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鹽堿地土壤團聚體及碳氮含量的影響

        2023-11-23 03:26:32王敬寬呂鵬超張楷悅高楓舒張強柳新偉
        山東農業(yè)科學 2023年10期
        關鍵詞:荒地粒級園地

        王敬寬,呂鵬超,張楷悅,高楓舒,張強,柳新偉

        (1. 青島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2. 威海市農業(yè)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山東 威海 264200;3. 乳山市農業(yè)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山東 乳山 264500)

        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成和穩(wěn)定性與土壤碳氮含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生物活性、土壤侵蝕和植被覆蓋等因素密切相關,其數(shù)量和質量可反映土壤養(yǎng)分供儲能力,是評價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3]。 穩(wěn)定的團聚體和良好的土壤結構有利于提高土地生產力,改善土壤透氣、透水性,增強土壤的抗侵蝕能力,促進土壤結構穩(wěn)定[4]。 為了分析和評價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和結構特征,一般采用平均質量直徑(mean weight diameter,MWD)、幾何平均直徑(geometry mean diameter,GMD)和分形維數(shù)(fractal dimension, D) 來表征[5]。 已有研究表明[3-4],MWD 和GMD 值越大,表示團聚度越高,土壤穩(wěn)定性越強;D 值越小,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越高,土壤結構愈加松散,通透性更好。 研究表明,土壤表層中的有機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約90%儲存在團聚體中[6]。穩(wěn)定的團聚體對存儲于其中的有機碳氮提供物理保護作用,通過調節(jié)其內外氧氣和水分的流通情況來降低微生物對有機碳氮的礦化分解,進而提高土壤有機碳氮的固持;相應地有機碳氮作為重要的膠結物質可促進團聚體的形成,對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具有顯著影響[7-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可以通過改變田間管理方式和植被覆蓋類型來影響土壤地表凋落物含量、微生物豐度等土壤環(huán)境使土壤養(yǎng)分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土壤肥力和結構穩(wěn)定性發(fā)生變化[9-10]。 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對土壤碳氮含量、水穩(wěn)性團聚體、滲透性等土壤動態(tài)質量指標的變異性起主導作用[11],因而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促進土壤團聚體的形成和提高團聚體結合有機碳氮的能力,進而增強土壤的碳、氮匯功能,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發(fā)揮關鍵作用[3]。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SOC 含量影響的研究較多。 羅曉虹等[12]通過對比6 種土地利用方式發(fā)現(xiàn),竹林和荒草地各土層中的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較好,且竹林土壤各土層中各粒徑團聚體的有機碳含量最高;Tang 等[13]研究南方亞熱帶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發(fā)現(xiàn),油松和馬尾松林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SOC、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最高;李鑒霖等[1]對比發(fā)現(xiàn)果園地比農耕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SOC 含量高。

        山東省鹽堿地主要分布在黃河三角洲地區(qū),該類土壤鹽分含量高、養(yǎng)分低、土壤結構差,嚴重制約了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14]。 因此,通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開發(fā)利用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對堅守耕地紅線、促進農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針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性質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養(yǎng)分變化、水鹽運動和碳庫儲存等方面[15-16],而對鹽堿地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團聚體組成、穩(wěn)定性及團聚體碳氮含量、貢獻率的研究較少。

        本試驗以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荒地、草地、園地和耕地4 種土地利用方式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鹽堿地土壤團聚體在0~20、20~40 cm 土層中的分布、穩(wěn)定性及團聚體SOC、TN 含量的影響,以期為黃河三角洲鹽堿土壤結構改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規(guī)劃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與采樣點概況

        研究區(qū)位于山東省東營市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118°38'E,37°18'N),處于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qū)域。 該地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日平均氣溫12.8 ℃,年均降水量555.9 mm,降水季節(jié)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易造成旱澇災害,無霜期年均206 d。

        采樣點土壤類型以濱海鹽漬土為主,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為有機質含量14.58 g/kg、全氮1.12 g/kg、堿解氮45.97 mg/kg、有效磷4.25 mg/kg、速效鉀164.93 mg/kg,pH 值8.75、鹽分1.28 g/kg。

        本研究設置荒地、草地、園地和耕地4 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1)。 其中荒地為撂荒3 年;草地為3 年生苜蓿地,一年刈割3 次;園地種植蘋果,至采樣時為3 年;耕地種植模式為3 年的小麥-玉米輪作。

        1.2 樣品采集與處理

        于2021 年4 月采用五點取樣法在每個劃定的區(qū)域分別采集0~20、20 ~40 cm 兩個土層的土壤樣品,裝入硬質塑料盒(避免運輸過程中擠壓和擾動,以免破壞團聚體)。 帶回實驗室后將土樣剔除石塊、植物根系等雜物,沿其自然裂隙掰成直徑約1 cm 土塊混合后于通風干燥處自然風干,用于土壤團聚體測定。

        1.3 測定方法

        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測定按照Cambardella[17]的方法進行。 將100 g 混合土樣均勻放置于2、0.25、0.053 mm 的套篩上,調整套篩水面高度,保證水沒過篩底部,且振動時不沒過其頂部,使土樣充分濕潤后啟動土壤團聚體分析儀(TTF-100型),以上下振幅4 cm、30 次/min 的頻率振動20 min。 用清水將各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沖入燒杯中,60 ℃烘干至恒重(約12 h),計算各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質量。

