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蒿呈龍, 龍厚元, 劉鴻恒, 王倩, 程盤龍, 蔡思源, 顏勇, 姚繼剛
(江蘇省農(nóng)墾農(nóng)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 東辛分公司農(nóng)業(yè)中心, 江蘇 連云港 222248)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簡稱玉豆帶狀復種) 是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經(jīng)過十多年研究形成的一種創(chuàng)新型栽培方法, 擁有 “選、擴、縮” 三大獨立核心技術, 即 “選配良種、擴大玉米寬行和玉米行與大豆行的間距、適當縮小玉米和大豆的株距”, 該技術充分利用玉米和大豆空間結構的區(qū)別, 發(fā)揮邊行優(yōu)勢, 實現(xiàn)玉米和大豆帶狀間作套種, 達到適應機械化作業(yè)、玉米大豆和諧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與傳統(tǒng)玉米清種模式相比,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好處之一是一季雙收, 在保證玉米不減產(chǎn)的前提下, 每667 m2多收100 kg 以上大豆, 實現(xiàn)增收[1]。
甜菜夜蛾 (SpodopteraexiguaHiibner) 屬鱗翅目、夜蛾科[2-3]。該害蟲以幼蟲群集寄主植物葉背, 吐絲結網(wǎng), 嚼食葉片, 被害葉片呈缺刻、孔洞或網(wǎng)狀, 嚴重影響其產(chǎn)量和質(zhì)量[4-5], 高齡幼蟲分散為害且具暴食習性, 常造成經(jīng)濟作物大量減產(chǎn)[6]。2022 年蘇墾農(nóng)發(fā)東辛分公司承擔了29.467 hm2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任務, 大豆甜菜夜蛾暴發(fā)為害, 從大豆播后的6 月中旬至9 月下旬都有發(fā)生, 共發(fā)生五代。甜菜夜蛾發(fā)生早、代次多、世代重疊、抗藥性強等特點為防治帶來了極大困難,當前生產(chǎn)上對于甜菜夜蛾的防治, 仍以化學防治為主。賈變桃等[7]研究表明, 甜菜夜蛾對茚蟲威產(chǎn)生低水平抗性; 吳世昌等[8]研究表明, 甜菜夜蛾對擬除蟲菊酯和有機磷的抗性水平較高; 司升云等[9]研究表明, 甜菜夜蛾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抗性水平高。
甲維鹽·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 (2.5% +8 000 IU·mg-1), 江蘇江南農(nóng)化有限公司提供;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 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產(chǎn)品,市售; 30%氟鈴·茚蟲威懸浮劑, 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4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 佛山市盈輝作物科學有限公司提供; 20%多殺霉素懸浮劑, 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30%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江西中迅農(nóng)化有限公司提供; 15%甲維·氟啶脲水分散粒劑, 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2%蟲螨腈·虱螨脲, 南京惠宇農(nóng)化有限公司提供; 40%毒死蜱乳油, 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 市售; 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 安道麥輝豐 (江蘇) 有限公司產(chǎn)品,市售; 10%蟲螨·茚蟲威懸浮劑, 安徽四達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0%虱螨脲懸浮劑, 南京惠宇農(nóng)化有限公司提供。
共12 個處理, 每個處理3 次重復, 每個小區(qū)20 m2, 藥劑與處理詳見表1。
1.3.1 施藥時間
藥劑試驗于2022 年8 月11 日進行, 天氣晴朗, 試驗進展順利;
施藥機械: 各處理均采用人工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施藥, 每667 m2用水量20 kg。
1.3.2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安排在江蘇省農(nóng)墾農(nóng)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東辛分公司西陬生產(chǎn)區(qū)79 大隊13 號試驗田,本試驗田為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田塊, 模式為4+4,2022 年6 月12 日播種, 試驗期大豆處于花莢期,試驗處于4 代甜菜夜蛾發(fā)生高峰期, 世代重疊, 蟲齡為1 ~4 齡混生, 適宜開展藥劑試驗。
1.3.3 氣象資料
試驗當天天氣晴朗, 試驗后3 d 內(nèi)無降雨。
1.4.1 安全性
施藥后3、7、15 d 調(diào)查大豆是否有藥害, 若有藥害, 記錄藥害的癥狀類型、藥害程度及恢復情況。
1.4.2 殺蟲效果
各處理隨機取5 m2, 藥前記錄各處理蟲口基數(shù), 藥后3、7、15 d 調(diào)查殘存活蟲數(shù)量, 計算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
蟲口減退率為施藥前蟲口數(shù)量減去施藥后蟲口數(shù)量除以施藥前蟲口數(shù)量再乘以100;
防治效果為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減去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除以1 減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再乘以100。
