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鵬鳴
【摘要】三線建設中的文藝活動與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經濟、社會存在著多重互動關系。在國際冷戰(zhàn)背景下,戰(zhàn)爭意義上的“冷”與文藝實踐上的“熱”圍繞著三線建設的全方位備戰(zhàn)活動形成了有別于文革文藝的三線建設文藝熱潮。在文學熱中,三線建設文藝參與了三線單位社會中的社會治理,抒發(fā)了集體生活中三線人的政治情感,凝聚了三線精神,體現了重要的共產主義人文價值。三線建設文藝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備戰(zhàn),到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后的多元語境下通過主旋律敘事參與文化競爭并抵制文化霸權,再到新時代成為弘揚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軍工文藝為起點的三線建設文藝見證了馬克思主義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強軍和文化強國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在民族復興道路上賡續(xù)革命文藝戰(zhàn)斗性和先鋒性的重要歷史經驗。
【關鍵詞】文化冷戰(zhàn);三線建設;文藝備戰(zhàn);文藝政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23)05-0008-09
三線建設始于1964年,是特殊歷史背景下新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全方位戰(zhàn)略大后方建設。這項工程又分為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在改革開放后開始調整改造,至2006年結束,時間跨度42年,深刻影響了整個中國尤其是中國西部地區(qū)的現代化進程。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上,學者陳思和指出:“我認為抗戰(zhàn)爆發(fā)-1949年后-文化大革命這40年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個特殊階段,是戰(zhàn)爭因素深深地鉚入人們的意識結構之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形態(tài)和思維方式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文學意識也相應地留下了種種戰(zhàn)爭遺跡,成為當代文學研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現象?!盵1]123從三線建設相關文藝作品上看,三線建設開始于新中國特殊的文學熱時期,和這一時期大量的文藝作品一樣,三線建設中的許多作品充滿強力批判的色彩。這些充滿戰(zhàn)斗性的文藝作品,在意識結構中深受歷史和戰(zhàn)爭因素的影響。“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經典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的寫照,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征。”[2]三線建設文藝作為三線建設過程中政治宣傳和社會動員的重要手段,不僅反映了三線建設的時代精神,也反映廣大三建設者的英雄事跡與真實精神風貌,提供了一個自下而上的透視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的視角。三線建設文藝是講好三線建設故事,傳播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弘揚三線精神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在歷史的實錄精神與藝術的審美精神之間,大量的三線建設作家、三線建設作品、三線精神思潮以及三線建設文藝現象,從感性史料的角度形成了一種對于三線建設時期在“文革文藝”之外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現代化歷程的補白。文藝是三線建設歷史記憶構成及其當代文化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挖掘三線建設工業(yè)文化遺產,開發(fā)三線歷史文化現實價值的重要途徑。在充滿變局的新時代,三線建設中干部、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等各界人士通過文藝實現聯(lián)動的社會主義的“共產”與“循環(huán)”文藝實踐經驗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一、國際文化冷戰(zhàn)與三線建設中的文藝備戰(zhàn)
在國際冷戰(zhàn)的大背景下,經濟層面上的中國工業(yè)化進程在被美國封鎖的同時,也無法再依附蘇聯(lián)模式發(fā)展,從而轉向了內驅式的自力更生發(fā)展模式,并最終在全方位備戰(zhàn)的探索實踐中轉危為安,并推動了中國西部地區(qū)的城市化進程,在后發(fā)的現代化道路上探索出了獨立自主的道路。這種國內外局勢以及經濟基礎的變化傳導到社會文化層面,與經濟相適配的管理、思想文化等均發(fā)生了轉變,推動了以自強自信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熱潮。20世紀60年代,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威脅以及國界周邊局部戰(zhàn)爭的陰云籠罩,加之國內經濟發(fā)展上的困難,丟掉幻想,積極備戰(zhàn)成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在馬克思主義政黨與經濟理論的語境下,新時代中國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經濟學家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出發(fā)提出了“新三線建設”的概念與建議[3]。當我國面臨國外在芯片及相關領域技術封鎖時,也有專家指出中國半導體需要“三線建設”[4]。這樣的呼聲越來越多。同時,國外的一些學者繼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于三線建設的一波關注后,近年來再次關注到了三線建設。