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生,田仁丹
(揚中市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蘇鎮(zhèn)江 212200)
中風后偏癱主要是由于腦脈痹阻、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致,以猝然昏仆、肢體麻木、口歪嘴斜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jīng)內科危急重癥?,F(xiàn)代醫(yī)學針對中風后偏癱患者主要采用康復運動療法,以促進患者功能康復,但由于患者存在適應性較差、依從性低等不足,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1]。 中醫(yī)認為中風后偏癱主要是由于邪氣惡血、 肝氣逆亂、肝腎陰虛、氣血衰少以致氣血逆亂,腦脈失養(yǎng),臨床治療應以活血通絡、祛瘀化痰為主要原則[2]。中醫(yī)治療中風后偏癱包括針刺、推拿、艾灸等方法,其中醒腦開竅法針灸是通過對患者機體人中、內關、三陰交等穴位進行針刺,從而達到醒腦開竅、疏通經(jīng)絡、平衡陰陽、調節(jié)氣血運行的目的[3]?;诖?,本研究選取揚中市人民醫(yī)院2021 年2 月—2023 年2 月收治的84 例中風后偏癱患者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討醒腦開竅法針灸與康復運動聯(lián)合干預的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揚中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 例中風后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jīng)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2)存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狀,符合中醫(yī)《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5]中中風的相關內容;(3)患者為初次發(fā)病,且病情較為穩(wěn)定;(4)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臟腑功能衰竭者;(2)無法進行針灸治療者。本研究已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對照組(n=42):男20 例,女22例;年齡22~67 歲,平均年齡(44.56±8.56)歲;病程7~60 d,平均病程(33.59±10.21)d;左側肢體偏癱25 例,右側肢體偏癱17 例。觀察組(n=42):男21 例,女21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3.69±10.25)歲;病程7~55 d,平均病程(31.89±11.52)d;左側肢體偏癱22 例,右側肢體偏癱20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康復運動治療。 (1)肢體擺放:每隔2 h 變換一次體位,仰臥位及側臥位交替,使其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 (2)上肢康復訓練:交叉十指緊握,手掌向上,舉過頭頂,維持5~10 s 后,進行前后擺臂,然后放下,反復進行,并做聳肩動作,10 min/次,2~3次/d。 (3)關節(jié)訓練:指導患者根據(jù)自身耐受程度,主動定期開展雙腿并攏、上臂舉起、頭四周轉動等訓練,逐漸過渡到彎腰、坐平衡練習及輔助站立、患側下肢負重鍛煉、站立平衡等訓練,然后進行行走、驅動輪椅、爬樓梯等自主鍛煉。 (4)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包括自主穿衣、如廁、進食、洗漱等日?;顒佑柧殹?0 min/次,2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醒腦開竅法針灸。選取三陰交、人中、內關、委中、尺澤及極泉穴,其中三陰交穴可用電針采用提插補法斜入或直入針刺, 進針0.5~1 寸; 人中穴可采用雀啄手法直入針刺, 進針0.3~0.5 寸;內關穴可采用捻轉補瀉法直入針刺,進針1.0~1.5 寸;委中穴、尺澤穴均可采用提插瀉法直入針刺,進針1.0~1.5 寸;極泉穴采用提插瀉法直入針刺,進針1 寸。 以上穴位均需留針30 min,1 次/d。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1 個月。
(1)肢體運動功能:干預前后,使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總分100 分,上肢66分,下肢44 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2)血液流變學指標:干預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纖維蛋白原及全血高切黏度。
(3)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數(shù)(BI)評估,總分100 分,評分越低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低。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及FMA 總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及FMA 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上肢功能干預前干預后下肢功能干預前干預后FMA 總評分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31.36±7.53 31.53±7.42 0.104 0.917 38.73±2.65*35.39±2.25*6.227 0.000 20.26±4.35 20.21±4.18 0.054 0.957 27.55±2.27*24.52±2.43*5.905 0.000 52.42±10.17 52.26±10.38 0.071 0.943 79.98±7.57*71.55±5.46*5.853 0.000
干預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纖維蛋白原及全血高切黏度水平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及全血高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后偏癱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中風后偏癱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組別纖維蛋白原(g/L)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全血高切黏度(mPa/s)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3.88±1.03 4.05±0.93 0.794 0.430 3.03±0.16 3.69±0.47 8.615 0.000 5.285 2.239 0.000 0.028 13.23±2.65 13.15±2.82 0.134 0.894 8.56±0.93 10.83±1.92 6.896 0.000 10.776 4.407 0.000 0.000
干預前,兩組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I 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風后偏癱患者BI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中風后偏癱患者BI 評分比較[(±s),分]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50.74±8.02 48.81±7.45 1.143 0.257 62.01±6.94 56.36±8.47 3.344 0.000 6.887 4.338 0.000 0.000
偏癱是多種腦血管疾病的嚴重表現(xiàn)形式,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病死率較高,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可造成嚴重影響。 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中風后偏癱主要是由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現(xiàn)出血、缺血或供血水平不足,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受到損害,從而引起的運動功能缺陷,其認為中風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可塑的,通過后期的康復運動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改善患者的偏癱狀態(tài)??祻瓦\動是根據(jù)自身耐受情況,指導患者逐步進行肢體擺放、上肢康復訓練、關節(jié)訓練及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可刺激神經(jīng)元軸突,并加速其側支的生長,從而促進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恢復正常,提高運動功能并促進患者盡早回歸社會[6-7]。 但由于部分患者訓練適應性較差,以致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中風后偏癱在中醫(yī)學中又被稱為“偏枯”“身偏不用”,其病因主要為機體經(jīng)絡不通、陰陽失調、氣血瘀滯,致使臟腑氣血運行受阻,或血不循腦脈,血溢腦絡或溢于腦脈外則成瘀血,誘發(fā)中風,而中風后血瘀脈絡,靜脈失養(yǎng),從而導致患者四肢不協(xié)調、口歪嘴斜,中醫(yī)主張以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為原則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8-9]。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及FMA 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纖維蛋白原及全血高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使用醒腦開竅法針灸與康復運動干預中風后偏癱患者,可促進其肢體運動功能盡快康復,改善機體血液流變學, 并使其日常生活能力出現(xiàn)顯著提升。分析其原因主要為:醒腦開竅法針灸是指使用現(xiàn)代針具,以經(jīng)絡理論為基礎,對患者穴位采用提插、捻轉等各種行針手法從而使其產(chǎn)生刺激作用的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可發(fā)揮疏通經(jīng)絡、滋補肝腎的功效。其中選穴以陰經(jīng)及督脈穴為主,針刺后可引起人體結締組織發(fā)生顯著變化, 進而促使生物電釋放至局部病變組織深處,使細胞離子通道得以改變, 從而達到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肢體運動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中選取三陰交穴、內關穴、人中穴、極泉穴等穴位進行施針,其中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jīng)相交的穴位,針刺后可促進患者肝、脾、腎處氣血運行,增強患者免疫力;內關穴可調和血脈及陰陽;人中穴是督脈經(jīng)穴,針刺后可發(fā)揮活血化瘀、舒經(jīng)活絡的作用;對極泉穴、委中穴及尺澤穴進行針刺,可疏通經(jīng)絡、祛瘀止痛,改善患者局部肌肉失衡狀態(tài),諸穴共同施灸可起疏通經(jīng)絡、調理氣血之效[10]。 康復運動配合醒腦開竅法針灸,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加強活血通絡功效,促進血液流變學改善,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采用醒腦開竅法針灸聯(lián)合康復運動干預中風后偏癱患者,可促使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改善血液流變學,并使其日常生活能力盡快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