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銘(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兩種《后漢書》編號分別為0933、6729,二者是初印和后印關(guān)系。筆者引用《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后印研究》中的相關(guān)概念探究二者的刻印順序。
簡稱北宋刻甲本,《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著錄。凡存一百零六卷四十冊,為殘本。原卷部分僅存二十二卷,缺十四卷。配補部分宋慶元建安黃善夫刊本二十八卷、宋嘉定元年蔡琪經(jīng)堂刊本五十八卷。
基本版式:每半頁十行、行十九字,注文小字雙行,行二十五二十六字不等。白口,單黑魚尾,版心記刻工名、頁碼、卷次,原版部分避諱至桓止。卷首列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秘書丞余靖上言,避北宋帝諱至“屬”字。書中鈐有“汪士鐘曾讀”“監(jiān)官蔣氏衍芬草堂三世藏書印”等印。
簡稱北宋刻乙本,凡存一百一十五卷三十八冊,《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收錄卷六首半頁書影,現(xiàn)存九十四卷,缺五卷。部分目錄、卷一、七十至七十二、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以清抄本配補,卷四十五至四十七、六十四至六十六、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八至八十三、志卷三十以宋刻元修本配補。
基本版式:每半頁十行,行十九字,注文小字雙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單黑魚尾,版心記刻工姓名、頁碼等。乙本避諱情況較為復(fù)雜,根據(jù)刻工分期,乙本經(jīng)過三次修補。補版部分第一期、第二期避諱至桓為止,讓偶有缺筆。第三期均為南宋初期刻工,桓避諱。書末存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秘書丞余靖上言。此本鈐有“國瑞家臧”“宋本”“濟道”“紹基秘籍”“汪士鐘曾讀”“菰里瞿鏞”“瞿秉沂印”“鐵琴銅劍樓”等印。
因甲本原卷部分僅存二十二卷,乙本原卷部分存九十四卷,以甲本存卷為準對二者刻印順序進行研究,故甲乙二者共同存有的卷冊共十四卷,其中卷十四、十五、三十一、七十四、八十六、志三、志九,刻印順序存在先后關(guān)系。本文選取卷十五、三十一、八十六來說明二者刻印情況。
對兩種《后漢書》進行比較研究,首先要明晰初印后印概念,在這里引用《中國古籍原刻翻刻與初印后印研究》中概念,該文對初印后印概念、鑒別方法闡述十分詳細。故而在討論二者初印后印細節(jié)引用此文中概念。郭立暄先生認為初印本即“刻工按作者、出版者的意見修改、并得到作者、出版者認可后正式付印”,它是一書正式發(fā)行后的印本。中國古籍一般不注明印次,主要根據(jù)刷印效果或文字剜改推斷。僅僅根據(jù)刷印效果,得出的結(jié)論也許會與事實小有出入,即假設(shè)如果某一書的書版保存完好,第二次刷印的時間又與第一次十分接近,且刷印精美,而該書的第一次印本又不存,則這個第二次刷印本很可能視為初印本”[1]。
在討論初印本后印本之間差異一節(jié)中,郭立暄將其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外觀形式,二是文字細節(jié),三是內(nèi)容。
外觀形式上文章將其分為通例和特例兩個部分,通例部分分為印刷顏色、筆畫、印面、字跡、墨色字體、斷口六個方面,特例部分分為裝幀、開本、紙張、序跋、鈐印五個方面。文字細節(jié)部分分為卷端題名、卷端著者??陶呙?、版心、牌記、卷末??倘嗣?、校刻者朝代、避諱字、繕刻人名、序言所署時間九個方面,內(nèi)容部分分為內(nèi)容缺失、增加、調(diào)整三個部分,文章根據(jù)這三個方面論述二者刻印關(guān)系。
卷十五第一、二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存在裂縫,第三、四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損壞程度較甲本高。第五至七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裂縫更多,破損程度更嚴重,且版面清潔度不高。第八頁外觀形式甲、乙本下半頁版面都有裂縫,程度相當。但乙本字跡偏肥可能是多次刻印吸墨導(dǎo)致。第九、十頁外觀形式甲本磨損度更低,乙本框線部分損壞,版心處甲本作“后漢”乙本作“后漢傳五”存有差異,字跡乙本多次刻印吸墨偏肥。第十一頁外觀形式乙本上半頁版面裂縫更大,字跡靠近版心處,文字因多次印刷導(dǎo)致字體偏肥且略有漫漶,版心處甲本無文字乙本后印補足。第十二頁外觀形式乙本版心處略有損壞。第九至十二頁查閱甲本黑白膠卷,版心文字不全,可能是版面破損所致,原卷版心處顏色偏白,與整頁顏色明顯不同。根據(jù)版心文字缺損情況和乙本墨跡判斷,第九至十二頁乙本為后印本。