藥后3、7、15 d 進行觀察, 各處理對大豆生長安全無影響。
藥后3 d 試驗結果表明, 6%乙基多殺菌素每667 m230 mL、20%多 殺 霉 素 每667 m230 mL 和40%氰蟲·甲蟲肼每667 m220 mL 3 個處理對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與其他處理存在差異, 屬于防治效果第一梯隊, 此3 個處理甜菜夜蛾低齡蟲大部分死亡, 3 齡及以上幼蟲基本都呈中毒癥狀, 部分死亡, 防治效果分別為84.36%、76.03%和73.55%。防治效果第二梯隊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10%蟲螨·茚蟲 威+ 10% 虱螨脲 (每667 m280 mL +30 mL)、12%蟲螨腈·虱螨脲每667 m250 mL 和30%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每667 m225 mL 等3 個處理, 此3 個處理甜菜夜蛾低齡幼蟲大部分死亡,3 齡及以上幼蟲部分呈中毒癥狀, 較少部分死亡,防治效果分別為70.38%、69.80%和61.89%; 其余處理均為防治效果第三梯隊, 各齡期幼蟲幾乎無明顯中毒癥狀, 基本無幼蟲死亡, 防治效果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 40%毒死蜱每667 m260 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每667 m260 mL、10%蟲螨·茚蟲威每667 m280 mL、15% 甲 維·氟 啶 脲 每667 m230 mL、30%氟鈴·茚蟲威每667 m210 mL 和甲維鹽·蘇云金桿菌每667 m250 g, 防治效果分別為49.65%、46.28%、39.85%、37.90%和30.25%。
藥后7 d 試驗結果表明, 6%乙基多殺菌素每667 m230 mL 和20%多殺霉素每667 m230 mL 兩個處理對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與其他處理存在顯著性差異, 屬于防治效果第一梯隊, 兩個處理甜菜夜蛾低齡蟲全部死亡, 3 齡及以上幼蟲基本全部死亡,防治效果分別為96.85%和94.24%; 防治效果第二梯隊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40%氰蟲·甲蟲肼每667 m220 mL、10%蟲螨·茚蟲威+10%虱螨脲(每667 m280 mL+30 mL)、12%蟲螨腈·虱螨脲每667 m250 mL 和30%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每667 m225 mL 4 個處理, 此4 個處理低齡幼蟲大部分死亡, 3 齡及以上幼蟲少部分死亡, 防治效果分別為84.50%、79.93%、78.24%和74.10%; 其余5 個處理均為第三梯隊, 低齡幼蟲少部分死亡, 3齡及以上幼蟲基本無死亡, 防治效果從高到低排列分別為30%氟鈴·茚蟲威每667 m210 mL、40%毒死蜱 每667 m260 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每667 m260 mL、甲維鹽·蘇云金桿菌每667 m250 g、10%蟲螨·茚蟲威每667 m280 mL 和15%甲維·氟啶脲每667 m230 mL, 防治效果分別為61.75%、61.48%、58.09%、57.49%和54.34%。
藥后15 d 試驗結果表明, 6%乙基多殺菌素每667 m230 mL 和20%多殺霉素每667 m230 mL 兩個處理對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與其他處理存在極顯著性差異, 屬于防治效果第一梯隊, 兩個處理甜菜夜蛾各齡蟲全部死亡, 防治效果分別為99.60%和98.32%; 防治效果第二梯隊分別是40%氰蟲·甲蟲肼每667 m220 mL 和10%蟲螨·茚蟲威+10%虱螨脲 (每667 m280 mL+30 mL) 兩個處理, 這兩個處理甜菜夜蛾低齡幼蟲基本全部死亡, 3 齡及以上幼蟲大部分死亡, 防治效果分別為89.08%和83.11%; 防治效果第三梯隊分別是12%蟲螨腈·虱螨脲每667 m250 mL 和30%蟲螨腈·氯蟲苯甲酰胺每667 m225 mL 兩個處理, 此兩個處理低齡幼蟲大部分死亡, 3 齡及以上幼蟲少部分死亡, 防治效果分別為81.53%和77.69%; 防治效果第四梯隊分別是30%氟鈴·茚蟲威每667 m210 mL、10%蟲螨·茚蟲威每667 m280 mL、40%毒死蜱每667 m260 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每667 m260mL、15%甲維·氟啶脲每667m230mL 和甲維鹽·蘇云金桿菌每667m250g 等5 個處理, 此5個處理各齡期甜菜夜蛾基本無死亡, 防治效果分別為72.26%、69.83%、68.79%、67.81%和67.64%(表2)。
表2 藥后3、7、15 d 各處理蟲口減退率與防治效果
2022 年, 蘇墾農(nóng)發(fā)東辛分公司帶狀復合種植的29.467 hm2玉米大豆 (4+4 模式) 恰逢甜菜夜蛾大發(fā)生。據(jù)資料可查, 2022 年玉米大豆田的甜菜夜蛾發(fā)生量為近50 a 來最大的一次, 在連云港地區(qū)就發(fā)生了5 代, 自6 月中旬播種后開始發(fā)生,截至9 月底大豆開始收割期間各代次幼蟲持續(xù)為害, 主要為害大豆葉片, 啃食大豆葉肉造成網(wǎng)狀空洞。本試驗通過11 種藥劑排列對第4 代甜菜夜蛾進行藥效試驗, 試驗地各蟲齡均有。試驗結果表明, 6%乙基多殺菌素每667 m230 mL 對甜菜夜蛾各齡期防治效果最佳, 20%多殺霉素每667 m230 mL 防治效果次之, 這兩種藥劑對甜菜夜蛾幾乎特效, 且持效期比較長, 至少持效15 d 以上, 試驗田中各齡期幼蟲基本全部死亡; 另外, 40%氰蟲·甲蟲肼每667 m220 mL 對甜菜夜蛾防治效果也很好; 蟲螨腈和茚蟲威系列對甜菜夜蛾低齡蟲防治效果較好, 對3 齡及以上幼蟲防治效果較差。
本試驗中防治對象甜菜夜蛾是比較難防治的害蟲, 其發(fā)生量大、抗藥性強等特點給生產(chǎn)帶來極大的威脅。本試驗所篩選出的幾種藥結合生產(chǎn)實際情況, 在甜菜夜蛾孵化初期或田間以1 ~2 齡幼蟲為主時, 考慮到成本原因可選用蟲螨腈和虱螨脲系列藥劑進行防治。如果以3 齡及以上甜菜夜蛾幼蟲為主或世代重疊明顯, 各齡期幼蟲都有發(fā)生的田塊則選用6%乙基多殺菌素或20%多殺霉素兩種藥劑進行防治, 確保防效, 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