。竻竹有刺而堅硬,俗稱刺竹,亦稱勒竹、澀勒。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竻竹,刺竹也,芒棘森然。”)《永樂大典》卷8507引《建武志》(《重修建武志》)“廣東新州舊無城” 一句作 “廣東橫州素無城”,“舊”作“素”,誤“新”為“橫”。文字之異出于重刻本之誤,但亦有可能《永樂大典》編纂過錄時所致。
古人對典籍(包括志書)與現(xiàn)代文獻著錄頗有不同之處,記錄版本題名時臨時或受習慣影響出現(xiàn)與原題文字偶異,事例比比皆是。典籍引用他書,有直接據(jù)原書,或轉(zhuǎn)引,志書名稱有省略字,有添字,有泛稱等情況,亦極常見。這在當時記錄者絕多并不會考慮后人是否能理解。至今日如無勘比條件,諸多疑問因此產(chǎn)生?!队罉反蟮洹芬洝豆盘倏ぶ尽贰豆盘僦尽肥且恢净蚨镜膯栴},據(jù)志書序跋及內(nèi)文《古藤郡志》(有洪武七年刻書序),而《古藤志》(記有永樂元年岑溪縣田賦數(shù)),故知為兩部志書,這是有明確事證可以厘清者。然而,更多情況是舊志片文無存,無從援據(jù),因此需參證引載志書的典籍編纂類例,或著錄志書的文獻書目等進行比較研究,這未嘗不是有效方法。今以《永樂大典》引用明初廣西地方志舉例如次。
《永樂大典》參與編纂者眾多,分卷既不同,各人記錄志名、摘引志文有異同,事例多見。郭伯恭《永樂大典考》提出“《永樂大典·凡例》二十一則蓋當初定制如斯,其后編纂并未全遵守”[5],并舉出諸實例?!队罉反蟮洹芬队袅种尽贰队袅种葜尽穬煞N,卷2341《梧州府》引《郁林志》記(郁林州)“永盈倉,在州治之東”,卷7514引《郁林州志》“永盈倉,在州治之側(cè)”,雖有一字之差,但同記一物,實出同一書。引用志書時,多一字減一字,或偶有用字不同,在《永樂大典》為多見。《永樂大典》之后,正統(tǒng)六年(1441)楊士奇等人將包括《永樂大典》使用過的內(nèi)閣藏書編纂為《內(nèi)閣書目》(與《永樂大典》相距時間僅20余年),其中《舊志》著錄“郁林郡志二冊”,即是《郁林州志》(《郁林志》)。如果以“郡”“州”之異,當作郁林州志一種,這樣志書統(tǒng)計必然與實際編纂情況不符。
文獻記錄有《賓陽志》(明正統(tǒng)前1368—1535年)、《柳州府賓陽志》(明初1368—1424年)兩種,因此是一書或二書需要識別。筆者考此亦志名稱引繁簡不同之例?!顿e陽志》見于《永樂大典》卷11980《山川》一則“陷塘嶺在柳州東,離州二十里?!薄读莞e陽志》見于卷7514一則:“常豐倉,在州后,今新遷于按察司衙后三十步?!泵蟹焙喍鴮崬橐粫??!段臏Y閣書目》著錄“《賓陽志》二冊”。之后這些官藏志書為總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編纂征引,亦無“《柳州府賓陽志》”,而只有“《賓陽志》”一種(《文淵閣書目》著錄廣西方志,州志之前亦無加所屬府冠詞之例)。在時期相距不久,國家書庫文淵閣收藏之物何以并無另有“《柳州府賓陽志》”?合理解釋,不過只是一志名稱之異。賓州,洪武初歸屬柳州府轄,“賓陽志”是襲古之稱,實為“賓州志”(賓陽為賓州古稱,處賓水之陽)?!百e陽志”之前加上“柳州府”,是《永樂大典》編纂時用以標識其政區(qū)所屬。