例如,有國外研究者就在思考國內重提三線建設是在懷念毛澤東,還是懷念冷戰(zhàn),或者說是在懷念三線優(yōu)先的建設生活[5]。當然,國外的此類研究對于三線建設雖然有一定的口述史田野基礎,但也存在根本的誤讀,其將三線建設的優(yōu)先解讀為特權(Privileged)。其實,在中國共富共享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新中國自力更生的歷史記憶和西部地區(qū)現代化的真實經驗讓三線建設相關歷史與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性的國家記憶與精神符碼,正在越來越多的為各界人士所關注,許多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者紛紛關注這段歷史,例如影視作品《你好,李煥英》《火紅年華》《三體》等。無論是喜劇、言情還是科幻,大量的影視作品以三線建設為敘事背景。三線建設文藝的內涵從三線建設中緊張文藝備戰(zhàn),已經逐漸豐富為更大范圍的多種多樣的文藝實踐。三線建設文藝的挖掘,有助于進一步梳理好三線建設與冷戰(zhàn)的關系,全方位闡釋并且守護好三線建設的意義。
三線建設誕生于國際冷戰(zhàn)大背景下,體現的是在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下對于戰(zhàn)爭的危機管理與化危為機的中國式現代化經驗。尤其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蘇爭霸邁入相互“和平演變”的新階段,這種所謂“和平”是通過軍備競賽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途徑來展開,文藝成為最不像政治的政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冷戰(zhàn)對國際關系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均產生了影響。直至70年代,文化外交逐漸成為國際外交主流。新中國“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6]4。于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除了關注物質層面的建設,也關注了精神層面的建設?!笆裁床綐尅⑤p武器,每省都可以造。這是講物質上的準備,而主要是要有精神上的準備。精神上的準備,就是要有準備打仗的精神。不僅是我們中央委員會,要使全體人民中間的大多數有這個精神準備?!盵7]244在這里,全體人民的精神準備不僅體現為一種備戰(zhàn)意識,同時也體現為一種統(tǒng)一思想、凝心聚力的實踐,并且這種實踐在不自覺中塑造了全體人民強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意識形態(tài)批判能力。這種全體人民都具備的政治素質讓三線建設中的文藝備戰(zhàn)充滿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抒情,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及美學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探索經驗。在三線建設時期,“動員起來,準備打仗,用革命戰(zhàn)爭消滅侵略戰(zhàn)爭”“革命化一定能夠打敗機械化”[8]1,70等一批有著意識形態(tài)斗爭色彩的戰(zhàn)備宣傳口號正是這種特殊政治與文化互動下的產物。大量的三線建設詩歌、戲劇、歌曲等作為戰(zhàn)歌、戰(zhàn)舞、戰(zhàn)斗戲劇……三線建設早期充滿戰(zhàn)地色彩的文藝活動,在備戰(zhàn)的實際要求下充滿了戰(zhàn)斗性。三線建設的文藝備戰(zhàn),滲透著以弱勝強的中國式危機應對策略以及用幾代人去捍衛(wèi)生存與和平的民族革命特征,并且最終指向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紅色理想。在三線建設中,“文化工作不是中心工作,而一切中心工作都離不開文化工作”[9]12。“開展戰(zhàn)地文娛活動,是我軍戰(zhàn)時政治工作中群眾性的宣傳鼓動方式之一。我軍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chuàng)造了許多生動活潑、簡明有力的形式,受到了廣大指戰(zhàn)員的歡迎,對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樹立必勝信心和戰(zhàn)斗意志起了很大的作用?!盵10]1文藝備戰(zhàn)是新中國在國際文化冷戰(zhàn)背景下根據具體國情做出必要的特殊應對,理解這種應對需要透過具體的藝術形式去思考特殊時期的社會制度與審美治理。三線建設從一開始就具有世界意義。在許多三線建設宣傳動員里,三線建設不僅是備戰(zhàn)的需要,更是中國支援世界革命的需要。例如成昆鐵路全線通車時宣傳的重點之一就是“成昆鐵路通車對于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爭具有重大意義。成昆鐵路通車將大大加速我國三線建設;我國三線建設搞好了。我們偉大祖國更加強大,更加堅固,全世界被壓迫、被剝削的民族和人民在爭取民族解放和推翻剝削制度的革命斗爭中,就有了可靠的戰(zhàn)略后方”[11]2。在三線建設的意義架構上,它是中國的戰(zhàn)略大后方,在阻止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意義上,它更是整個第三世界的戰(zhàn)略大后方。又比如湘黔枝柳鐵路的宣傳是,“我們要把修建湘黔鐵路提高到支援世界革命的高度來認識,發(fā)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樹立為支援世界革命修路的思想”[12]5。從世界意義上看待三線建設,從世界文化冷戰(zhàn)的角度理解三線建設中的文藝備戰(zhàn)是三線建設的題中之義。
