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值小妹
北京PK杭州,到底誰是當之無愧的美食荒漠第一名?
每隔一段時間,“美食荒漠”的提名比拼總會飆上熱搜。
關于誰能拿下“熱一”的寶座,北京、杭州、深圳、上海等地向來爭論不休。
每每這時,穩(wěn)坐一旁的廣州朋友總會會心一笑:“果然,我大廣州是北上廣深美食最后的尊嚴;別的不說,光是早茶就能安排出無數花樣?!?/p>
眾所周知,在美食天堂長大的廣東人,人生一大難題就是:今天吃什么?
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廣東人最難以割舍的,非早茶莫屬。
但或許你已發(fā)現(xiàn):全國各地美食,紛紛向其他地方市場擴張時,早茶,似乎出了這片土地,就再難尋蹤跡?!皬V東人最愛的早茶,怎么到了其他地方就火不起來了?”
地道老廣的一天,大部分都是從早茶開始的。不管是深藏街巷的小茶樓,還是全國皆知的老茶樓,一大早就被門外等候的食客圍得水泄不通。只等著茶樓開張,好坐上自己熟悉的老位置。
廣東人的早茶文化,幾乎是流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上到頭發(fā)花白的老伯阿婆,下到換牙的孩童,都對它愛得深沉。
為了吃上一口早茶,不畏風雨、翻山越嶺、所向披靡、“無所不用其極”……
酒樓門口的二十米長龍,不過是對飲茶誠心的初級考驗;“頭可斷、血可流,工作……當然也可以丟”也不過簡單進階。就算天氣“造反”,接連暴雨,也澆不滅廣東人的狂熱。
廣東人雖將吃早茶稱為“飲茶”,但“茶”并非餐桌上的主角。
真正出盡風頭的,是小巧精致、種類繁多的各色茶點。
廣式早茶有“四大天王”的說法,分別是蝦餃、叉燒包、干蒸燒賣和蛋撻。
不過,區(qū)區(qū)“四大天王”,怎么滿足得了吃貨們的“選妃心”呢?
不必擔心。
馬拉糕、腸粉、豉汁鳳爪、糯米雞、蘿卜糕、金錢肚、咸水角……山珍河鮮層出不窮,一盤一碟,總有一款深得人心,叫食客們稍不留神就把餐桌堆滿,吃到直呼“破產”。
那么疑問來了,這么好的早茶,何以無法在別處流行呢?
廣東早茶的赫赫名聲,使其實現(xiàn)了在全國各地的連鎖開花。
但真正一睹本土化的“芳容”以后,外省食客們往往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不少人感嘆:離開了廣東,早茶好像就“沒內味”了。
早茶的“水土不服”,或許可以歸結為這三個原因:文化底蘊的差異、城市習慣的不同,以及資本風向的變異。
文化心態(tài)上,簡單講就是食者的心態(tài)與氛圍,難以在當地的環(huán)境語境外輕易復刻。
如東北菜,吃的是北方人的豪爽熱情;四川火鍋,涮的是川渝人的火暴潑辣。
廣東人把飲早茶稱為“嘆早茶”,“嘆”在粵語里是慢慢享受的意思。
坐下來細品,和三兩親友共聊家常,短則一兩小時,長則一坐就是一上午,就是這“嘆”的奧義。
這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心態(tài),和很多一二線城市主張效率至上的理念背道而馳。
跟隨著主流觀念的引導,秉持同類想法的消費群體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失,與此同時,造成中小茶樓舉步維艱。
對當下的年輕人而言,填飽肚子的生理需求要服從于有限的就餐時間,外賣、公司樓下的連鎖快餐店理應是第一順位選擇。
有趣的是,出省就屢屢碰壁的早茶,唯獨沒有被眼光犀利的商機放棄。但等待它的并非“轟動出道”,而是“包裝”與閹割——“速凍早茶”。
速凍蝦餃、速凍燒賣、速凍豉汁雞爪……萬物皆可“速凍”。
這些速凍茶點,不僅在網上銷售給無暇細品的上班族,也悄悄流轉于當地僅存的幾家沒被資本汰洗掉的茶樓。
它們雖然在品相上做到了八分像,讓人“真假難辨”,但對口味刁鉆的行家食客來說,凍品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飽含匠心的純手工茶點面前,直接被“降維打擊”。
廣式早茶走出廣東就“不對味兒”,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凡事講求效率的當下,花上整個上午吃頓早餐,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侈”行為。
人們爭分奪秒,囫圇吞棗地把食物塞進口中,只為攝取足夠的能量,迅速卷進日常的下一個渦輪。
但正因這樣普遍的“快”,早茶的“慢”反而成了它最叛逆、最迷人的地方。
寬敞明亮的大堂中,每個人的臉上置放著輕松愜意的微笑,專注于桌上的食物和面前的人。
現(xiàn)代社會的浮躁與焦灼,全然在涮碗過水的時分被濾了個干凈,余下茶香氤氳的寧靜。
在電影《蓋世豪俠》中,周星馳的一句口頭禪,曾引起粵港地區(qū)人民的競相模仿——
“飲啖茶,食個包,坐番低慢慢傾(喝口茶,吃個包,坐下來慢慢說)。”
這句詼諧的臺詞,不但道出了廣東人對飲茶的熱忱,也彰顯了他們處變不驚的行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