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楊欣 伊犁師范大學藝術學院
宜賓,位于中國西南地區(qū),而僰人一族在上古時代就扎根于此。僰人巖畫現(xiàn)存于宜賓珙縣麻塘壩,巖畫一般都分布于懸棺周圍,而這些巖畫不僅是美術作品,更是上古時期僰人留下來的生前影像。通過僰人巖畫可以了解到上古時期的僰人是如何生存與發(fā)展的,從大部分巖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僰人一族多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雖不免戰(zhàn)爭,但僰人巖畫中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正面、向上的生活狀態(tài)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僰人巖畫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的珍品。它們的存在,得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僰人的生活和文化,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文化遺產(chǎn)的珍貴和重要性。[1]
古往今來,僰人巖畫始終保持著較為完美的狀態(tài),色彩濃厚而鮮艷,圖案生動而鮮明。僰人巖畫多以紅色為主色調,少部分以白色為主色調,使用的手法較為單一,多以平涂為主,雖然沒有那么多技巧,但是僰人巖畫整體呈現(xiàn)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人不由得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與其他巖畫相比,僰人巖畫分布面更廣、形象更多彩,其主題多以戰(zhàn)斗、舞蹈、騎馬為主。[2]在戰(zhàn)斗主題中,巖畫描繪了僰人勇猛無畏的形象,他們手持弓箭和刀劍,背負著大盾,豹尾掛在腰間,威風凜凜。在舞蹈主題中,展現(xiàn)了僰人優(yōu)美的舞姿,他們手執(zhí)樂器,跳躍起舞,充滿了歡快和活力。在騎馬主題中,表現(xiàn)了僰人嫻熟的馬術技能,他們身穿華麗的衣服,騎著高頭大馬,迅猛而飄逸。這些主題都是圍繞僰人的生活情景而創(chuàng)造的,通過巖畫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僰人一族對生活的熱愛,也能感受到他們面對戰(zhàn)爭毫不退縮的勇氣。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本土文化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地方美術資源又是美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地方美術資源進行適當開發(fā)與應用,可以充實美術教育的內涵,擴大美術教育的范圍,強化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對地方美術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可以讓美術課程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從而指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個性美。每一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等,將其應用于美術課程中,不但可以提升美術課程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與感悟。
利用美術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全面地詮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增強他們的理解力,提升其人文素質,同時能有效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美術教育要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整體素養(yǎng)的提高,使他們在美術學習中,既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又可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3]
僰人是生活在峭壁上的民族,而僰人巖畫則是僰人一族在巖壁上繪制的,圖案生動,貼近生活?,F(xiàn)如今我們可以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巖畫的制作工藝,并親身體會,試著在巖石上進行創(chuàng)作,我們還可以轉變思路,把巖畫與其他材料、工藝相結合,進而創(chuàng)作出新的作品。在學校里,可以利用校園文化墻雕刻與繪制巖畫,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發(fā)揚與傳承。
宜賓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其中最具特色的文化藝術是僰人巖畫。這些巖畫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纳罘绞?、信仰和文化特點。僰人巖畫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不僅具有獨特性,還具有審美性。它們不僅可以作為觀賞品,還可以用于建筑裝飾等方面。這些巖畫對于了解和認識宜賓地區(qū)的歷史和文化意義重大。因此,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巖畫美術作品,對于提高其文化藝術素養(yǎng)和認識當?shù)匚幕厣兄匾囊饬x。同時,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這些文化藝術,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活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宜賓這個美麗的地方。
僰人巖畫既是僰人生活的一種映照,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將僰人巖畫融入美術課程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僰人巖畫的魅力,進一步拉近他們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美術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美術是一門極其特殊的學科。它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與靈感。隨著地方資源的興起,美術課程的發(fā)展也逐漸走上了主干道。地方資源是指各地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資源。這些資源不但可以作為美術教學的素材,還可以作為美術課程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4]
在美術課程實踐中,需要尊重并認同地方文化,將其融入美術課程實踐中。以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僰人巖畫為例,這些巖畫具有獨特的美感,可以通過合理開發(fā)、轉變思路,延續(xù)或重新開發(fā)其特色。在美術課程中,可以通過各種表現(xiàn)方式,如手繪、數(shù)字化等,將巖畫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總而言之,美術課程是一種既能培養(yǎng)人的情感,又能提升人的美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在美術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藝術教育,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素材的搜集。唯有如此,才能使美術教育教學效果得到切實提升,并使學生體會到美術的無窮魅力。
宜賓僰人巖畫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巖壁的類型、形態(tài)比較單一,圖畫特色比較突出。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將它作為當?shù)氐囊环N教學資源加以整合。
新課程改革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整合教育資源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向。為了成功整合資源,需要一個整合的主體和基礎模式。同時,整合教育資源還需要在地方性和全國性課程建設之間取得平衡。在整合教育資源時,需要有一個具有整合能力的主體,如教育部門或學校領導等。這個主體應該能夠協(xié)調各個教育機構和資源,以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受益。同時,需要一個有效的基礎模式,以確保資源整合的成功。這可能涉及數(shù)字化技術、在線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等。
全國性課程建設涉及的面很廣,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全國性課程的設置能夠確保學生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到同樣的教育,這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同時,全國性課程也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以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最佳的學習經(jīng)驗。
