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南歌子·游賞》"/>
宋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那年端午節(jié),蘇軾與朋友一起游覽西湖,登上了名勝十三樓。他寫了一首《南歌子·游賞》,也稱《南歌子·杭州端午》,記錄這次游玩的感受: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上片起句“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寫詞人與朋友來到面對湖光山色的酒樓時聽歌暢飲的所見所感。歌女黛色的眉頭,就像湖對岸蒼翠的青山;醉后流動的眼波,就像湖中滟滟的水波。這是用移情手法,說眉峰如遠山、眼波似流水,既寫湖光山色,又含宴飲的歡樂,將游人宴飲與所見景物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美妙的意境。
接著寫“游人都上十三樓”。十三樓,也稱“十三間樓”,臨近西湖,是游覽觀景佳處。
南宋史籍對十三樓有不少記載。南宋周淙《乾道臨安志》中稱:“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大佛頭石山后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游此,今為相嚴院矣?!?/p>
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十三間樓相嚴院,舊名‘十三間樓石佛院’。東坡守杭日,每治事于此。有冠勝軒、雨亦奇軒。大石佛院舊傳為秦始皇纜船石。俗名‘西石頭’。宣和中,僧思凈就石鐫成大佛半身。”
北宋的“十三間樓”,全稱應是“十三間樓石佛院”,建于晉天福年間。具體位置在錢塘門外、寶石山南麓,秦始皇纜船石附近。北宋詩人郭祥正有一首詩寫此樓,詩題就是《十三間樓》:“危樓插湖腳,紺碧十三間。待月客無寐,看山僧自閑。”
十三間樓建在寶石山山腰,靠山面湖,里面有冠勝軒、雨亦奇軒等一組建筑。史書說當年蘇東坡經常“治事于此”,他治的是什么事呢?其中的一件大事,應該是疏浚西湖。
在這個可以俯視西湖的地方,研究部署西湖治理,是直觀的靠前指揮、現(xiàn)場辦公。在疏浚西湖時,從湖中挖出的這么多淤泥和葑草,往哪里放?西湖南北三十里,環(huán)湖往來,終日不達,如何改善西湖的交通?如果用挖出的葑泥,在湖中筑一條橫貫湖面的長堤,不是能一舉兩得嗎?
用湖中的淤泥和葑草堆筑的那條蘇堤,很有可能是蘇軾在十三間樓觀察西湖時,靈機一動之后的深思熟慮。
到了南宋,十三間樓這個地方,已改成了相嚴院。
“游人都上十三樓?!笔钦f來西湖游玩的人,都喜歡登上十三間樓。詞中雖然沒有具體描寫十三間樓,但這里的美麗景觀,讀者已能從首句中想象得到。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是用對比的方法,進一步贊揚十三間樓,渲染這里游人如云的盛況。意思是只要一登上西湖邊的十三間樓,就不會再羨慕唐代揚州的名勝竹西亭了。
南宋王象之編纂的《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題揚州禪智寺》中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作為揚州的風景名勝,歷來被游人稱賞。十三間樓的美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凸顯出來,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下片寫在樓中宴飲的游賞樂事。“菰黍連昌歇,瓊彝倒玉舟”,通過寫樓中宴飲的酒食,襯托宴席上的歡樂氣氛。
菰,本指茭白,這里指裹粽子的菰葉。黍,是一種與稻類相似的糧食作物。菰黍,指粽子。昌歜,是將菖蒲嫩莖切碎加鹽,做成用來佐餐的菜。時值端午,他們在酒樓上吃的,應該是端午節(jié)吃的粽子,以昌歜佐餐。
“瓊彝倒玉舟”,“彝”是貯酒之器,“瓊彝”是玉制的盛酒器皿。“玉舟”即玉制的酒杯。就是用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玉杯中倒酒,體現(xiàn)暢飲的景象。
“誰家水調唱歌頭?!闭f在宴會上,不知誰家唱起了好聽的水調歌頭。水調,相傳是隋煬帝在開掘汴渠后,自制的曲調。唐代成為大曲,大曲都有歌頭,水調歌頭就是截取歌頭、新作的曲調。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闭f歌聲婉轉、曲調悠揚,在湖山之間繚繞不絕,就連傍晚天上的云霞,好像也被歌聲吸引而停住了腳步,久久不肯離去。傍晚的云彩被歌聲挽留,這種移情,形象生動。
蘇軾寫過許多有關杭州西湖的詩詞。這首寫西湖游賞的詞,沒有寫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那種全景,而是通過寫宋代杭州名勝十三樓,來展現(xiàn)西湖的美麗,通過運用移情和對比的手法,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