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善于開動腦筋,運用策略,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就可以轉(zhuǎn)敗為勝。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喜歡賽馬運動了。事實上,自人類有歷史以來,馬兒就是人類最忠實的伙伴。人們馴馬、養(yǎng)馬、愛馬,人與馬之間發(fā)生了許多故事。
一、奇妙的馬兒
站著睡覺不累嗎?
馬兒喜歡站著睡覺,這是為什么呢?馬是草食性的動物,在過去,馬既是人類的狩獵對象,又是豺、狼等食肉動物的美味佳肴。因此,為了及時地逃避敵害,馬兒在夜間不敢高枕無憂地躺在地上睡覺。即使在白天,它們也是站著打盹,保持著高度警惕。
馬兒站著睡覺會不會覺得累呢?當然不會,因為馬可以鎖住腿部的膝關(guān)節(jié)和肘關(guān)節(jié),這樣它在站立著睡覺時不需要用肌肉發(fā)力來支撐身體,因此即使站著睡覺,馬腿上的肌肉也可以得到放松。
馬兒偶爾也會躺下睡覺,但時間不會很長,因為當馬兒躺下的時候,它們的體重會增加內(nèi)臟器官的壓力,所以它們還是比較喜歡站著睡覺。
馬的臉怎么那么長?
一提到馬,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它那長長的臉。實際上,馬的腦袋并不長,只是它有一張又大又長的嘴巴,顯得頭部很長。馬的嘴巴為什么這么大呢?馬以植物為食,但它不像牛那樣會進行反芻,它只能依靠這張長方形的大嘴巴,將草料收集起來進行咀嚼和吞咽。
另外,馬的長臉還有利于進食時觀察敵情。因為它的眼睛長在頭頂兩側(cè),耳朵長在頭頂,向上高高豎起,這樣,當它將嘴伸進茂密的草叢里吃草時,用不著抬頭瞭望,就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老馬識途靠鼻子
《韓非子》里有關(guān)于“老馬識途”的記載:齊桓公在山里迷路了,就讓一匹老馬在前面領(lǐng)路,終于找到了回去的路。馬兒能夠識途,是因為它有一個嗅覺極其靈敏的鼻子。馬的鼻子分布著豐富的嗅覺神經(jīng)末梢,能夠鑒別飼料、水質(zhì),辨別方向,尋找道路。有時候,馬兒通過對空氣中微量水分的辨別,能夠找到幾千米外的水源。我們經(jīng)常聽到馬會“打響鼻”,這是因為它要排出鼻腔里的異物,保證呼吸道暢通,這樣做有利于準確鑒別食物,辨認道路與方向。同時,馬兒的記憶力也很好,靠著沿途遇到的景物、顏色、聲音、氣味,就能在迷途中辨別回家的路。馬的記憶力還表現(xiàn)在它對主人的忠誠,如果馬兒受到善待,它一定會記住那個對它好的人,一生都不會忘記他。
二、伯樂與千里馬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馬說》一文中寫道:“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鼻Ю锺R指的是善于奔跑、能夠日行千里的駿馬,也比喻優(yōu)秀的人才。伯樂就是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韓愈認為,只有伯樂才能慧眼識才,可惜的是,千里馬有很多,但是能發(fā)現(xiàn)好馬的伯樂卻很少。下面,我們就講講“伯樂相馬”的故事吧。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孫陽的人,傳說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還寫有一本《伯樂相馬經(jīng)》,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延續(xù)到現(xiàn)在。
《戰(zhàn)國策》記載,有一次,楚國國君托伯樂去尋找一匹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告訴楚王,千里馬是十分稀有的,找起來并不容易,因此他要到各地去巡訪,請楚王耐心等待,不要著急。
伯樂跑了許多地方,特別是素以盛產(chǎn)名馬聞名的燕趙一帶,但還是沒找到他中意的良馬。有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看到一匹馬正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向前行進著。馬兒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馬跟前。
這匹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不如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覺得十分好笑,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因為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力氣,吃得又多,還骨瘦如柴,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了千里馬,直奔楚國覲見楚王。伯樂來到楚王宮,拍著馬背說:“馬兒,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好像聽得懂了伯樂的話,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隆隆作響,又引頸長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連忙迎了出來。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p>
楚王一看,這馬分明瘦得不成樣子,覺得伯樂在糊弄他,不高興地說:“我相信你會相馬,才讓你去幫我尋馬,可你這找的是匹什么馬呀,看起來路都走不動,能上戰(zhàn)場嗎?”
