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友
一溝兩坡。
一坡背陰,一坡向陽。半山的豐樹茂竹,半坡的沃地肥田;養(yǎng)育了山村,也孕育了日子的漫長。
十幾個姓。高、楊、李、王、梁……共擁一方水土,同沐陽光雨露;講雙向的孝悌,做和睦的鄰里;一代代耕讀傳襲——都是山村的兒女。
幾十棟祖屋、老宅、舊房、新居,有的傍溝而修,有的依坎而建;或為清閑的四合小院,或為三兩相依相偎的排屋,又或單丁獨戶進出,一起組合成新舊相融的山村畫卷。
歲月長河里,山村就是一艘朝發(fā)夕返的古船,踔厲波涌,奮槳前行,駛進新時代的港灣。
走進敞開的山門,你會感受到民心的溫度,觸摸到鄉(xiāng)情的厚度,親眼目睹什么是窮則思變后的鄉(xiāng)村之美。
一九三五年的祖國,寒凝大地,烏云蔽日。
十月的山村一夜之間紅亮起來,驅散了郁積在村民心里的霜凍。閉塞的山村也敞開滾燙的胸懷,擁抱了一支篳路藍縷,卻精神不倒的紅軍隊伍。
他們跋山涉水而來,把血染的紅旗插在這塊熱情的厚土。
村民胡二蓮家的老宅,被選做了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
天亮后的山村,三個多月里紅焰燃燒,民情沸騰。
村民們踴躍捐糧、獻菜、砍柴,贈紅軍戰(zhàn)士斗笠、草鞋、蓑衣。紅軍為村民治病、送藥、防疫,訪貧問苦,宣傳革命真理。
從此,一方僻壤留下紅色的傳奇。
一溝兩坡及當年的天全,被紅色浸染。窮根被鐮刀斧頭的光芒刨出,十里八鄉(xiāng),紅霞照耀。
紅軍走后的日子里,烏云壓頂,被紅色洇浸的土地重回夢魘。但村里的一溝涓流,從未停止淙淙腳步,激蕩的民心追隨天邊紅云,追向遠方。
如今,記憶遠去。
但那山,那水,那棟浸染過血紅的木屋仍在,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紅軍播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fā)芽,長成村民心中的參天巨株。
還是那一溝兩坡,還是那些梯田、坡地。
只是,梯田冬栽油菜,秋打谷,傳承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也為端牢飯碗,添加油葷,讓日子細水長流。
而陽光照耀下的林子、坡地,依舊是土地為紙,老鋤為筆。春耘、夏管、秋收。但栽種的是野生重樓、毛茨茹……收獲的卻是思變的引擎帶給山村走向富裕的“真金白銀”。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把握住了鄉(xiāng)土的律動,發(fā)揮土地最佳潛質(zhì),這是村民今天對土地更新的認知。
有了對土地的深度理解,所以,古老的山村種出了一村一品的新業(yè)態(tài),種成了名聲在外的省級重樓種植示范園。
農(nóng)民不卑微,種地不下賤。村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書寫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也給新時代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是一組改革開放的大門洞開后,世紀交接時催生的新詞組。屬于新農(nóng)村建設的專稱,鄉(xiāng)村統(tǒng)一適用的“地理標志”,承載著鄉(xiāng)村的希望。
它將承包給農(nóng)民個人的土地,連同民心對鄉(xiāng)村的認知,對鄉(xiāng)土的態(tài)度,對農(nóng)業(yè)的尊重,進行了全新洗牌。
土地入股組合,或集體流轉,給鄉(xiāng)村的發(fā)展裝上了新引擎,注入了新動力,村民齊心協(xié)力,共迎下一站。
當然,大浪淘沙,適者生存,這是鐵的規(guī)律。
每行一步,都須承受起落沉浮的風險。但是,脆弱的,在裂變聲里倒下;頑強的,終將在裂縫中拔節(jié)。
而山村合作社是艘精巧的小船,從2014 年啟航至今,能一路奮楫揚帆,除了凝聚著村民的心,更有紅軍精神的鼓舞。
我的根在山村,也就愛著山里的雞鳴鴨歡,稼穡果蔬,和根實葉茂的煙火。
若不是我家祖屋在歲月的起起落落里已不復存在,我定會住進山村,置一把新鋤,去開墾感情的荒蕪,與兒時的伙伴再做一次春種秋收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