第十三、十四頁甲本乙本刻工分別為“洪”和“吉”,第十五、十六頁刻工分別為“陳”和“玘”,刻工可能是洪吉和陳玘。外觀形式甲本四頁版面完好,乙本第十三至十六頁印面磨損程度高,其中第十五、十六頁字跡清潔度不高,第十五頁版心處文字多次刻印文字略有漫漶。文字內(nèi)容上,第十六頁下半頁第二行甲本小字作家,乙本作家如圖一、圖二所示。
圖一(北宋刻甲本卷十五第十六頁)
圖二(北宋刻乙本卷十五第十六頁)
這四頁版心甲本文字殘缺為后漢,第十六頁能看出殘損文字痕跡,這種情況與第九至十二頁同,第十七頁外觀形式乙本磨損程度更高,版心文字已經(jīng)漫漶。以上除第十六頁外,版頁文字和內(nèi)容方面無差異,刻印順序從外觀形式判斷乙本開裂磨損更高,除已描述版頁刻工外,其他版心處帶有刻工姓名版頁刻工一一對應(yīng),為同一刻工。綜合來看甲本為初印本。
卷三十一第一頁乙本刻工徐彥,外觀形式甲本版心空白,無刻工姓名、書目卷次,甲本上半頁第十行、末頁第一行字跡明顯不同于原版,應(yīng)是剜改導(dǎo)致。且在先后刻印過程中出現(xiàn)字跡不同情況,如下半頁第二行“上”字,甲本“上”字一點筆鋒向上,乙本筆鋒平整,如圖三、圖四所示,故刻印順序應(yīng)是乙先甲后。
圖三(北宋刻甲本卷三十一第一頁)
圖四(北宋刻乙本卷三十一第一頁)
第二頁甲本刻工張、乙本張憙,第三頁甲本刻工金、乙本金真,外觀形式二、三頁乙本印面磨損程度更高,字跡多次刻印吸墨變肥,部分文字漫漶損壞,字跡清潔度不高。兩頁雖刻工不同,但文字和內(nèi)容方面無差異,故甲本單字刻工與乙本為同一刻工,甲本為初印本。
第五、六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裂縫程度更深,版心處字跡漫漶,版面清潔度不高,其中第五頁甲本版心無刻工,第六頁甲本版心刻工張詢,“詢”字破損,但第五、六頁文字和內(nèi)容無差異,故甲本為初印本。
第七至十七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磨損程度高,其中第七、九、十三、十五至十七頁版心處字跡漫漶,版面整體清潔度不高。以上版頁乙本版心處文字漫漶應(yīng)是多次刻印所致。第十八至二十一頁外觀形式上乙本磨損更高,其中第十九頁乙本版面裂縫程度更大更明顯,字跡上上半頁第二行官下方缺損高度一致。
整個卷三十一,乙本版面磨損嚴重,尤其部分版心處多次刻印磨損嚴重,除描述版頁文字內(nèi)容外,以上版頁文字和內(nèi)容無差異。除去已描述版頁刻工外,版心處帶有刻工姓名版頁刻工一一對應(yīng),為同一刻工。除第一頁乙本為初印本外,其他版頁均為甲本初印本。
卷八十六第一頁甲本為抄頁,外觀形式乙本版心無刻工,字跡不似標準宋版,版面磨損嚴重。第二至四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磨損嚴重,第二頁甲本版心、魚尾破損,第三頁甲本版心完好。這兩頁乙本版心完好,但第二、三頁乙本文字漫漶嚴重,故乙本為后印本。第四頁至八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磨損程度高,版面多有破損,印面清潔度不高,第七、八頁乙本版心處文字漫漶。在文字方面第五頁甲本上半頁第九行儆未避諱乙本避諱,應(yīng)是乙本二次刻印剜改所致。
第九頁刻工同為張,第十頁刻工同為憙,刻工應(yīng)是張憙,外觀形式乙本版面磨損嚴重,靠近版心處文字漫漶嚴重。第十一至十四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磨損程度更高,靠近版心處文字漫漶嚴重,版面裂縫程度更高,其中第十一頁乙本版心刻工不清晰,但能判斷為宋庠,二者刻工相同。第十三頁版心處乙本記卷次十三,“十”字缺失,應(yīng)是乙本多次刻印磨損導(dǎo)致。第十五、十六頁外觀特征乙本版面磨損更高,版心處文字略有漫漶。以上版頁乙本清潔度整體不高,且版心處文字多有漫漶,應(yīng)是乙本多次刻印導(dǎo)致。
第十七、十八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裂縫更大,第十九至二十二頁外觀形式乙本多有破損,第二十三、二十四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裂縫更大。第二十五至二十七頁外觀形式乙本版面磨損更大,甲本第二十六頁上半頁第八行“民延熹”三個字角度偏左,且版面有一條明顯白痕,檢查甲本原膠卷并無此情況,應(yīng)是再造善本處理不當導(dǎo)致。乙本因無法查閱膠卷無法確認,但根據(jù)再造善本,乙本此處完好,乙本為后印本。
第二十八、第二十九頁刻印順序為乙先甲后,乙本刻工顧全,甲本版心空白,外觀形式第二十八頁上半頁第十行,下半頁第一行文字明顯不同,版心處剜改痕跡明顯,第二十九頁甲本外觀形式上半頁第十行“億兆”二字文字形態(tài)不同。乙本兩頁版心狀態(tài)差,甲本版心處剜改,如圖五、圖六所示。此兩頁乙本為初印本。
圖五 (北宋刻甲本卷八十六第二十八、二十九頁)
圖六 (北宋刻乙本卷八十六第二十八、二十九頁)
綜合來看,第二十八、二十九頁乙本為初印本,第一頁因甲本為抄本無法判斷。其余版頁外觀形式上看乙本文字漫漶嚴重,版面多有破損、開裂,除第五頁避諱剜改外,其余頁文字和內(nèi)容方面無差異,除已描述版頁刻工外,版心處帶有刻工姓名版頁刻工一一對應(yīng),為同一刻工。甲本為初印本。
通過對卷十五、卷三十一、卷八十六進行比較,初步明晰了北宋刻甲乙本的刻印順序。這三卷除去一些版頁乙本為初印外,其余基本均為甲本為初印本、乙本為后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