伯樂說:“這真的是一匹難得的千里馬,他的前主人沒有好好照料它,讓它拉很重的車,喂養(yǎng)又不盡心,所以它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yǎng),不出半個月,它一定會恢復體力?!?/p>
楚王將信將疑,命馬夫盡心盡力地把馬喂好,果然,馬很快就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躍馬揚鞭,只覺兩耳生風,一會兒的功夫,馬兒已跑到百里之外。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了不少功勞。
三、那些名垂青史的馬兒
漢文帝退還千里馬
張騫在出使西域的時候,曾經(jīng)在大宛國見到一種駿馬,這種馬體形纖細、四肢修長,奔跑起來速度和耐力都十分驚人,身上會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這種馬就是大宛馬,也被稱為“汗血寶馬”。大詩人杜甫曾經(jīng)寫道:“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辫蜩蛉缟乜坍嬃舜笸瘃R神氣挺拔的樣子。
西漢時期,有人向漢文帝劉恒進獻了一匹可以日行千里、飛馳如電的大宛馬。漢文帝看到這樣神采飛揚的千里馬,非常喜歡,但是他卻拒絕收下這匹馬。漢文帝溫和而又風趣地說:“我出行的時候,前面有儀仗隊舉著旗子引導,后邊又跟著負責保衛(wèi)的武士車隊。即使是出去巡視的時候,一天不過走五十里;出征行軍,一天不過走三十里就停下來休息了。我騎著這樣的千里馬,獨自一人跑在前面,要跑到哪兒去呢?”于是,漢文帝退還了千里馬,還下了詔令,要求官員們以后不要再進獻奇珍異寶。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廉潔的好皇帝。漢文帝開創(chuàng)的“文景之治”也使得西漢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穩(wěn)定富裕、國泰民安的盛世。
《三國演義》里的明星馬兒
都說英雄配寶馬,《三國演義》里又有哪些“名馬”呢?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背嗤民R是呂布的坐騎,也像它的主人一樣驍勇善戰(zhàn)。赤兔馬全身火紅,只有腦門上有一塊白色的毛。據(jù)說只要騎馬之人在這里拍一下,它就會像飛起來一樣奔跑,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良駒。呂布被曹操擒殺后,赤兔馬便歸曹操所有。后來,曹操又將赤兔馬送給了關(guān)羽。關(guān)羽得到赤兔馬后,過五關(guān)、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威風八面,所向無敵。赤兔馬和青龍偃月刀從此成為關(guān)羽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盧馬是劉備的坐騎,奔跑起來速度飛快。在三國故事里,有一次劉備逃難,騎著的盧馬來到了檀溪前,眼看后面追兵要追上來了,劉備焦急地對的盧馬說:“的盧啊的盧,今天情況危急,你一定要拼盡全力地跑?。 钡谋R馬仿佛聽懂了劉備的話,竟然一躍三丈,跳到了對岸,擺脫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劉備一命,這就是“馬躍檀溪”的故事。宋朝大詞人辛棄疾也曾在《破陣子》中寫道,“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形容戰(zhàn)馬跑得像的盧馬一樣快。
曹操的坐騎是絕影馬。絕影馬據(jù)說是一匹汗血寶馬,相傳它跑起來速度極快,快得連影子都追不上,因而得名“絕影”。在討伐張繡的戰(zhàn)役中,曹操中了賈詡的計謀,不得不騎著絕影倉皇逃走。絕影一路飛奔,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奮蹄疾馳,最后被流矢射中了眼睛,才倒了下去。這次戰(zhàn)爭是曹操除“赤壁之戰(zhàn)”外輸?shù)米顟K的一役,不僅損失了幾員大將,還痛失自己的坐騎“絕影”。
四、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田忌賽馬”中聰明的孫臏是齊國的軍師,他的名字“臏”是有來由的。
孫臏和龐涓是同學,一同拜鬼谷子先生為師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深厚,并結(jié)拜為兄弟。
有一年,魏國國君以優(yōu)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龐涓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去謀求富貴。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yè)未精,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他也舍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龐涓臨行前對孫臏說:“如果我能獲得魏國重用,一定來接孫兄共同建功立業(yè)?!眱扇藶I而別。
龐涓來到魏國,見了魏王。魏王見龐涓很懂得治國安邦、統(tǒng)兵打仗方面的道理,任命他為將軍,執(zhí)掌魏國兵權(quán)。龐涓也的確有一些本事,不久之后,便在與周圍諸侯小國的戰(zhàn)爭中連連得勝,還一度領(lǐng)兵打敗了當時十分強大的齊國軍隊,因此,魏國的君臣百姓都十分敬重他。而龐涓也認為自己取得了蓋世功勛,不時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氣勢。
這期間,孫臏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本就比龐涓學得扎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摯正派,又把秘不傳人的《孫武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lǐng)會,因此,孫臏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jié)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來接孫臏下山。孫臏以為是師弟龐涓以魏王的名義請他共創(chuàng)大業(yè),很高興兩人的情誼并沒有隨時間磨滅,但又放不下自己的老師。鬼谷子先生見魏國使者很真誠熱情,也就勸孫臏:“學本領(lǐng)固然不為謀個人富貴,但若有為國家百姓效力的可能,還是應(yīng)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孫臏于是秉承師命,隨魏國大臣下山。
其實,請孫臏到魏國,并非出于龐涓的推薦,而是一個叫墨子的人了解到孫臏的才能,于是向魏王推薦了孫臏。
孫臏來到魏國后,魏王對孫臏很敬重,問龐涓:“我想封孫臏先生為副軍師,與卿同掌兵權(quán),卿以為如何?”