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文藝觀、標志性的重大歷史事件、經典作家的經典理論、當代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直都是闡發(f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路徑。從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文藝觀的角度而言,毛澤東文藝思想對三線建設文藝的影響是根本的、深遠的。毛澤東認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是文藝的根本方向”“文藝的任務是提高革命者的戰(zhàn)斗力”[13]43-57。三線建設文藝是以服務三線建設者為根本方向的,是以提高三線建設者的“戰(zhàn)斗力”為主要任務的。三線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備戰(zhàn),三線建設者是生產尖兵也是文藝戰(zhàn)士,是具有高度政治自覺和建設熱情的三線戰(zhàn)線上的活思想。三線建設文藝以服務備戰(zhàn)為主要目的,是一種特殊歷史的備戰(zhàn)文化產物。在文藝文本的主要形式上,其作品出版、發(fā)行等多以內部刊物、內部讀物、內部資料等有固定對象的形式居多,其主要傳播地域多限于三線建設地區(qū)。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們不能從職業(yè)文人、專業(yè)刊物、經典審美的角度去理想地要求三線建設文藝。同時,文藝不是文化人的專利,三線建設文藝脫胎于部隊文藝,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什么樣槍打什么樣仗,對什么敵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時間地點打什么時間地點的仗”[14]708。另一方面,三線建設者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需要我們從一種有界限、有中心的“內循環(huán)”文藝視角去理解。備戰(zhàn)中化解危機的關鍵之一在于“內循環(huán)”,即抓住內因,整體活動,服務戰(zhàn)爭。三線建設作為戰(zhàn)略大后方建設,一定意義上真正的戰(zhàn)略后方是“人”,大量內部文藝構建的場域正是三線建設思想與輿論的陣地。在三線建設文藝的許多詩歌作品中,對領導人形象的描繪是詩歌的主要內容,對領導人文藝思想的樸素理解也往往是廣大普通建設者在文藝實踐中遣詞造句的主要源泉。
在1970年6月大三線腹地渡口二號信箱革委會政工組選編并作為內部讀物發(fā)行的《工人詩話》中,“大海航行靠舵手”“毛澤東揮手我前進”是開篇的兩個欄目,這兩個欄目主要是表達三線建設者對于毛澤東思想的樸素理解和堅定信仰。在全書107首詩歌和29句豪言壯語選錄里,詩歌標題上直言“毛澤東”“毛主席”“毛選”“毛著”“紅寶書”“紅太陽”“中南?!钡挠?3首詩歌和18句豪言壯語,足見其分量[15]1-91。當然,1964年流行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紅極一時,“毛澤東思想”本身就是一個時代主流文化的載體,大眾耳熟能詳,在那個時代的故事里,它一直是大眾精神力量的核心。毛澤東在三線建設文藝作品中的主要形象不僅是“領袖”,更是“導師”。在這里,當代中國的“文學熱”與“美學熱”作為特殊時期人人關心政治的投影,伴隨著各種學習上的“學習熱”。三線建設中有大量的文藝作品就出自各種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和學習班。例如,1969年3月22日渡口市的一份《關于組織二號信箱革委會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決定》指出:“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要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毛澤東對渡口建設的一系列最高指示,大講渡口建設兩條路線斗爭的歷史,做到家喻戶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取得各設備制造廠革委會和無產階級革命派對渡口建設的大力支持?!盵16]散落的勞動號子、宣傳口號通過“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得到了有效的組織,文藝作為工具成了精神和意識形態(tài)陣地上的樞紐,黨和國家對于“三線建設”的最高指示正是通過一種接地氣的文藝化方式實現“家喻戶曉”。
無論是勞動號子、宣傳隊的宣傳還是學習班的學習以及三線建設工地廣播室、內部報刊和雜志、各類學習讀物等時興媒體的傳播,建設者的“聲音”往往成為“語言藝術”回響在整個三線建設第一線。在“口號”下生產和生活是真切的三線建設者們的集體記憶?!皫赘緲?,幾張竹席,我們的廣播室,就搭在沸騰的工地。工程進度,好人好事,奪鐵保鋼的風雨日子,勝利的消息從工地傳來,又從這里傳遍整個工地。一篇篇稿件,一首首戰(zhàn)詩,裹著激戰(zhàn)的烽煙,傳送著工人階級的心意。汗水在這里閃光,錘聲在這里撞擊,號子在這里吼響,捷報在這里云集……為前方的戰(zhàn)士鼓足勁頭,為運轉的機器增加馬力,喧鬧的工地熱浪滾滾,躍進的戰(zhàn)鼓震天動地。兩排長長的電線,一部簡單的機器,幾個大嘴的喇叭,加熱了工地的空氣……”[17]
此外,由于受到“先生產,后生活”口號先入為主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人們曾把這個口號看成是指導國民經濟計劃的原則,認為它與在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方針是一致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18]。三線建設是有秩序的生活與建設,生產本身也是生活的組成內容,大量文藝作品的存在恰恰證明了“生活”的存在,只是更加強調這是一種備戰(zhàn)秩序下的生活。文藝作為生活秩序的營造者,對于建構三線建設生產與生活關系、個人與集體關系、大家與小家關系等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由于三線建設時期相關檔案管理側重收集公文與工程數據、自然環(huán)境數據、科學技術檔案等“客觀”材料,對文藝相關的“主觀”材料沒有足夠重視,加之三線建設本身的保密性,讓三線建設文藝很難從現有檔案史料展陳中得到相對系統(tǒng)的呈現。不過,在大量三線建設口述史以及回憶文章中,三線建設時期文工團或宣傳隊“送戲到現場”“工地賽詩會”“工地讀書會”以及廣泛的政治動員、思想教育活動等十分普遍,大量即興的文藝形式充實了業(yè)余時間。無論這種生活秩序中的文藝是承擔教育、慰藉或者消遣,三線建設文藝與生活生產秩序的關系恰恰是其不容忽視的一種表現。三線建設“一不忘毛主席著作的學習和政治教育”“二不忘生活制度和培養(yǎng)緊張作風”“三不忘勞逸結合”“四不忘文化娛樂”,其中文化娛樂更是明確提出要做到“連隊月月有晚會,處處有歌聲,并定期出黑板報和墻報”[19]。三線建設文藝的出現是三線建設本身律動與成功的結果。在“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文化也必然浸潤著一定的計劃性。不過,“一提起當年的宣傳隊,人們總要與“文革”題材的電影中那些不倫不類、蹩手蹩腳的滑稽演出聯(lián)系起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20]。許多當年的文藝工作者在后來回憶中一直都認為,自己當時雖然也被迫演過造反派的戲,但是更多地表演是認真的、嚴肅的、積極的,并不是“文革文藝”中有爭議的“紅衛(wèi)兵文藝”“造反文藝”“樣板文藝”等呈現出來的那樣。三線建設中有許多沒有留下史料的文藝實踐,它們的影子散見于各種老舊照片或者回憶錄和紀念畫冊,它們或是自導自演,或是自娛自樂,是苦中作樂的建設者精神與態(tài)度,是青春年華與國家建設的光彩交匯。值得關注的是,喜愛文藝的三線人至暮年時,因人生際遇而心態(tài)豁達,文藝豐富了他們的世界,給予了他們無悔的生命體驗。
