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竹暴風雪
被冷門專業(yè)錄取,大學就完了嗎?
在剛剛過去的8月,“大學志愿”是社交媒體的討論熱點,網上出現了一種頗為形象的說法——大學志愿,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先婚后愛。大家還總結出這樣一段話:
調劑——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強制愛;
調劑到一個不錯的專業(yè)——上錯花轎嫁對郎;
轉專業(yè)——離婚遇到真愛;
轉專業(yè)失敗——離婚不成反被家暴。
2012年9月,我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錄取。坐了一夜的臥鋪,從東北小城來到北京報到。等待我的,是絕對的冷門專業(yè)——社會學。
開學第一課,我坐在臺下,仰頭看著老師。他開口問了第一個問題:“有哪些同學第一志愿是社會學?”
大家面面相覷,一共一百多位同學,舉手的人稀稀拉拉,三分之一都不到。我沒有舉手。事實上,那時候的我連社會學是什么都不知道。
轉眼11年過去了。我不僅讀完了社會學的本科,還讀了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先后在兩個知名大廠工作過,而后辭職做自媒體,工作的內容也總與社會學有關:在互聯網公司,我負責知識區(qū)社科類短視頻的內容運營;自己做博主后,我傳播最廣的視頻內容之一名為《社會學是什么》。
回想起自己從錄取時的一臉茫然到后來以社會學謀生,再到如今以“社會學專業(yè)畢業(yè)生”的身份自豪,我覺得自己應該就是“上錯花轎嫁對郎”的典型了。想到很多同學可能正因被錄取到了不理想的專業(yè)難過,我決定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也許會給你帶來一絲安慰。
誤入冷門專業(yè)
我出生在黑龍江省的一個小城。當年高考時黑龍江是估分報志愿,所有人都很緊張,高考志愿咨詢服務還不發(fā)達,像我這種普通家庭的孩子幾乎就是亂報。媽媽執(zhí)意要我報金融,因為聽說這個專業(yè)賺錢;我雖然和她一樣,根本不了解金融是啥,但聽著就覺得它俗不可耐。我想報新聞或者中文——完全出于18歲的理想和沖動。
經過幾次激烈的爭吵、摔門、大哭,最終大家都累了,日期一到,真正填報上去的,第一志愿是一個不知是啥(但似乎和錢相關)的“對外貿易”。從第二志愿開始,都任由我隨意填。
我高中時候喜歡王小波,因為他知道了李銀河,知道了社會學,雖然不確定那是什么,但聽上去感覺很酷??吹饺舜笊鐣W在黑龍江有招生計劃,我就隨手把它填成了第二志愿。沒人計較,畢竟也沒人想到第一志愿會錄不上。
結果錄取結果一出來,分估高了,第一志愿沒上去,我滑到了這個語焉不詳的社會學系。
人一生可能有些比較重要的瞬間,身處其中的時候稀里糊涂,過去了才發(fā)現那些選擇影響了之后的軌跡。比較積極且浪漫的說法是,曾經無意識漫步的足跡,回望時才發(fā)現已經成一條閃閃發(fā)光的線;比較中性且含蓄的說法是“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比較消極且扎心的說法就像樂隊“康士坦的變化球”唱的那樣:“沒決定太多事就這樣到了今天,然后接下來變成了硬撐的爛局?!?/p>
事已至此,接下來,可能真的全看心態(tài)了。
社會學到底是什么?