古人記錄典籍時往往有主觀意見。桂林儒學教授陳璉洪武年間編纂《桂林郡志》,大約于建文三年(1401)印行。內(nèi)閣藏本著錄于楊士奇等人編纂的《文淵閣書目》,傳錄本至少3種書名:清初宋犖(1634—1713)漫堂抄本題為“桂林府舊志四冊”,乾隆《四庫全書》本題為“桂林舊志四冊”,《讀畫齋叢書》本題為“桂林續(xù)志四冊”。此書楊士奇本人有收藏并加題跋云:“右《桂林郡志》四冊,凡三十卷。歐陽允和以見遺者,而闕二卷。桂林舊有志,洪武中教授陳璉因而續(xù)之”“璉字廷器,今守滁州,有惠政,民甚戴之。聞亦修《滁陽志》,然余未及見也?!保?]此外,《明史·藝文志》據(jù)《文淵閣書目》著錄陳璉《桂林志》三十卷,嘉慶《廣西通志·藝文略》據(jù)《明史·藝文志》著錄《桂林府志》三十卷,并記“未見”。因時、因地、因記錄者不同,出現(xiàn)《桂林郡志》《桂林府舊志》《桂林續(xù)志》《桂林舊志》《桂林志》《桂林府志》5種名稱,志名雖異而實為同一書《桂林郡志》?!蹲x畫齋叢書》本題為“《桂林續(xù)志》四冊”,實是因《舊志》另著錄有“《桂林志》十冊”,故稱陳璉本為“續(xù)志”。現(xiàn)代舊志考錄著作記錄時,面對多種文獻出處,既著錄(洪武)《桂林郡志》,又著錄《桂林續(xù)志》,無形之間多出一部桂林府志。
之后,陳璉本《桂林郡志》由桂林知府吳惠增補,景泰元年(1450)重刊。卷端陳璉序題“桂林郡志”,吳惠重刊本序題“桂林府郡志”(此題名方式與《永樂大典》引“《南寧府郡志序》”同例,是明初府志冠名的特點)。
如果志書異名不加辨別,或不予說明,必然導致志書種數(shù)統(tǒng)計超出實際。反之,“相同的書名所指可能二三種不同的書”這種情況間亦有之,但遠不如一書異稱普遍。
此外,還有原載文獻記錄有誤,不能辨識而既成事實。如《柳州重修圖志》見于《永樂大典》(影印本)卷7236《三賢堂》目下:“《柳州重修圖志》,宣和中太守阮閱有《四賢堂詩》,蕭條遺像竹林間,政事豐碑字已漫。安得郴人思惠愛,肯將循吏傳重刊?!痹婎}“柳”為“郴”字之誤,而正文正作“郴”字?!靶椭刑厝铋啞?,宣和四年(1122)至六年(1124)出知郴州。
《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前言》統(tǒng)計廣西地方志“五十八種”。略加考識,發(fā)現(xiàn)如此統(tǒng)計肯定多出實際數(shù)字。其中,有誤合兩志名稱為一書,有因引文倒置而誤計,有因加冠詞而重復,還有因有誤字而誤屬等情況。因此舊志理應審慎研究,以得出近于實際之結(jié)果。
“郡志”一詞在古代長期使用,宋元及明代初期多用于府州(路)志稱謂,但同時又是泛稱或謂之雅稱,有襲古意味。作為府志題名之例見于上述陳璉《桂林郡志》及《永樂大典》引“《南寧府郡志序》”。泛稱則有《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洪武十七年進呈本)廣西布政司引用府州志,均稱“郡志”。明中期之后,較多正式書名通常用“某某《府志》”如嘉靖《南寧府志》。但是如同“郡邑”長期泛稱府州地方的習慣用法,一直影響著人們觀念,如指稱常見“郡有志(乘)”,而不稱“府有志(乘)”。習慣使然,題名實際為《府志》的志書往往泛稱為“郡志”。
嘉靖《廣西通志》卷6《秩官表》于明朝各府知府、通判等職名(知府列姓名)之后均標見于“《郡志》”,如南寧府“以上官題名已詳于《南寧郡志》”?!稄V西通志》出版之前,明代早期廣西各府州志多已失傳,即有編纂者亦未見。明中期之后可考知有正德《思恩府志》、正德《太平府志》、弘治《思明府志》、《柳州府志》(至遲見于萬歷《內(nèi)閣藏書目》)、成化《桂林府志》、弘治《梧州府志》等,均以“府志”為題名。因此,見于“《郡志》”之語,實際是指“府志”,今日研究者自不會認為上述“《府志》”之外,各府另有題名為“《郡志》”的府志。
洪武《南寧府志》,引見于《永樂大典》卷之8506至卷之8507《南寧府》現(xiàn)存兩卷內(nèi)容,其中用詞偶有不同,而《南寧府志》《南寧志》《南寧府郡志》為同一版本,洪武十年纂修。