在開展地方性課程整合工作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全國性課程的建設。地方性課程可以更好地滿足當?shù)貙W生的需求,但也需要與全國性課程相互補充。在整合教育資源時,需要平衡地方性和全國性課程建設,以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最佳的教育體驗。
整合教育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它需要一個整合的主體和基礎模式,并且需要平衡地方性和全國性課程建設。只有通過有效整合,才能確保學生獲得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進而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僰人巖畫美術課程資源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僰人巖畫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還具有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在整合僰人巖畫美術課程資源時,需要凸顯其地方特色、繪畫特點以及藝術價值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在整合僰人巖畫美術課程資源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利用網(wǎng)絡平臺、多媒體教學、實地考察等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僰人巖畫的繪畫技法、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整合僰人巖畫美術課程資源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只有通過有計劃、合理的實施,才能夠更好地利用這種資源,從而使學生受益匪淺。
在當今社會中,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已經(jīng)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視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也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教師,需要開展與學生實際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開展與學生實際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活動。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線下游學,如參觀博物館、美術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僰人巖畫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僰人巖畫的魅力。
其次,教師要確定學生的發(fā)展方向,找到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資源。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挖掘僰人巖畫美術文化資源,并將其融入美術課程中,如在欣賞課中,激發(fā)學生對僰人巖畫的學習興趣;在設計應用課及造型表現(xiàn)課中,可以利用僰人巖畫中的圖案進行再創(chuàng)造及衍生,如帆布包與文化衫的設計,讓學生通過美術作品來了解僰人巖畫。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進而加深學生對僰人巖畫的認識和理解。[5]
將僰人巖畫資源運用到美術教學中,通過對巖畫圖像的挖掘,我們可以保留僰人巖畫中人物的動態(tài)美,并把它運用在不同的材料當中,進行藝術加工。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能促進僰人巖畫的發(fā)揚和傳承。教師應注重僰人巖畫美術資源的運用,通過美術四大課型,讓學生在美術課堂和美術作品中感受到僰人巖畫的魅力和該文化傳承的價值。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在欣賞課中了解僰人一族的歷史故事,了解巖畫是如何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后面的課時進行貫通融合,在設計應用課與造型表現(xiàn)課上充分利用僰人巖畫美術資源去開辟新的思路,如與文創(chuàng)設計相結合等,進而創(chuàng)作出新的作品。
地方性課程與傳統(tǒng)的學科性課程不同,地方性課程更加注重課程內容與社會、文化、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其中,僰人巖畫美術課程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性課程,它根植于僰人一族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中。
作為一種地方性課程,不僅要考慮地方資源的特殊性,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與接受水平,僰人巖畫不單單是一種地方美術資源,其背后還承載了獨特的文化價值。僰人巖畫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獨特的巖畫藝術形式,它是以巖石為載體,在巖石上繪制圖案和文字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些巖畫承載著當?shù)氐臍v史和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我們在整合利用中可以汲取古人的藝術精髓,選取合適的材料進行再設計、創(chuàng)造,這不僅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兩者的融合使僰人巖畫美術課程順利地開展下去。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巖畫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教師需要了解僰人巖畫的創(chuàng)作和歷史文化故事,開設獨樹一幟的美術課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在美術教育中,教師是起著重要作用的人物。如果教師能夠了解巖畫的創(chuàng)作和歷史文化故事,并且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就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當?shù)氐奈幕退囆g。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加喜歡美術課程。
總的來說,利用地方資源開設地方性課程,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在美術教育中,我們可以利用僰人巖畫這種獨特的地方美術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教師的努力、創(chuàng)新,開設地方美術課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當?shù)氐奈幕退囆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宜賓僰人巖畫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記錄了古代僰人一族的生產(chǎn)、生活、信仰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宜賓僰人巖畫,美術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成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宜賓當?shù)氐拿佬g教育中,針對僰人巖畫的特點,制定出適合的教學方案,從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僰人巖畫。這些教學方案需要結合當?shù)氐奈幕尘昂蛯W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歷史的厚重。
同時,美術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包括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這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方參與,共同推進宜賓僰人巖畫的保護和傳承。
在整合與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地嘗試和摸索,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才能使美術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更加有效。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進美術課程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從而使宜賓僰人巖畫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