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依然
縱觀中國電視劇的發(fā)展,清宮劇一直被古裝題材所偏愛,它往往通過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精妙絕倫的畫面設置以及驚心動魄的宮斗戲碼來吸引觀眾。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是兩個相互作用的部分,觀眾的視角往往會直觀接收到人物形象的傳達,而美術設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造型設計基于影片的人物形象而存在,是豐滿人物形象、展現(xiàn)時代背景、定位敘事空間的重要手段。
服裝是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獨特要素,屬于美術設計范疇。歲月變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改變,顯現(xiàn)出獨特的時代特征,而服裝正是最具時代性的一種表現(xiàn)。[1]尤其是古裝題材的影視作品,因為其敘事空間并非當代,所以服裝造型更需要做到與歷史相契合,與劇情發(fā)展相呼應。同時,服裝造型所蘊含的內在藝術性,也為影視作品增加了觀賞價值與藝術魅力。
在等級森嚴、禮制完善的清朝,不同的場合皆應對應不同的服飾,而《如懿傳》中的服飾差異化也做得極為恰當。我們以其中兩種相差最大的服裝:朝服與便服為例。朝服作為清代服制中位于頂端的正式服裝,華麗繁復,只有在重大典禮或祭祀時才會穿戴,以此彰顯皇家的典儀規(guī)范。《如懿傳》中的朝服出現(xiàn)次數(shù)也相對較少,大范圍的人物穿戴可以說只有一次,即女主如懿封后大典時,六宮眾人皆穿朝服。劇組對于朝服的還原度可謂相當之高,因為歷史史料中并無烏拉那拉氏的畫像,所以與地位相當?shù)募兓莼寿F妃的畫像進行對比。小到額上佩戴的用于束發(fā)的金約、脖子上佩戴的領約、胸前掛著的朝珠,大到朝褂、朝袍均按典制所載的內容進行制作。[2]另一種服飾便服,則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服裝?!度畿矀鳌分械拇蠖鄶?shù)場景,人物都身穿便服。便服相較于朝服并無那么嚴苛的要求,后妃們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自行選擇繡在衣物上的繡樣圖案。這一史實的存在,恰好給予了導演二次創(chuàng)作的機會,如懿與皇后的一次爭執(zhí)便是源于如懿衣物上所繡花樣是皇后日常所鐘愛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敘事的程度,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形象、關系的發(fā)展轉變。不過,便服在清朝服飾制度中正式程度較低,但其仍有所要遵守的等級制度。
首先是發(fā)型的選擇上,《如懿傳》相較于同時期的《延禧攻略》,在發(fā)型的選擇上存在較大差異。前者選擇了“大旗頭”作為主要造型,而后者則選擇了“小旗頭”作為主要造型。就是這一差異曾引發(fā)了一系列的討論,因為據(jù)相關歷史人員的查證,“大旗頭”的流行時間應為清朝末期,而非乾隆年間,所以《如懿傳》的發(fā)型設計上存在一定的“謬誤”。但該劇的服裝設計陳同勛曾表示希望這部劇展現(xiàn)的不只是乾隆年間的造型服飾,更多的是清朝兩百多年歷史的造型濃縮,“《如懿傳》對清文化不僅是一個還原,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從戲劇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大旗頭”更適合劇中的美術設計,對于發(fā)型妝造來說,二次創(chuàng)作的機會更大。
其次是妝容的選擇上,《如懿傳》中如懿的眉形曾受到網絡上極大的吐槽,有很多人說,“一字眉”的眉形不適合演員。但其實“一字眉”眉形的設計,與傳統(tǒng)所說的“柳葉眉”極為相似,使整個人物擁有古典氣質,顯得更加清新脫俗。與劇中其他人物相比,本身如懿的人物設定就是一種“超脫凡塵”的,所以“一字眉”的設計輔助了人物角色的塑造,從外形上豐富了人物的內核,同時也為后面的敘事奠定了人物基礎。再反觀唇妝,如懿所使用的唇妝與現(xiàn)代社會有很大不同,演員周迅曾說,如懿的唇妝都是她用手從嘴唇中心一點點暈染開來的。這種唇妝從視覺上營造了一種“櫻桃嘴”的效果,相比于現(xiàn)代女性精致干練的唇妝來說,這種唇妝更具古韻,增添了角色古時女子溫婉的意味。眉形與唇妝的交相呼應,從外形上豐富了人物的視覺造型,同時為影片敘事增添了人物內核,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最后是劇中女性人物所佩戴的“一耳三鉗”,即一只耳朵上佩戴三個耳墜,這是滿族女子的傳統(tǒng)習俗。而據(jù)史料記載,“一耳三鉗”通常是配合朝服所佩戴的,因此劇中其出現(xiàn)次數(shù)并不多。除此之外,“一耳三鉗”的佩戴也展現(xiàn)了后宮的等級森嚴,劇中的富察皇后時時刻刻都在踐行“一耳三鉗”,而其他后妃則只有在穿朝服時才佩戴,宮女則不可以佩戴。如懿在冊封為后之前,幾乎未曾帶過“一耳三鉗”,冊立為后以后,每場戲都佩戴著三個耳環(huán)。導演對于配飾的細節(jié)把控,不僅更好地契合了歷史,還在外形細節(jié)上展現(xiàn)了人物的尊卑等級。