作為文獻出處,有將《(洪武)南寧府志》之外,另有《(永樂)南寧府志》的記載。是否以一種為洪武十年原版,而洪武版為《永樂大典》引用成為《永樂大典·(永樂)南寧府志》版?兩版本之間因書籍形態(tài)不同,確實有差異。即使如此,缺少必要說明,讀者自會以為洪武、永樂年間由南寧府編纂有兩部《南寧府志》。另外,《永樂大典》在《南寧府志·沿革》輯文下引《南寧府郡志序》,即洪武《南寧府志》卷端的引文。明初府志題名習用“郡”字,已見上述例證。因此洪武《南寧府志》,還有文獻著錄的“永樂《南寧府志》”,文獻所本就是《永樂大典》卷8506卷8507《南寧府》所引用的洪武《南寧府志》(《南寧志》《南寧府郡志》)。
《永樂大典》卷8506《南寧府》卷端首頁題“南寧府。領(lǐng)縣三:宣化、武緣、橫縣”。以下目錄:“府縣圖、建置沿革、至到、城郭、風俗形勢、戶口、賦稅、土產(chǎn)(土貢)、山川、宮室(祠廟、寺觀)、壇壝、官制、公署、兵防、古跡、名宦、人物、仙釋、紀瑞、雜記、文章?!贝藦暮槲洹赌蠈幐尽氛觯M縣而不作“橫州”)。之下“府縣圖”八幅:《南寧府圖》《建武軍圖》《右江之圖》(一)《右江之圖》(二)《安南國圖》《宣化縣圖》《武緣縣圖》《橫州之圖》。實際上,《永樂大典》引文標題“府縣圖”與本卷所附八圖并不等同。《永樂大典》正文今存兩卷引用諸多典籍,書名統(tǒng)計有:《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南寧府志》《太平寰宇記》《郡縣志》《重修邕州志》《元一統(tǒng)志》《輿地廣記》《橫州志》《橫州路郡志》《輿地紀勝》《邕州志》《重修建武志》《建武志》《橫州郡志》《南寧志》《九域志》。這些典籍原有繪刻地圖,《永樂大典》采入,而不僅取自于《南寧府志》。
《建武軍圖》反映建筑布局并名稱均為宋代稱謂,如“總制司”“簽廳”等,據(jù)自本卷所引《建武志》(《重修建武志》)無疑。洪武時期修志自不會將久已撤銷的建武軍作為南寧城池圖冠名,何況歷經(jīng)近百年元明易代,建筑景觀多有毀圮變更。比較《建武軍圖》與《南寧府圖》(城中心位置),可見宋代、明初建筑布局及官署名稱變化。
《右江之圖》兩幅范圍所及,已非明初南寧府轄屬之地,而符合于南宋建武軍疆理,亦原載于《重修建武志》。
南宋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賜安南國王印”,“安南國”名稱始此?!栋材蠂鴪D》繪入南寧府屬境,且謂之“府縣圖”,實不相宜。宋代建武軍經(jīng)略安南事,故《安南國圖》原載于《重修建武志》。
《永樂大典》于《南寧府沿革》據(jù)引《橫州志》:“洪武十年七月內(nèi)奉上司明文,歸并永淳縣入橫州,將本州改為橫縣,撥隸南寧府,管七鄉(xiāng)五里;今復為州,仍領(lǐng)永淳縣一?!保ā敖駨蜑橹荨痹诤槲涫哪辏4恕稒M州之圖》不作《橫縣圖》,則當引自編纂時間晚于洪武《南寧府志》、洪武末至永樂初出版的《橫州志》。
《南寧府圖》《宣化縣圖》《武緣縣圖》為洪武《南寧府志》原載。
見于《寰宇通志》引用,景泰五年(1454)之前編纂出版。
之前未見著錄,是新發(fā)現(xiàn)的廣西地方志書。
富勞為向武州屬縣。《寰宇通志》卷110《向武州·建置沿革》:“富勞縣,在州城北三十里,元建,隸向武州。洪武年間為夷僚所據(jù)。三十五年復建,仍隸向武州。永樂初省武林縣入焉。”《形勝》:“塘濱龍回,坡州虎據(jù)。富勞志?!保ū揪怼断蛭渲荨妨硪小跋蛭渲尽保?。《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五《向武州·形勝》:“塘濱龍回,坡州虎據(jù)。州志。”引據(jù)出于“州志”(向武州志)。
《寰宇通志》既有記載明確,則《富勞縣志》編纂為事實。明初廣西多為府志、州志,此州屬縣為邊徼之地編纂方志得一新證。
《永樂大典》引“奉議縣志”為“奉議州志”之誤。