龐涓表面上歡迎孫臏,但心里卻很是不安,唯恐孫臏搶奪他獨尊獨霸的地位。他腦筋一轉(zhuǎn),說:“臣與孫臏,同窗結(jié)義,孫臏是臣的兄長,怎么能屈居副職,在我之下?
不如先拜為客卿,待建立功績,獲得國人尊敬后,直接封為軍師。那時,我愿讓位,甘居孫兄之下?!?/p>
魏王聽罷,很滿意龐涓的為人處世,便同意了。
其實,這不過是龐涓防范孫臏與他爭權(quán)的計謀:客卿,半為賓客,半為臣屬,不算真正的魏臣,自然就沒有實權(quán),只空享較高的禮遇而已。
龐涓一直在暗暗地想辦法除掉孫臏。
有一天,有一位齊國人來找孫臏,稱有孫臏堂兄的書信帶來。孫臏熱情招待此人,并寫了回信請他帶回去。信中講,自己十分思念故鄉(xiāng),但目前已成為魏國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為魏國建立了功勛,年老后,一定與堂兄在齊地故鄉(xiāng)相聚、共度晚年。
其實這個人是龐涓的心腹。龐涓騙到孫臏的回信,又仿其筆跡,在關(guān)鍵處涂改了幾句:“仕魏乃不得已,礙于情面。不久一定回國,為齊王效力!”然后將此信交給魏王,對魏王說道:“孫臏久有背魏向齊之心。近日又私通齊國使者。臣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現(xiàn)截獲孫臏家信一封,請大王過目?!?/p>
魏王看過后十分氣惱,又聽信龐涓的花言巧語,同意把孫臏交給龐涓來監(jiān)管處置。
于是,孫臏遭受了酷刑,被挖去了兩腿的膝蓋骨,臉上還被刺上了“通敵叛國”四個字。
盡管孫臏變成了不能行走的廢人,但龐涓仍沒有放松警惕,還是派人時刻看管他。
孫臏只好裝瘋。龐涓懷疑孫臏在裝瘋,就命人把他拖到豬圈里,看到孫臏渾身污穢不堪,披頭散發(fā),全然不覺地在豬圈泥水中打滾,甚至吃起了豬糞,龐涓才放下心來,相信孫臏是真瘋了。
真正知道孫臏是裝瘋避禍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當初向魏王推薦孫臏的墨子。墨子把孫臏的境遇告訴了齊國大將田忌,又講述了孫臏的杰出才能。于是田忌就想辦法派人把孫臏從魏國偷偷帶出來,送回齊國。孫臏到了齊國,齊王十分敬重他,田忌賽馬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孫臏來到齊國之后。
那龐涓后來下場如何呢?
在孫臏逃走后不久,龐涓又出兵進攻趙國,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齊國采用了孫臏的計策,出兵包圍魏國,以解救趙國,龐涓只好放棄攻打趙國回師解救魏國。在回國途中,龐涓看見齊軍駐扎過的營地,灶臺可供十萬軍隊吃飯,很是擔憂。第二天又路過齊軍駐扎過的營地,灶臺可供五萬軍隊吃飯,龐涓心生疑惑。第三天又路過齊軍駐扎過的營地,灶臺只能供三萬軍隊吃飯了。龐涓大喜,對部下說,齊軍害怕我們魏軍,還沒有開戰(zhàn)就已經(jīng)逃走了一半。于是他立刻率領(lǐng)三千精銳騎兵,連夜追擊齊軍,到了馬陵道,遇見一棵剝了皮的樹,舉起火把觀看,上面寫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龐涓大驚失色:“我中計了??!”話音未落,一聲鑼響,萬弩齊發(fā),箭如驟雨,龐涓中箭栽倒在地,一命嗚呼了。
[本欄目文章選自《語文課超有趣:部編本語文教材同步學·五年級下冊》,溫沁園、鄭以然主編,邵小凡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月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