二、三線建設集體生活中的政治抒情
三線建設文藝,一方面它是中國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美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賡續(xù),它有強烈的自覺斗爭意識,在文化本質上依然屬于對新中國成立后站起來的“新人”的一種內涵建設。在審美上,它追求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統(tǒng)一,吸收了中國革命文藝的精髓,它既是革命的,又是文藝的。另一方面,三線建設文藝是壯麗的時代精神在大眾心理上的投影,“文藝是時代的風雨表。每當階級斗爭形式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就可以在這個風雨表上看出它的征兆”[21]406。三線建設文藝是文藝參與三線社會治理的一種體現,是在動亂中堅持建設的力量,是新中國文藝政策在早期發(fā)展中對于大眾化文藝實踐的制度化探索,發(fā)揮了穩(wěn)定后方的重要作用。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fā),文藝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以社會活動的方式存在的,任何時代的文藝作品都具有特定的社會屬性,藝術是美的勞動。具體到三線建設,“從社會特征來看,三線企業(yè)在人口密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戶籍身份與社會差異、社會關系等方面分別呈現出城市社會和鄉(xiāng)村社會的某些特征。究其本質,三線企業(yè)是一種介于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特殊‘單位社會”[22]。三線建設中有不少作品屬于集體創(chuàng)作,理解“單位社會”中的文藝創(chuàng)作是理解其具體文藝作品的關鍵,集體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源正是集體生活。
“三線”本身基于地理認知,空間上的文化適從讓三線人的身份認同有著現實的社會塑形基礎?!罢慰煽俊⒓夹g過硬、作風優(yōu)良、思想進步,既是三線人得以參與三線建設的共同前提,也是在工作和生活過程中形成集體認同的重要淵源之一?!盵23]正是因為有三線集體生活,才真正塑造了三線人。單位社會的集體生活構建了三線人的熟人生存網絡,這讓三線建設在社會、生活層面更容易達成社會溫情與普遍的共識,能夠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內部矛盾。在此,這種三線溫情與共識在更大的社會動蕩中顯得十分重要且特例和難能可貴,這讓諸如攀枝花這樣的三線建設前沿陣地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文革”的負面影響,并保持革命的生產建設。從更大的視野上看,這讓新中國工業(yè)化和現代化進程即使在“社會癱瘓”時期也從未真正中斷。一些原本對于三線建設的種種質疑也在備戰(zhàn)高潮中轉為了認同。例如攀枝花在出鐵前,“有的同志說,‘來到攀枝花,山越爬越高,人越走越少,太陽大,天氣熱。少數人產生了‘五怕:一怕麻風,二怕狼,三怕地震塌了房,四怕橫渡金沙江,五怕壞人打黑槍”。但是,在詩歌作品里,廣大三線建設者為了“立新功”“獻禮黨的生日”“鼓士氣”“捍衛(wèi)紅色政權”“軍民團結”“為祖國”“為革命”“想著毛主席”“氣死尼克松”“支援亞非拉”“鐵水淹死帝修反”……形成了一種思想共識和備戰(zhàn)文化的認同[15]1-91。這些詩歌的語言并不是某種在工具性話語與人民性話語、戰(zhàn)斗性話語與生活性話語的多重語境中做出的被動選擇,它們創(chuàng)作的目的真實映照了社會、歷史事件,也映照了重大事件中真實的社會情緒。例如攀枝花出鐵是為了“氣死尼克松”就直接映照了著名的520宣言:《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1970年5月2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對著廣場上參加支持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斗爭大會的近200萬革命群眾,揮動著巨手”[24]。1970年7月1日,攀枝花出鐵成為大三線建設成功的標志和典型?;鸺t年華里的詩歌具有火一般的烈性,也具有鮮明的紅色特征,這是三線社會中嚴肅活潑的文化能夠自足自洽和持續(xù)不衰的重要原因。三線建設者的政治抒情以詩歌的名義和藝術的身份出現,最大限度地團結建設者,打擊造反者?!芭手ㄊ敲飨铌P心的地方,誰破壞攀枝花鋼鐵基地,誰就是犯罪”,攀枝花出鐵的建設任務以詩歌口號的形式口耳相傳至每一個建設者,實現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撥亂反正”?!皳f,成都等地有些‘造反派頭頭無奈地說,渡口市這地方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盵25]153在特殊時期,備戰(zhàn)的共同目的保證了三線建設的前進方向。同時,1969年后,“三線建設的重新崛起,帶動了國民經濟由‘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停滯不前和倒退向相對有序的建設轉化?!盵26]208只不過在半個世紀以后,這種單位社會的社會關系結構讓三線建設在調整改造以及融入地方社會的過程中因為特殊的“孤島”文化屬性而變得困難。同時,隨著三線建設文藝從內部出版走向公開出版,這種“出圈”也讓三線建設文藝面臨著在“地方文藝”與“主流文藝”之間自我定位的困難。三線精神一代傳給一代,三線建設文藝需要新的讀者,同時也需要新的作者,新的舞臺。