《永樂大典》卷7514引“《奉議縣志》廣祿倉:在城內(nèi)之南。”按:此誤書“州”為“縣”,《廣西方志編纂史》據(jù)以記入《奉議縣志》一種,應移出。明初直接引用于《永樂大典》的志書著錄于《文淵閣書目》,以及征引于《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等,均為“奉議州志”,詳見《廣西方志佚書考錄》;明中期以后各種書目均未見《奉議縣志》之名。
又,明初為奉議州,未見設奉議縣記載。
明初朝廷編修總志并下令地方編纂志書呈送的事實見載于《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官修《大明志書》,洪武十七年《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進呈,洪武二十七年官修《寰宇通衢》。廣西地方奉令編纂方志進呈,《南寧府郡志序》留有珍貴記錄:
洪武九年夏四月,憲司委官到來,起取前代應有圖經(jīng)志書。本府當時會集耆儒,將本學舊存書板一付考究,中間多有損壞、缺略不存。于本處住人程士真家尋得舊有志書一部,比對刊補,完備起解。今洪武十年冬又奉上司公文,會集所屬耆儒人等,用心考究,不曾該載事理,重別另行編類,書寫成冊??贾锂a(chǎn),多在兩江,本境所出之物,在處有之,今以所屬三縣地理遠近、風土人物、戶口錢糧、土產(chǎn)物色,總為一冊,編類成篇,表而出之,使后人有所考云。[7]
南寧府編纂志書即當時廣西各府州大體情形,可見呈送志書之朝令頒布頗為密集,而地方志遂成為大典記載地方內(nèi)容最主要的文獻所據(jù)。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十年奉命另行重編“書寫成冊”上呈,與明代早期官藏目錄書籍多為抄冊的記載吻合(《明史·藝文志·內(nèi)閣書目提要》:“是時,秘閣貯書約二萬余部,近百萬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志書往往以上司急命修訂,抄錄上呈,存留復本極少,地方失藏,記載失據(jù),造成明代早期地方志編纂事實很快“失去記憶”。試想如果未能知見《永樂大典》,則嘉靖十七年本《南寧府志》張岳序“南寧故無志”,《凡例》“郡邑前代圖志無可考”,難免不被采信。
洪武初期廣西呈送地方志,之后引用于《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此書隨后引用于《永樂大典》(為明初文獻典籍首選,如《南寧府沿革》首條引文即此),對于明初廣西地方志編纂研究自有極重要文獻價值。蓋以此書存世極其罕見,晚近數(shù)十年以來有關(guān)著述未得以利用。
洪武《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記錄元末明初時期各布政司行政分野變化,主要內(nèi)容為建置沿革。卷20《廣西布政司》標引多部府州“郡志”,而其他諸多布政司府州《沿革》下無此引用“郡志”標識。查所引標示“郡志”之地,均為《沿革》記載“歸附”或“內(nèi)附”之地。當時對此類府州尤其注意纂修地方志,動因顯然來自朝廷,并省司之督促?!洞竺髑孱愄煳姆忠爸畷肪幾霑r必然征引包括上述洪武《南寧府志》等在內(nèi)諸多府州志,而并不一一注出,獨于“歸附”或“內(nèi)附”之地特別標示,顯然有其政治考慮。
