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華
(海曜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5400)
水泥攪拌樁在市政道路建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其基本原理是先通過鉆機擾動地層,強制攪拌水泥、軟土,以水泥作為固化劑,利用水泥、軟土之間的化學反應使二者融為一體。最終固化軟土,提高地基結構強度,達到加固地基的目的。水泥攪拌樁是軟土地基處理常用的一種施工技術,具有施工效率高、施工成本低、對施工區(qū)域周圍土體及建筑影響小等優(yōu)勢,但該技術比較依賴施工方的技術經(jīng)驗及管理能力。目前,在市政道路軟土路基處理中水泥攪拌樁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有必要深入研究水泥攪拌樁技術要點、施工工藝及質(zhì)量控制等,以有效保障市政道路工程質(zhì)量[1]。
地質(zhì)條件的優(yōu)劣關乎道路工程質(zhì)量,加固軟土地基,改善地質(zhì)條件可有效提高施工質(zhì)量,同時確保后期的道路使用安全。也就是說,軟土地基處理的意義在于可使道路路基長期承受載荷而不發(fā)生沉降等質(zhì)量病害,提高路用性能。
根據(jù)深度區(qū)別可將軟弱地基劃分為深軟弱地基、淺軟弱地基兩類。淺軟弱地基回填較淺,只需換填即可實現(xiàn)加固目的,先清除軟土再換填強度更高的填料并整平壓實。深軟弱地基多通過補強法進行加固處理,即在軟土層設置高強度支護體系,如攪拌樁、灌注樁等。
某市政道路全長3.45km,最大寬度29m,施工區(qū)域最初為丘陵地貌,多空地,受山體、池塘、湖泊等地質(zhì)環(huán)境影響,地勢起伏明顯。根據(jù)施工勘測資料可知該市政工程項目施工區(qū)域地層分布從上到下依次為第四系人工碎石填土層(Q4m)l、表層種植土(Q4ml)、下伏基巖為加里東期奧陶紀中世二長花崗巖(O2ηγ),各地層地質(zh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類土層地質(zhì)情況表
該市政道路軟土路基采用水泥攪拌樁進行加固處理,樁直徑Φ600mm,間距1.5m,布局為梅花型。且樁需貫穿軟土層,水灰比為0.55~0.60,水泥選用P·O 42.5,根據(jù)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可以確定相應的水泥摻量,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水泥摻量參考情況表
結合該道路工程施工現(xiàn)場實況及施工設計要求,水灰比分別取0.55、0.60,計算得出水泥摻加比例分別為14%、15%、16%,分別基于三種水泥摻加比例開展對照試驗,主要實驗參數(shù)包括提升速度、每米水泥用量、水摻加量,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配合比實驗參數(shù)
需重點考慮的施工技術參數(shù)包括:
(1)鉆進速率V鉆,m/min,取值0.48、0.49;
(2)提升速率V升,m/min,取值0.48、0.49;
(3)攪拌速率P,取值38r/min;
(4)灌漿壓力P:0.30MPa<P<0.38MPa。
4.2.1 施工技術準備
施工圖紙會審:總工召集各施工技術人員、施工管理人員參與圖紙會審,針對圖紙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及時解決,明確施工中需注意的重難點環(huán)節(jié),結合施工設計圖紙明確施工變更方案,并提交給建設單位、監(jiān)理單位審核。
施工技術交底:項目總工召集項目施工人員共同商討并制定施工計劃,會同施工監(jiān)理單位、施工單位、各施工班組認真做好施工技術交底,主要交底內(nèi)容為項目施工工藝、施工質(zhì)量控制以及安全措施、施工管理方案、施工進度規(guī)劃等,同時需向現(xiàn)場工人詳細說明施工內(nèi)容和施工技術要求[2]。
4.2.2 施工材料準備
為保障施工所用水泥質(zhì)量,應選擇信譽良好、實力雄厚的供應商采購,水泥摻加比例初定為18%~20%,消耗量不低于100kg/m3,同時需按照施工設計要求選用外加劑。使用材料前都必須先進行施工現(xiàn)場試驗,設置堆放水泥的專用場所,并采取必要的防水防潮措施。