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集體生活中,文藝幾乎介入到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文藝躍進帶來了“共和國文藝史上頗為奇特的景觀”“到處成了詩海。中國成了詩的國家。工農兵自己寫的詩大放光芒。出現了無數詩歌的廠礦車間,到處是萬詩鄉(xiāng)和百萬首詩的地區(qū),許多兵營成了萬首詩的兵營。幾乎每一個縣,從縣委書記到群眾,全都動手寫詩,全都舉辦民歌展覽會,到處賽詩,甚至全省通過無線電廣播來賽詩。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鉛印詩集、詩選和詩歌刊物,不可計數。詩寫在街頭上,刻在石碑上,貼在車間、工地和高爐上。詩傳單在全國飛舞。”這種文學熱既是“詩化的社會”也是“社會詩化”[27]。三線建設者每天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都在主動或被動的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那些紅色的“詩話”。詩歌的重復可以激發(fā)出“語言”的“漂移”?!按篌w而言,詩,生發(fā)詩意的過程,是朝著四個方向漂移的:意識形態(tài)、純粹形式、直陳其事、修辭幻象。但有時候,詩意語言的漂移,是相互裹挾、滲透著,蘊藉而生的。”[28]進而,“詩,即詩意生發(fā)”。三線建設者的“勞動號子”通過“漂移”生發(fā)“詩意”,從而變成詩性的“語言”。當作為“本在事象”的口語通過意識形態(tài)上的漂移而產生一種有力量的心靈結構之時,三線建設者們在實踐中產生的對于“口號”的內心確證本身就是一種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詩意漂移。只是這種語言在漂移創(chuàng)生詩意的過程中受限于作者本身人生閱歷、文學素養(yǎng)、文化邊際的生存環(huán)境、體力勞動的客觀需要等,其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往往遮蔽了這種“漂移”本身的詩性。其實,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與通過該意識形態(tài)話語漂移生成的詩是相互促進、彼此強化的。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凝聚詩意就是凝聚共識,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大白話,其實也有著復雜深遠的影響。
在具體創(chuàng)作方法上,通過政工組領導,工農兵參與,然后專業(yè)文藝工作者潤色的“集體創(chuàng)作”形成了三線建設中的詩話、戰(zhàn)歌、戰(zhàn)舞、戲劇、美術、攝影、連環(huán)畫等豐富多樣的文本。不過,這種“三結合”的創(chuàng)作有時候也會把同一首詩潤色出兩個版本。例如,這首《冶建工人學毛選》,“冶建工人學‘毛選,滿身力量,渾身膽;一腳踢開攔路虎,雙手搬走萬重山,我為祖國建高爐,越是艱險越向前”是《工人詩話》中的版本[15]7,而在1970年出版的另外一本詩集《渡口工農兵詩歌選》中,它就被潤色得更為工整,“冶建工人學‘毛選,滿身力量渾身膽;一腳踢開攔路虎,雙手舉起萬塊磚,我為祖國建高爐,千山萬水一肩擔”[29]5。對比署名“2-10蔣汝祿”和“二附十信箱一職工”的這兩首詩,我們不難發(fā)現這是同一作者的同一首作品。有意思的是,這兩首詩的主體和主要內容框架并沒有因為“潤色”發(fā)生“質變”??梢园l(fā)現,工人作家參與創(chuàng)作,工人作家本人的主要想法對于最終作品的影響并不因為“集體創(chuàng)作”而淹沒,反而是前置的工人意愿決定著后續(xù)的潤筆深淺,與其說他們“按照預定的調子和口徑去寫作”[30]211,“完全泯滅了詩人所應有的個性和才能,沒有思想,只會跟風,完全成為文字垃圾的制造者?!盵31]不如說,對于生活在秘密基地里的三線建設者們而言,樸素的語言是他們最真實的政治抒情。
三、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與文藝競爭
文藝與政治和經濟的多重深度互動是當代文藝的典型特征?!?978年是20世紀中國歷史和城市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一劃時代的轉變?yōu)槿€調整改造及其重點區(qū)域城市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機遇?!盵32]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線建設調整改造開始,社會上出現了對三線建設的一些質疑。在質疑聲中也伴隨著三線地區(qū)“孔雀東南飛”、優(yōu)質資源外流、效益下降等現象,出于留住人才,持續(xù)穩(wěn)定和長遠發(fā)展的考慮,大力開展能夠與沿海城市對標的基礎生活設施建設和文化娛樂活動、教育醫(yī)衛(wèi)等成了三線建設通過“改造”提升凝聚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期,三線建設文藝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提升,文學性、包容性、娛樂性空前加強。例如在攀枝花鋼鐵公司1984年創(chuàng)立的《攀鋼報》上,新的建設和改革中的“新人物”“新情況”“新經驗”成了主要內容[33]。三線建設文藝伴隨著三線地區(qū)生產、生活面貌的改變,開始逐漸擺脫“特指”“封閉”的特征,從凸出意識形態(tài)的戰(zhàn)斗性轉變?yōu)橥钩鋈€建設者的人生與情感,許多作品逐漸“出圈”,發(fā)表于《星星》《詩刊》等文壇主流雜志。當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特別應當指出的是,他們在為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努力奮進的同時,還廣泛開展了文學、美術、攝影、書法、歌舞、音樂等創(chuàng)作和演出活動,形成了一股群眾性的熱潮”[34]。在20世紀80年代整個中國文學熱、美學熱的背景下,三線建設文藝融入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當中。這一時期,外部上看,三線建設文學與市場的關系凸出;內部上看,則是文學形式的通俗化傾向明顯,革命文藝的神圣性讓位于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不過,三線建設文藝雖然也做出了適應性改變,但堅持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戰(zhàn)斗本性并沒有改變。