如下述錄見于《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標示的5種“郡志”。1種之前未有著錄。其余4種志書(志書名稱)有作為“明初”志(界定天順五年《大明一統(tǒng)志》之前)見于有關(guān)著作記錄。有的能確定編纂年限提前至洪武初期,有的因為之后可能另有志書編纂出版,則未必為同一版本。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卷20《廣西布政司·利州》:“元?!犊ぶ尽酚欣荨1境槲渚拍隁w附,仍為州。直隸廣西布政司。”參考本卷多處“郡志”可確定:一、指本政區(qū)志書,郡志即《利州志》。二、編纂年代為明洪武初期,以洪武十七年之前為下限。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均用“郡志”簡稱,未記卷帙、編纂者及年代,與明早期地理總志所引用是否同一書,可據(jù)事理推斷。以著錄年代順次,明代初期又見于正統(tǒng)六年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著錄《舊志》“利州圖志一冊”?!跺居钔ㄖ尽罚ň疤┪迥隇橄蓿┚?10《利州》引用“利州志”,《大明一統(tǒng)志》(天順五年為限)卷85《利州》引《(利)州志》?!跺居钔ㄖ尽贰洞竺饕唤y(tǒng)志》所引均內(nèi)閣藏書,當即《文淵閣書目》“利州圖志”。《文淵閣書目》另著錄《新志》(以永樂十九年之后至正統(tǒng)六年年之前為界限),無《利州志》)。
《利州志》成書在洪武十七年之前。之前考證是以見于《文淵閣書目》定為“明正統(tǒng)以前”。下述《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所涉及各志時代及版本均可類比,不再詳述。
編纂于明洪武初期?!洞竺髑孱愄煳姆忠爸畷肪?0《廣西布政司·東蘭州》:“元?!犊ぶ尽酚袞|蘭州。本朝為東蘭州,屬慶遠府?!?/p>
《中國古方志考》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卷84《慶遠府形勝》引《東蘭州志》一條,以及東蘭州始置于元代,將該志定為元志。《廣西方志編纂史》認為明天順前編纂。此《東蘭州志》既見于《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所引,可肯定為洪武初期編纂。
《文淵閣書目》未著錄《東蘭州志》?!跺居钔ㄖ尽肺匆娨谩稏|蘭州志》。卷108《慶遠府·東蘭州》記:“宋紹興間以土人韋姓者為知州,以撫其人,號曰目蘭州,元因之。國朝洪武十二年改東蘭州,省安習中文三州入焉?!贝伺c《大明一統(tǒng)志》卷84《慶遠府·東蘭州》記略有不同:“宋崇寧五年置蘭州。紹興間命土人韋姓者為知州,元改為東蘭州。國朝洪武十二年改東蘭州,省安習忠文三州入焉。編戶一十二里。”兩處沿革記載有不同之處。又《遠府·形勝》引《東蘭州志》載云:“危峰疊嶂,峙列如戟?!庇帧豆袍E》東蘭州“綏南砦”一則,為《寰宇通志》古跡目所無,確證《大明一統(tǒng)志》編纂時引征《東蘭州志》。至于此志是否即《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所引“郡志”,尚未能確定。
洪武初年編纂。此前有關(guān)著作均未著錄。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卷20《廣西布政司·來安府》:“元?!犊ぶ尽酚衼戆猜?、歸仁等州。”
洪武二年(1369),升來安路置來安府。治今廣西田陽縣,轄境相當今廣西田陽、鳳山、東蘭及巴馬瑤族自治縣等地。來安,明初設府,為時不長,隨后于洪武十七年省入田州府。至《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編纂時已未見引用。以“郡志”之編纂,可見明洪武初詔令各地修志,于邊遠新附之區(qū)尤為重視。
洪武初年編纂?!洞竺髑孱愄煳姆忠爸畷肪?0《廣西布政司·來安府》:“元?!犊ぶ尽酚墟?zhèn)安路?!?/p>
