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韋謙 陳嘉翌 李玟慧
今天,你有一場重要的課堂展示。你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步伐自信而輕松,還不忘微笑著向老師點頭致意。你轉過身,目光游刃有余地掃過每一位同學。你沒有任何卡頓和猶疑,在300秒時精準結束了展示。你淺淺鞠躬,熱烈的掌聲隨即填滿了整個教室。
或許我們都夢想過這樣的場景。然而,對不少人來說,接到展示任務時的崩潰、小組討論中的尷尬、走上講臺時內心的退堂鼓才是現(xiàn)實。
課堂“失語癥”
“我會把自己代入發(fā)言者的情境,然后會覺得尷尬、很想逃離?!鄙虒W院2022級本科生姜姜這樣描述自己在課堂上的心情。老師經常在課堂上隨機請同學回答問題,這種“被動發(fā)言”的課堂機制讓她感到不適。
某次課上,一個男生正回答問題,但不知道是聲音太小,還是回答錯了,其他同學就笑起來了?!拔蚁?,如果我是他,肯定會覺得好難堪?!苯f。
除了被動點名發(fā)言,“主動發(fā)言”的課堂互動要求也給一些同學帶來了困擾。畢竟,每位同學的學習風格各不相同,有些同學習慣跟著老師的思路,并積極與老師互動;而有些同學更偏愛獨自思考,他們習慣于在腦中默默推演和驗證知識。然而,“主動發(fā)言”讓許多同學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學習步調,以適應課堂節(jié)奏。
回想起英語演講的經歷,經濟學院2022級本科生伊遜感到一陣后怕。面對墻壁演講時,她可以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站在同學們面前,她卻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把葜v完,我的臉特別燙。甚至到了晚上,我還是睡不著?!?/p>
除了課堂發(fā)言以外,小組展示也讓不少人“倒吸一口涼氣”。在大學里,小組展示的本意是希望用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完成更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展示成果,促進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但在很多人眼中,每一次展示時,面向全班同學的發(fā)言令人恐懼,小組內部的溝通也令人苦惱。當小組中出現(xiàn)分歧,如何既清晰地表達個人意見,又達成相對一致的態(tài)度,成為許多人面臨的挑戰(zhàn)。
新聞學院2022級本科生棗棗回憶起上學期的小組展示經歷,4人小組中,她和另一位同學承擔了80%的工作量,“我心里很不舒服,但又不想說傷人的話,也不想鬧僵,就只好硬著頭皮完成”。難以開口表達的焦慮就這樣從課堂展示延伸至團隊合作,帶來了新的壓力。棗棗用三個短句概括了自己的心聲:緊張,抗拒,但是又不得不完成。
改變自己
然而,大學生活中難免有社交的需要。許多同學都希望做出改變,讓在社交面前敏感的內心走向平靜。
小星選擇從英語演講課堂上開始突破。在某次英語演講課上,同學們以5或6人為一組,每個人會在組內輪流發(fā)言,小星抓住了這個機會。他會提前準備討論話題,讓自己有勇氣嘗試在組內討論。之后的課堂演講,小星也會用心對待,逐步突破自己。慢慢地,小星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不再因為某門課需要發(fā)言就討厭它了。
希望利用英語演講課的機會做出改變的還有伊遜,她一直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在社交場合中坦然地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拔移綍r在大多數(shù)強迫自己參加的社交活動中,仍然會感覺非常緊張,有時候甚至一句話都不敢說。而英語演講這樣的活動會讓我不得不開口,從而迫使我去改變?!?/p>
這些小小的嘗試或許不會一次成功,但膽怯與猶疑會在每一次起立、每一次開口中轉為勇氣,讓這些對社交有著敏感與焦慮的人在社交場合更加自如。
小杰在辯論隊找到了改變自己的機會。高中時無法融入班集體的經歷讓他變得“社恐”,又極度敏感。上大學后,遇到小組合作時,他常常既不愿意參與討論,又覺得自己沒有發(fā)揮作用而感到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參與進去。為了增強交流的勇氣與能力,小杰加入了辯論隊。
“在辯論賽場上,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毙〗芑貞浀?。
賽場外,他從與辯論隊師兄、師姐的日常聊天中汲取能量,“他們讓我明白,你不必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你只需要讓你在乎的人滿意就好了?!?/p>
小杰意識到,內向的人雖然會有敏感的時刻,但他們也不一定是不快樂的;社恐者也不一定恐懼溝通本身,只是需要尋找更好的溝通對象。
辯論隊給小杰帶來了強烈的歸屬感,他也漸漸明白,照顧和順應自己的情緒和表達欲,比一味地擔心“他人是否會不喜歡自己”更重要?!拔倚枰ㄆ诤臀业霓q論朋友們交流,這會讓我越來越不敏感,這就是說,我需要定期‘脫敏。”小杰笑著說道。
與“高敏”共處
我們?yōu)槭裁磿谡n堂上“失語”?正如部分受訪同學所說,我們的“不敢說”,大部分都來自對外界的“高敏”——同學的一個眼神、老師的一聲嘆氣……各種細節(jié)在“高敏者”的心中被無限放大,在預想中拼湊成了一個個“壞結局”。
無論是在課堂上表達想法,還是與他人討論、進行演講,都有助于我們直面內心,在不斷嘗試中練習與“高敏”共處,將可能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從害怕溝通到嘗試溝通,小星和小杰一次次鼓起勇氣,戰(zhàn)勝了內心的恐懼,感受到更加開放包容的溝通。
溝通的效果固然重要,但正視自我和表達的勇氣,更加珍貴。小星在和自我反復周旋后,勇敢選擇了做自己,沒有讓自己失去敏感細膩的心。他發(fā)現(xiàn),和其他人相比,有過“高敏”經歷的自己,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高敏時刻”,這成為他之后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向。?“大一下學期的新聞實務基礎的作業(yè),我的選題就是‘內向高敏人群的救贖?!彼f。
在之后的互聯(lián)網產品設計課程中,小星設計了一個名為“輕訴”的線上陪伴聊天的軟件。軟件中,用戶通過發(fā)帖子的形式提出問題,其他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回答,倘若決定回答,則自動進入聊天界面。雙方的交流以回答問題為核心,沒有添加好友、互看信息的機制,全面地建構了一種“你情我愿”式的隱形社交模式。小星希望這個軟件可以鼓勵一些“高敏”的人將不敢講的話傾訴出來。
伊遜則在一次溫暖的經歷后勇敢地正視“表達”。當她由于演講失誤在講臺上不知所措時,臉頰發(fā)燙的她沒有想到老師會走上前來擁抱她。“老師說我的眼睛很漂亮,她一直握著我的手,那雙手很溫暖?!彼€收到了不少同學的鼓勵:鄰座的同學寫了小紙條表達對她的喜愛,認為她講得特別棒;還有一個同學特意添加了她的微信,只為給她發(fā)一個擁抱的表情。
那天,伊遜沒有像往常一樣在“失敗”后失眠,“面對曾經最害怕的事情,我不再那么畏懼了。”她覺得,自己終于邁出了第一步。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