有些專業(yè)雖然聽上去冷門,但你學了一段時間之后就逐漸明白它是什么了;可社會學不一樣,“社會學是什么”這個問題,即使是教授,也難以用幾句話解釋清楚。
入學前的暑假,我上網搜,去書店查,折騰來折騰去,找不到簡單直接的中文科普,一個暑假也沒弄明白社會學是啥;開學后,看課表,我依然如墜云里霧里。
它和純文科不一樣,因為我們得學數學,學統(tǒng)計方法,學計算機統(tǒng)計軟件;它和工科不一樣,因為我們要學好多的理論,經典西方社會學理論、當代社會學理論;它包含很多的分支,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性社會學……
不過,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不知大家現在大一的狀態(tài)如何,雖然大學和高中非常不同,但我當時還沉浸在高考沖刺的“余韻”里。讓我讀書,我就讀書;讓我出去調研,我就出去調研。很多人說,社會學是“貴族學科”,是“只適合有錢人學的專業(yè)”,雖然能獲得很多對社會、世界、人類的思考,但這些思考對謀生沒用。出身普通的我,上學的時候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可能很“傻”,不過,這種“傻”反而讓我有了意外收獲——我根本不會想學的東西有沒有用,而是像海綿一樣吸取著所有能接觸到的知識。每本書、每門課、每種理論對我都是眼界的開闊。
社會學包含的理論有太多分支,每一種都對應著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它讓我開始檢視很多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以從未有過的思路去重新看待社會和自我?!耙粋€一個單獨的人為什么可以聚在一起做事?”“群體的目標是誰定的?”“怎么組織上千萬,甚至上億的人為一個目標努力?”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里很少被認真交談,但在社會學課上,卻是可以盡情沉浸的思維游戲。
記得大一的時候,在老師的辦公室參加研討會,我認真提問:“現代社會是讓人更自由了,還是更被束縛了?”現在想來,這個問題太大了,由一個本科生提出來甚至有些可笑,但這就是令我沉浸、令我困惑,也令我興奮的東西。
除了這些近乎哲學的宏觀思考,社會學還讓我更加關注身邊具體的人。大一社會學概論課上,老師讓我們分成小組,各自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并實地調研,形成報告。我們小組選擇了去調研北京南鑼鼓巷的原住民,了解他們的生活是否受到商業(yè)化開發(fā)的影響。雖然當時我們根本談不上具有社科人的學術素養(yǎng),但調研的興致很高,紛紛深入到胡同里和大爺、大媽大膽搭訕。這對性格內向的我來說,原本應該是很大的挑戰(zhàn),但當時想著是為學術目的,莫名就來了勇氣。雖然很難說這第一次調研得到了什么有意義的結果,但踏出這一步,是非常寶貴的體驗。在后來本科和研究生的過程中,我曾在零下二十多度的老家街頭訪談大爺,調查他們對東北供暖的意見;曾在上海老弄堂里,用普通話和一口滬語的大媽艱難交流;曾去美術館里詢問保安對展品的看法;在小城派出所待了兩周,和警察、值班的輔警聊他們的工作……這一切都從最初的青澀搭訕開始。
可以說,社會學重塑了我的三觀和性格。原本自閉的我,因為它“被迫”接觸無數陌生人,它提供工具,幫我滿足對世界的好奇;也提供空間,讓我審視自己,甚至完成了很多和自己的和解。至今仍然記得,社會心理學課的第一次作業(yè)是寫一篇名為《我》的文章,把自己有記憶以來的成長歷程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寫下來。那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回顧自己前二十年的生命歷程,在書寫中我發(fā)現了自己性格的幾次“突變”。比如學前期非常“社?!?,上學后突然變內向,初中開始突然愛上學習等等。交上去的文章里有很多我自覺解不開的謎團,結果老師返回的批注,讓一切不再神秘。學前和上學后的性格轉變是因為我從農村的熟人社會搬家到了城市的陌生人社會,社會組織形式的不同帶來的變化;初中時的突然發(fā)奮,與性別意識覺醒有關……
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例子,社會學帶來的“人的覺醒”不都是這樣直接的,近乎自戀的自我觀照。更多的影響其實來自于一項又一項訪談和調研里積累起的對個人與群體的洞察;來自于各種理論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對我造成最大震撼的女性主義思潮和法蘭克福學派……
大學是人格重塑的一個重要時點,在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時間里,我的自我在與外界的交流里,在對理論和現實世界的思考中不斷翻新。以至于研究生畢業(yè)時,我已經完全成為了社會學的“粉絲”,認為人人都應該學一點社會學。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是鼓勵人們“稀里糊涂”的,但我覺得當一個人想要反思自己的處境時,是應當有權利獲取思路和工具的——而這正是社會學的意義所在。從思維上說,社會學的種種理論可以讓你從結構性的視角來理解社會,帶你認識很多未曾想到的社會現象,改善偏見。視野的開闊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也許就能為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更實際地說,社會學的調研可以讓你接觸更大的世界,交到更多的朋友,社交圈的拓展說不定就會成為去往更大世界的敲門磚。
所以,對同樣誤入冷門專業(yè)的你,我也想說,先別急于否定你進入的學科。認真學過,才有資格說到底喜不喜歡。別人口中的冷門專業(yè),說不定會成為你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就像我的故事一樣,從最初被錄取時的一頭霧水,到認真學習后不斷發(fā)現驚喜,再到四年本科之后完全愛上,甚至繼續(xù)讀了社會學的研究生——我不知道如果真的被第一志愿對外經貿錄取,我會不會有這么奇幻的體驗。我只知道,被調劑到社會學這個冷門專業(yè),是我目前為止的人生里最好的事情之一。
冷門專業(yè),如何就業(yè)?