市場化不僅帶來了文藝與政治關系上一定程度的疏離,也帶來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多元化風險,更讓一大批文藝淪為了市場的奴隸。不過,三線建設文藝由于其特殊的軍工屬性,以國防科技文藝為陣地,保持了文藝的純潔性。20世紀80年代,神劍學會成為三線建設文藝的核心組織,在文藝市場化以及多元主義沖擊和信息大爆炸浪潮下保持了“三個面向”:“面向革命化”“面向現代化”“面向革命群眾的社會實踐”。在文藝界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我們神劍學會的任務就是要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文學藝術作品對廣大職工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抵制封建主義殘余思想流毒的影響,防止精神污染,保持共產主義的純潔性”[35]。在意識形態(tài)批判性上,三線建設文藝并沒有在調整改造后停止戰(zhàn)斗,只是其斗爭的對象有了調整。在這一階段的藝術作品中,三線建設文藝崇尚藝術自律,直面現實矛盾,許多具有戰(zhàn)斗性和先鋒性的批判作品得以問世,也包括一些自反性反思。此外,在三線建設落實軍轉民過程中,文藝再次發(fā)揮起了重要的安慰劑、穩(wěn)定劑和粘合劑的作用。
20世紀末,國際格局改變,多極世界曲折發(fā)展,流動的現代性得到釋放,政治經濟競爭之外,全球化讓各國文化競爭加劇,在流行與時尚的消費眩暈中對抗文化霸權的任務加重。20世紀90年代的三線建設文藝在海灣戰(zhàn)爭后迎來又一次高潮和高峰,其中報告文學是其主流。面對國際文化競爭,“植根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自己新生活的進程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贏得中國人民的喜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36]。1993年,大三線報告文學叢書《中國圣火》《蘑菇云作證》《穿越大裂谷》《金色浮雕》出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之后親筆為叢書題詞:‘讓三線建設的歷史功績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新時期發(fā)揚光大。張愛萍、丁衡高、魯大東、錢敏、呂東、劉紀原、朱育理、蔣心雄、來金烈、王榮生、何光遠、顧秀蓮、劉淇、王森浩、曠伏兆、于錫濤等同志也滿懷熱情題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是三線建設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之一,他在百忙中親自為叢書作序,進行了四次修改,其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令人感佩。陳荒煤同志在審閱完部分書稿后,寫了題為《點燃靈魂的一簇圣火》的序言,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三線人的深情。這樣多高層領導人為一套叢書題詞、寫序,在中國出版史上是不多見的”[37]544。陳荒煤在序言里寫道:“我還相信,三線人精神也必將把我國文學事業(yè)推向一個新的高峰?,F在,報告文學走了第一步,今后還會有更多作家涉足這一領域,三線人中也將涌現出自己的作家??梢云谕?,不久的將來,我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上將會出現一批反映三線建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塑造三線人光輝形象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史詩!”[37]9至此,三線建設文藝作為主旋律敘事參與到應對國際文化競爭的新戰(zhàn)線,并且并被寄予了“史詩”的期望。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保ò拙右住杜c元九書》)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之“時”與社會生活之“事”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要求。三線建設的“時”“事”在具體的“文章”與“歌詩”中有著自己的映照。新時代中國文藝,要“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批判和鑒賞作品”[38]30。當代中國的文藝政策始終都是圍繞著“文藝為人民服務”展開的,從革命的文藝到人民的文藝,從人民的文藝到“三個代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立身之本,再到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科學發(fā)展,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中國文藝政策突出強調人民性。在“民族復興”的社會共識下,當代中國文藝通過弘揚民族精神來助力復興。當代中國民族精神具體化,便是“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又通過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豐滿。但“中國精神”作為文藝政策落地則主要表述為樹立文化自信,具體的實踐路徑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爸袊适隆奔戎v給中國人聽,也講給世界,并參與國際文化競爭。進而,我們強調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新時代中國文藝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對于三線建設的歷史記憶而言,三線建設中的文藝備戰(zhàn)和對三線建設中人、事、物的文化再生產以及各類創(chuàng)意開發(fā),都是為講好中國故事添磚加瓦。