(1)放樣測量:先復測工程建設方給出的測控點坐標,確認位置無誤后,施工測量員布設測量控制網(wǎng),按照施工圖完成樁位放樣,并清晰標示;
(2)鉆機就位:使用鉆機前需確保其運行狀態(tài)正常,鉆機就位時避免破壞樁位放樣。安裝好鉆機后應校正垂直度,確保垂直度誤差不超過1%;
(3)漿料制備: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試驗確定水泥漿料性能參數(shù),確保制備好的水泥漿料流動性好。在鉆機開始工作前需現(xiàn)場制備水泥漿料,經(jīng)充分攪拌后過篩,不能事先預制,避免長時間閑置,如超過2h禁止使用。灌漿前需不斷攪拌,防止出現(xiàn)離析、硬結;
(4)攪拌下沉:攪拌機開始運行前需先確認冷卻系統(tǒng)是否正常運轉(zhuǎn),確認正常后才能運行攪拌機,開鉆時需灌注空氣,待鉆頭鉆入土層500mm后開始空氣灌注。鉆進過程中應合理控制下沉速度,應根據(jù)事先勘測的地下管網(wǎng)分布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下沉速度和深度,以避免損壞管網(wǎng);
(5)提升噴漿攪拌:當鉆機鉆進至規(guī)定標高后應將鉆頭留在孔內(nèi)30s以上,不應立即灌漿或提升,再結合施工現(xiàn)場情況提升鉆頭并注漿,鉆頭提升至設計樁位高程時,停止注漿;
(6)復攪(噴):完成上述施工步驟后應重復操作一遍,進行復攪、復噴,后續(xù)攪拌施工都要進行復攪、復噴。
(1)樁身強度檢驗:通過鉆芯取樣進行檢驗,取樁總數(shù)的0.5%作為樣本,不低于3根,驗收標準為強度不低于1.0MPa。
(2)單樁復合地基荷載試驗:采用復合地基載荷試驗方案,測點數(shù)取樁總數(shù)的0.5%,不低于3個,驗收標準為地基承載力不低于110kPa。
(3)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采用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方案,測點數(shù)取樁總數(shù)的0.5%,不低于3個,驗收標準為地基承載力特征值150kPa。
樁齡期達28d后可由第三方權威監(jiān)測機構開展水泥攪拌樁強度檢測(鉆芯取樣)及地基承載力檢測(載荷試驗),具體檢測結果如下:
(1)水泥攪拌樁強度檢測:樁身強度檢測結果如表4所示;樁身完整性、強度均滿足相關施工設計要求;1-b16樁、1-b21樁多處水泥含量不達標;1-b22樁芯樣呈柱狀,整體膠結良好、結構堅固[3]。
表4 鉆芯取樣試驗結果評價
(2)復合地基載荷試驗:載荷試驗結果見表5所示。
表5 復合地基平板載荷試驗檢測結果
根據(jù)表5可知:①1-b15測點:荷載最大時,沉降量最大達到4.92mm,殘余沉降量為1.34mm,整體沉降較小,樁承載力為110kPa,滿足施工設計要求;②1-b18測點:當試驗荷載最大時,沉降量最大達到12.32mm,殘余沉降量為8.62mm,表明復合地基沉降不明顯,試驗承載力為110kPa,符合復合地基設計承載力要求;③1-b23測點:試驗荷載最大時,復合地基沉降量最大為14.94mm,殘余沉降量為10.55mm,整體沉降不明顯,試驗承載力為110kPa,滿足施工設計要求。
(3)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靜載試驗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結果
根據(jù)表6可知:①1-b9測點:殘余沉降量為5.88mm,整體沉降較小,樁極限承載力為300kN,滿足施工設計要求;②1-b22測點:殘余沉降量為7.01mm,表明復合地基沉降不明顯,樁極限承載力為300kN,符合復合地基設計承載力要求;③1-b36測點:殘余沉降量為7.62mm,整體沉降不明顯,樁極限承載力為300kN,滿足施工設計要求[4]。
綜上所述,不同道路的路基處理方法有所不同,對于結構松軟的軟土路基,路基沉降控制難度大,在車輛載荷作用下易發(fā)生沉降,引發(fā)路基結構失穩(wěn)。而水泥攪拌樁是當前應用廣泛的路基處理技術,該技術施工操作簡便,施工成本較低、施工效率高,能適應多種地質(zhì)條件的道路,如市政道路、高速公路軟弱路基的處理,可有效提高軟土路基結構穩(wěn)定性。本文所總結的市政道路軟土路基處理中的水泥攪拌樁技術應用要點,可為市政道路工程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