《文淵閣書目》著錄《鎮(zhèn)安府志》兩部,一為《舊志》:“《鎮(zhèn)安府志》一冊”,一為《新志》“《鎮(zhèn)安府志》一冊”。此洪武志屬《舊志》之一?!跺居钔ㄖ尽氛饕舵?zhèn)安志》,《大明一統(tǒng)志》著錄《(鎮(zhèn)安)郡志》。
洪武初年編纂?!洞竺髑孱愄煳姆忠爸畷肪?0《廣西布政司·來安府》:“元?!犊ぶ尽酚秀舫侵荨!?/p>
《文淵閣書目》記載“《泗城州圖志》一冊?!敝翱甲C“約修于明正統(tǒng)以前,卷帙不詳”。《寰宇通志》卷110《泗城州》引用《泗城志》,又《大明一統(tǒng)志》引用《( 泗城)州志》),亦即《文淵閣書目》著錄的《泗城州圖志》。
《永樂大典》編纂完成之后,朝廷仍然大規(guī)模進行地方志書的采輯,典籍文獻方面學界已多有述論。至于朝廷到廣西采集地方志的事實,見于一則石刻文字,極有文獻價值。
宜州劉良《白龍洞詩并序》(題款“賜永樂丙戌進士、奉訓大夫前員外郎主尚書地官部江西清吏司事零陵劉良彥直,以大明永樂己亥秋九月中澣游此勒石”)“永樂戊戌夏,余以特命來廣西采志書,越己亥九月抵宜陽”。戊戌為永樂十六年(1418),至此時劉良在廣西各地采訪志書已一年有余。此次采訪方志確非孤立事件,而是涉及廣西,因同時又有永樂《容縣志》彭清序記述云:“永樂十六年,歲在戊戌,詔天下纂志書。自閭里達于有司,匯府擇之,而呈藩臬,以通上焉。甚盛舉也!余時知容縣,且兼儒學。檄至,旁求遍索,患舊志、碑石迭經(jīng)宋、元兵燹,間得手錄數(shù)篇,率多訛舛難辨。據(jù)《方輿勝覽》所載,與邑人封昌翁所作學校人材題名等記,及諸父老之舌談。”又“據(jù)是去繁摭實,編類成書,付庠生梁倉等赍赴本府。時同采臣新化伍君、幕賓臨高唐子請為序,以記歲月?!保?]這批廣西征集的地方志,隨著明成祖遷都于永樂十九年運至京師(北京)。正統(tǒng)六年(1441),大學士楊士奇等人以文淵閣所貯頗多“本朝御制及古今經(jīng)、史、子、集之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來,一向于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故為清理逐一勘對,編置字號,厘定部類,編成《文淵閣書目》。其中包括廣西地方志在內(nèi)為《舊志》《新志》分別著錄。
永樂末年在廣西進行志書征集,見于隆慶《靈川縣志》全賜序云:“靈川舊無志。永樂末年兼收天下郡邑,一時紀載無考。邑人蔣赒輩膺是役,據(jù)郡志編為帙。其邑之山川原委,疆域沿革,所考甚略。天順末修《英宗實錄》,復采之,時南鄉(xiāng)秦謙益以八景。成化之初,不聞紀載,官茲土者,附以詩葉而已。百年以來,罔繼一言?!保?]“永樂末年兼收天下郡邑”具體時間未詳,其事指朝廷收集郡邑方志,地方無書,邑人據(jù)《郡志》編纂以應命。天順末年,朝廷纂修《英宗實錄》又向地方采集志書。這些史料反映出,朝廷采集以方志文獻是適時而為之舉。
永樂《容縣志》彭清序、宜州劉良題刻、隆慶《靈川縣志》全賜序大體反映出《永樂大典》之后廣西地方志續(xù)修、續(xù)補并呈送的通常情形。這些包括洪武、建文、永樂,下至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多次詔令征集的地方志,在景泰年間使用于《寰宇通志》,之后不數(shù)年又在天順年間為《大明一統(tǒng)志》編纂所用。對有關(guān)文獻互為關(guān)聯(lián)進行研究,避免僅就一志一事孤立推斷,有助于了解明代初期地方志編纂基本情況,以及對這些部類志書具體編纂年代的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