大學專業(yè)除了豐富知識、增長技能以外,還被期待可以為之后的就業(yè)做好鋪墊。很多人認為社會學沒用,就是從“它直接對口的就業(yè)去向并不多”這一點出發(fā)的。但其實,如果真的對找工作非常在意,那與其為這個專業(yè)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擔心,不如一邊享受專業(yè)帶給你的知識,一邊多做點兒實習。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寬進”的崗位,招校招生的時候,不要求非得是特定專業(yè),更看重的是你的潛力和技能方向。而你簡歷上最直接體現這些的,就是實習經歷。
我從本科開始,陸續(xù)在IT外企、央屬媒體、小編輯部、互聯網公司、短視頻mcn實習;也嘗試了喜劇行業(yè),上臺講過脫口秀,給喜劇廠牌翻譯過舞臺劇劇本;在宿舍里擺過零食貨架,北京霧霾嚴重那陣兒倒騰過口罩,設計售賣過畢業(yè)紀念品……雖然很多都是小打小鬧,淺嘗輒止,但幾乎每年寒暑假,都在外面體驗不同的行業(yè)。小的原因是我喜歡賺錢,更大的原因是我確實好奇每個行業(yè)的人都在干啥。
很多事就是早體驗早受益。因為年輕,試錯成本足夠低,世界也會對你足夠寬容。我在那家IT外企實習的時候,實習工資很高,我待了兩個月,攢夠了本科畢業(yè)去臺灣旅行的錢。但我其實能力并不足以支撐那份工作,和同事相處時也很自閉,最后是被勸退的。當時帶我的姐姐和我聊了兩個多小時,教了我很多道理,現在想來,多虧這第一次接觸“工作世界”發(fā)生在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如果畢業(yè)正式工作了還這般渾渾噩噩,恐怕就不會這么被耐心地對待了。
而且,一切都是體驗,一切都有收獲。你不知道哪段經歷以后就“有用”了。因為我的興趣很廣,所以我實習的領域跨度也比較大,結果這竟然成了我日后找工作時,得以和背景類似的候選人差異的原因。
比如一家學術出版社給我offer,竟然是看中了我曾經講脫口秀的經歷;最后我去了的那家互聯網大廠,最看中的是我曾在體制內央屬媒體實習過兩三個月的經歷……
記得在那家媒體實習的時候,同事姐姐問我多大,我說是94年生的,當時周圍幾個同事都驚呼:“這么小??!我們真的是老了!”當時不以為意,但如今我也快到她們當時的年紀,才體會出年輕多么可貴。改變確實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但機會并非均勻分布在人生各個階段。大學相對于其他時間,就是機會更集中,努力也最容易獲得回報的時間段。
所以如果你對找工作非常在意,就盡可能多地實習吧。專業(yè)本身,不會構成你去更大世界的阻礙。因為專業(yè)而一味難過和抱怨,壓抑了自然流動著的對世界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才比較難辦。
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里寫過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話:“自由并非單純的有機會任性而為,也不是單純的有機會在一系列替代方案中作出選擇。自由首先是有機會梳理出可以利用的選擇,并加以探討權衡,接下來才是有機會作出選擇?!?/p>
我想這句話翻譯得直白一點就是:除了環(huán)境以外,你的眼界也決定了你選擇的范圍。同樣的處境,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看到且梳理自己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手中自由的多少。很多時候,如果知道自己還有其他選項,人生就不會那么逼仄。
我的經歷沒啥奇特的。寫這篇文章,就是想讓還在為專業(yè)難過的朋友寬寬心。被啥專業(yè)錄取,沒那么重要。打起精神,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你的大學生活剛剛開始,我光是想想都要羨慕死了,真的。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