場景設計是影視作品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借助空間組合與造型原理,構造出與作品表達內容相適應的空間藝術形象,能夠更好地彰顯影視作品的空間美。對于清宮劇來說,場景的搭建是極為重要的,《如懿傳》劇組幾乎搭建了所有所需的宮殿內間,且不同的宮殿對應著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以場景變化來表現(xiàn)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以如懿初期所居住的延禧宮為例,宮殿布置相對簡單,且殿內的陳設皆為兩兩相同,處處皆表現(xiàn)“雙生”含義。根據(jù)劇情來進行分析,此時的如懿與海蘭同住一宮,二人相依為命,因此延禧宮的布置處處體現(xiàn)二人的姐妹親睦之情。將其與后來如懿所居住的翊坤宮相比,翊坤宮的布置富麗堂皇了許多,建筑空間也隨之擴大。殿內屏風上的一對孔雀,將如懿這一人物形象暗示得淋漓盡致。首先,孔雀通體為白色,展現(xiàn)了如懿內心的純潔與善良,雖經歷世事但仍保有一顆純真的心。其次,屏風上是一對孔雀相稱,“成雙成對”表現(xiàn)了如懿與乾隆的兩相情好,同時也暗示了如懿這一人物所追求的“一生一世一雙人”。最后,孔雀作為凡俗之鳥,也暗喻[3]如懿雖追求超脫凡俗的愛情,但是仍難以逃出凡塵的禁錮。延禧宮與翊坤宮布景的變化,表現(xiàn)了如懿人物形象的變化,同時也輔助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其次創(chuàng)造特定的環(huán)境,展現(xiàn)人物內心。劇中富察皇后所居住的長春宮,宮中陳設大量“鳳凰”元素,不僅表現(xiàn)其后宮之主的尊崇地位,還暗示人物內心將皇后之位看得極為重要。反觀貴妃高晞月的咸福宮,宮中色彩極為艷麗,相較于長春宮的沉穩(wěn),咸福宮則更為張揚。另外殿外盤根錯節(jié)的樹上掛著許多隨風飄搖的鈴鐺,暗示高貴妃悲慘的人物命運,為敘事埋下了伏筆。雖有顯赫的家族支撐,但也只有家世,并不足以支持她在宮中安穩(wěn)度日,她就像樹上的鈴鐺隨風搖曳,一旦風太大便只能隨風隕落。最后高貴妃死在樹下更是暗喻著她這一人物形象,“成也家世,敗也家世”,身旁的那只孔雀,或許就暗示其一生,雖壞事做盡,但仍存良知。
最后以建筑實物映射劇情,展現(xiàn)劇中人的所求。劇中太后所居的慈寧宮,正殿上首擺放著兩只仙鶴造型的燈。“仙鶴”這一意象往往代表著延年益壽,放置在太后所居宮殿即展現(xiàn)人物安享晚年。同時,其可能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即皇上對其的“期許”,希望太后不要干涉后宮,不要干涉皇帝,好好地做一閑散之人,與仙鶴一樣“頤養(yǎng)天年”。它的出現(xiàn)也就暗示著劇中太后與皇帝非親生母子,心中有所嫌隙這一事實。
貫穿全片的道具綠梅,從《如懿傳》第一集開始直到大結局,一直與劇情發(fā)展相呼應。綠梅是如懿與乾隆愛情的象征,二人早期愛情美滿時,乾隆送給了如懿一株綠梅,悉心培養(yǎng)下其開花了,這也象征著二人此時姻緣美滿。中期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二人開始出現(xiàn)隔閡,直到如懿對乾隆徹底失望,綠梅也枯萎了,再也沒有開過花。當最后,如懿心死離去,綠梅從如懿手上轉至乾隆手上,其精心培育多年卻不開花,這就暗示著原本兩相情愿的二人已經陰陽相隔了。直到乾隆離世,綠梅再次開花,暗示如懿與乾隆已經變回了那對年少情誼、相伴相知的夫妻,更暗喻了影片的最終主題“蘭因絮果”。梅花本身象征著如懿這一人物形象,在惡劣的寒風暴雪中仍可以頑強生存,展現(xiàn)了人物堅強、隱忍的內心;而綠梅與常見的紅梅不同,給予人高雅的感覺,這正好暗示著如懿與其他封建社會的女子不同,她不媚俗、不趨炎附勢。人物形象的豐滿,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如懿與乾隆愛情的發(fā)展,綠梅就是影片愛情主題下濃縮的產物。