最后,新時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復雜博弈中新的文化戰(zhàn)、輿論戰(zhàn)、心理戰(zhàn)等通過互聯(lián)網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新冷戰(zhàn)的聲音在以美西方為主導的一些國際資本運作下不絕于耳。誕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冷戰(zhàn)背景下的三線建設文藝通過網絡出版物、影視劇和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四史教育、家庭家風教育、學校思政教育等各種途徑弘揚三線精神,講述三線歷史與文化,彰顯中國精神與中國氣派。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三線建設文藝的挖掘不是娛樂考古,而是時代精神的映照。三線建設實際上是連接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啟蒙(五四以來)、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追趕(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化(新時代)四個時代主題的完整的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一環(huán)。不過,我們關注一個時代的文藝,更要關注那個時代從事文藝的具體的人。既要持續(xù)考察,也要整體判斷,更要辯證思考,還要懷抱希望。誠如小說《失眠時代》封面上的一段話:“在中國無數的崇山峻嶺里,大大小小的‘三線工程正在搶建中。千千萬萬的人從政治旋渦里抽出身,帶著各自心靈上的傷痛,來到艱苦的環(huán)境中,又在那里衍生出這樣那樣的故事。好像有人說過一句話:小說來自歷史的缺陷。想一想,此話有道理?!盵39]在特殊的年代,在大部分中國人的灰色歲月里,有一群秘地里的三線建設者們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書寫著他們一生中溢滿榮光的英雄時刻?;蛟S,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有文藝才能映照好三線人的獨家記憶。
參考文獻
Cultural Cold War and Literary Fever: A Study of Literary Preparation forWar in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QIAN Pengming
(Faculty of Literature,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617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ult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of the Third Front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cesse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d War, it was “cold” in the sense of war and “hot”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 literary boom was form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Front,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tur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is literary boom,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Third Lin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governance of the Third Line units, expressed the political feelings of the Third Line people in collective life, united people with the Third Line spirit, and embodied communist humanistic values. Third-line construction literature and art went from war preparati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o cultural competition and resisting cultural hegemony through melodramatic narrativ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n the diverse context of post-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becoming an important power in promoting the Chinese spirit and telling the Chinese story in the new era.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Third Front, which began with military literature and art, bears witness to the Marxist party's people-centred approach to strengthening the army and the country through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ontinue the combat and vanguard nature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art on the road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cultural cold war, third-line construction, literary preparation for war, literary policy
[1]??? 陳思和. 當代文學觀念中的戰(zhàn)爭文化心理[A]//王曉明.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一卷)[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1997.