影片中炩妃與凌云徹的定情之物,是一枚內含云朵和燕子的戒指。這一戒指是影片愛情方面的另一產物。戒指的出現(xiàn)有三層含義,首先即它的表層含義,表現(xiàn)凌云徹與衛(wèi)嬿婉的青梅竹馬之情,戒指一直在炩妃手上,表現(xiàn)其并未真正放下這段感情。其次,戒指的顏色是紅色,暗示著二人的感情是熾熱的,但同時也是血腥的,為劇情發(fā)展下二人的不得善終埋下了伏筆。最后,這枚戒指的內部圖樣也代表了兩人一輩子都是被束縛的命運,云朵與燕子皆為天上之物,但最終卻都只能被禁錮在這宮墻之中。這一道具的使用,雖不像綠梅那般貫穿全片,推動主線故事的發(fā)展,但其在后期具有推動支線劇情發(fā)展的作用,同時最后成為如懿制勝的關鍵之物,也可以說是推動劇情的道具。
色彩是一種獨特的美術設計元素,也是美術設計應用于影視作品中最為直接的表現(xiàn)。色彩與道具、服裝等設計不同,它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不同色彩的搭配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度畿矀鳌返纳试O計可謂一絕,其采用了極有質感的色彩,豐富了畫面。
清宮戲,尤其是宮斗劇少不了女性角色的加入,所以如何直觀地使觀眾區(qū)分各種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度畿矀鳌分械娜宋锝巧矘O為繁多,但美術師通過對每一人物代表色的把控,很好地給予每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首先是劇中的女主如懿,如懿在原作中有提到,說她愛紫色,所以造型師給予未封后的如懿,幾乎都為紫色系的衣服。與其交好的海蘭,其實并未限制其所愛的顏色,但是美術師為了整體畫面的美觀與協(xié)調,給予了海蘭藍色的代表色。因為紫色與藍色相搭配,和諧且不突兀。同時,紫色與藍色都是較為沉穩(wěn)的深色系,即使如懿與海蘭前期所用大多為淺紫、淺藍,也不會影響其人物內心特點的塑造。且剛好與后期二人的內心轉變進行對比,后期海蘭變得獨當一面了,所以衣服顏色不再局限于藍色,主要為深色系的沉穩(wěn)色,從視覺上直觀地給予觀眾人物內心的轉變,同時也為敘事發(fā)展提供了合理的畫面。
其次是劇中后期的大反派炩妃,她的性格是極為張揚的,所以衣服顏色基本為大粉、大紅這樣鮮艷的顏色。炩妃前期仍是宮女時,衣服幾乎都為單一的純色系,綠色或者淺藍色居多,表明此時人物仍保有一點單純與善良。后期成為后妃,衣服顏色便隨著其地位的攀升逐漸變得嬌艷與張揚,綠色、藍色等顏色再未出現(xiàn)過,表明此時人物內心已經完全黑化,變得媚俗且邪惡。
基于前面有關布景的分析,宮殿的陳設布置等也會受到色彩的影響,不同的人物所居住的宮殿自然有著不同的顏色,即使是不同時期的相同宮殿也會運用差別明顯的顏色加以輔助。
基于人物角色的不同,比如皇后所居住的長春宮主色調就是一種金黃,因為其皇后的尊貴身份,所以金黃色既沉穩(wěn)又大氣,極符合皇后人物的設定。而嘉貴妃所居住的啟祥宮,主色調則為橙色系,給人一種表面溫柔、嫻靜,其實內心蘊藏著一團火的感覺,正好符合嘉貴妃表面安穩(wěn)實則心思深沉的人物特點。
不同時期同一宮殿的對比,比如如懿所居住的延禧宮,得寵時宮殿主色調為明亮色系,但與高貴妃的張揚仍有所區(qū)別。當其因為劇情發(fā)展而被禁足時,整個畫面的色調皆轉變?yōu)榛疑{,表明人物此時內心的灰暗與絕望。宮中皆為黑暗之處,只有如懿一人坐在凳子上,尚有一束光從窗戶透進來照亮了她,這也是給予觀眾兩層含義。表層含義,即表現(xiàn)如懿這一人物蒙受了不白之冤,陷入了一片黑暗當中;深層含義,即表現(xiàn)如懿這一人物內心的堅強,即使身處黑暗,但仍向往光明。
美術設計是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同題材作品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對于以《如懿傳》為代表的清宮題材影視作品,它豐富了影視劇中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賦予了影視作品更強的吸引力和表現(xiàn)力,從視覺上直觀地輔助劇情的表達,使其表達更為準確,充分彰顯了影視作品的視覺魅力與藝術特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對于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來說,美術設計極大地增強了觀眾對于敘事空間的認可度。相信通過美術師們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我國的影視作品藝術內涵一定會更加深刻,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美術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