[2]??? 習近平. 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16-12-1(02).
[3]??? 澎湃新聞. 林毅夫建言成渝雙城經濟圈在新形勢下啟動“新三線建設”[EB/OL]. (2020-06-18)[2022-03-02]. http: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01977.html.
[4]??? 顧文軍. 解構半導體: 中國半導體需要“三線建設”[EB/OL]. (2020-08-04)[2022-03-02]. http://www.thepaper. cn/news Detail_forward_8560155.html.
[5]??? TANG SANJIAO. Nostalgia for the Maoist Era or for the Cold War? An Exploration of Third Front Workers Privileged Experiences in the Cold War Context[J]. Asia Review, 2022(12): 453-483.
[6]??? 歐陽雪梅.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M].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6.
[7]??? 陳夕. 中國共產黨與三線建設[M].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
[8]??? 南京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 動員起來準備打仗用革命戰(zhàn)爭消滅侵略戰(zhàn)爭[M]. 內部讀物, 1969.
[9]??? 總政治部宣傳部. 軍隊基層文化工作[M].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4.
[10]?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積極開展戰(zhàn)地文娛活動[M]. 內部資料, 1962.
[11]? 慶祝成昆鐵路“七·一”全線通車宣傳要點[M]. 內部資料, 1970.
[12]? 湘黔枝柳鐵路會戰(zhàn)貴州省指揮部. 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 迅速動員起來, 打一場修建湘黔鐵路的人民戰(zhàn)爭(湘黔枝柳鐵路會戰(zhàn)宣傳動員提綱)[M]. 內部資料, 1970.
[13]? 毛澤東論文藝[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2.
[14]? 傅鐘. 關于部隊的文藝工作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報告[A]//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 文學運動史料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15]? 渡口二號信箱革委會政工組. 工人詩話[M]. 內部資料, 1970.
[16]? 四川省渡口二號信箱革命委員會. 關于組織二號信箱革委會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決定[Z]. 1969-3-22.
[17]? 沈國凡. 工地廣播室[N]. 渡口日報, 1974-10-2(03).
[18]? 劉華伯. 評“先生產, 后生活”[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1(10): 10-13.
[19]? 政治處宣傳股. 四連堅持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在生產高潮中當冷靜的促進派[N]. 鐵道工地, 1965-07-03(02).
[20]? 趙帆. 風雨十年唱英雄[J]. 晚霞, 2010(21): 16-17.
[21]? 謝冕、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22]? 張勇. 介于城鄉(xiāng)之間的單位社會: 三線建設企業(yè)性質探析[J]. 江西社會科學, 2015(10): 26-31.
[23]? 郭旭, 劉博. “我們”與“他們”: 三線人的自我認同與群體區(qū)隔[J]. 寧夏社會科學, 2020(02): 143-150.
[24]? 斯夫, 劉澳. 毛澤東發(fā)表“五二○”聲明的前前后后[J]. 黨史文苑, 2003(05): 44-48.
[25]? 顧秀. 歷程回望[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6.
[26]? 陳東林. 三線建設: 備戰(zhàn)時期的西部大開發(fā)[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
[27]? 謝保杰. 1958年新民歌運動的歷史描述[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5(01): 24-45.
[28]? 李森. 詩意母語的陷落?漢語新詩詩意生成的邏輯[J]. 南方文壇, 2019(05): 5-12.
[29]? 四川省渡口市革委會政工組. 工農兵詩歌選[M]. 內部資料, 1970.
[30]? 楊鼎川. 1967: 狂亂的文學年代[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31]? 陳純塵. 文革文學研究[D].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 2009: 43.
[32]? 周明長. 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與重點區(qū)域城市發(fā)展[J]. 貴州社會科學, 2016(10): 46-53.
[33]? 攀鋼報社編輯部. 致讀者[N]. 攀鋼報, 1984-07-06(01).
[34]? 神劍編輯部. 發(fā)刊詞[J]. 神劍, 1985(01): 1.
[35]? 迎接航空部神劍學會成立五周年經驗匯編[G]. 航空部神劍學會, 1987: 2-4.
[36]? 江澤民. 在中國文聯(lián)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作協(xié)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1996- 12-17(01).
[37]? 王春才. 中國圣火[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38]? 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39]? 譚成健. 失眠時代[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