        全土和各級團聚體磨碎過0.25 mm 篩后采用常規(guī)農化分析方法測定有機碳(SOC)、全氮(TN)含量[18]。

        1.4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土壤團聚體平均質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分別采用公式(1)(2)計算;>0.25 mm 穩(wěn)定性團聚體的含量(R0.25)采用公式(3)計算;分維形數(shù)(D)采用公式(4)兩邊取以10 為底的對數(shù)得公式(5)求出;團聚體有機碳、全氮貢獻率(CR)采用公式(6)計算[3]。

        式中,Ri為各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平均直徑(mm);Wi為各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質量百分比(%);Mr>0.25為粒徑>0.25 mm 水穩(wěn)性團聚體質量(g);MT為水穩(wěn)性團聚體總質量(g);M(r<Ri)為粒徑小于Ri的團聚體質量;Rmax為團聚體最大粒徑;Ci為各粒級團聚體的有機碳(全氮)含量;CT為土壤總有機碳(全氮)含量。

        本研究所列結果為3 次重復測定值的平均值,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整理,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用LSD 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P<0.05),Origin 2018 軟件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土壤團聚體組成

        由圖1 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 ~20、20~40 cm 土層中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隨粒級的減小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趨勢,中間團聚體含量所占比例較多,>2 mm 及<0.053 mm 團聚體含量較少。

        圖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組成

        0~20 cm 土層中,>2 mm 團聚體含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草地最高,耕地最低;0.25 ~2 mm 團聚體含量,園地、荒地和草地均顯著高于耕地,分別高出60.93%、55.51%和46.48%;0.053 ~0.25 mm 團聚體含量,耕地顯著高于園地、草地和荒地,分別高出26.75%、31.80%和47.99%;<0.053 mm 團聚體含量高低排序為耕地>荒地>園地>草地,且耕地和荒地顯著高于園地和草地。

        20~40 cm 土層中,>2 mm 團聚體含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草地最高,園地最低;0.25 ~2 mm 團聚體含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荒地最高,耕地最低;0.053~0.25 mm 團聚體含量高低排序為園地>耕地>草地>荒地,且園地和耕地顯著高于草地和荒地;<0.053 mm 團聚體含量,耕地、草地和荒地均顯著高于園地,分別高出92.79%、57.32%和55.44%。綜上結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各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均有差異。

        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分析

        由表2 看出,0 ~20 cm 土層中團聚體MWD排序為草地>荒地>園地>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20~40 cm 土層中團聚體MWD 排序與0~20 cm 土層一致,均以草地最大,耕地最小。 0 ~20 cm 土層中團聚體GMD 值在0.21~0.37 mm 之間,草地、園地和荒地均顯著高于耕地;20~40 cm 土層中團聚體GMD 值在0.23~0.36 mm 之間,荒地和草地顯著高于園地和耕地。0~20 cm 土層中團聚體R0.25的大小順序為草地>荒地>園地>耕地,與耕地相比,草地、荒地和園地分別顯著高出64.39%、59.10%和57.25%;20~40 cm 土層中團聚體R0.25的大小順序為荒地>草地>園地>耕地,與耕地相比,荒地、草地和園地分別顯著高出72.64%、60.84%和32.50%。 0 ~20 cm土層中團聚體D 值大小順序為耕地>荒地>草地、園地,園地和草地顯著低于荒地和耕地;20 ~40 cm土層中團聚體D值大小順序為耕地>草地>荒地>園地,園地顯著低于荒地、草地和耕地。 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穩(wěn)性團聚體MWD、GWD、R0.25和D 值的分析表明,耕地的土壤穩(wěn)定性最差,這與人為擾動影響密切有關。

        表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指標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SOC、TN 含量

        由圖2 可以看出,SOC 和TN 含量均隨土層加深而降低。 0~20 cm 土層中,SOC 含量以園地土壤最高,其次為草地和耕地,荒地最低,三者較荒地分別顯著提高26.36%、12.58%和10.68%;20~40 cm 土層中,SOC 含量變化與0 ~20 cm 土層一致,與荒地相比,園地、草地和耕地分別顯著提高34.69%、14.65%和8.43%。 0 ~20 cm 土層中,TN 含量以草地土壤最高,其次為園地和耕地,荒地最低,三者較荒地分別顯著提高11.73%、8.21%和4.40%;20~40 cm 土層中TN 含量變化與0~20 cm 土層一致,與荒地相比,草地、園地和耕地分別提高17.48%、12.94%和8.39%。 其中,兩個土層園地SOC 含量較耕地有顯著差異,草地TN 含量較耕地也有顯著差異。 綜上表明,園地(種植蘋果)對鹽堿地土壤SOC 積累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草地(種植苜蓿)對鹽堿地土壤TN 積累促進作用顯著。

        圖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A)、全氮(B)含量

        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土壤團聚體SOC、TN 分布及貢獻率

        2.4.1 土壤團聚體SOC、TN 含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各粒級團聚體SOC(圖3)和TN 含量(圖4)存在顯著差異。 整體而言,團聚體SOC 含量表現(xiàn)為園地>草地>耕地>荒地,TN 含量表現(xiàn)為草地>園地>耕地>荒地;隨土層加深,各粒級團聚體SOC 和TN 含量相對減少;隨粒級減小,團聚體SOC 和TN 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大團聚體可以促進土壤碳氮積累。

        圖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含量

        圖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土壤團聚體全氮含量

        由圖3A 可知,0 ~20 cm 土層中,園地土壤中各粒級團聚體SOC 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他3 種土地利用方式,分別高出6.75%~26.09%(>2 mm)、13.32%~31.53%(0.25 ~2 mm)、15.54%~22.68%(0.053~0.25 mm)和15.13%~21.85%(<0.053 mm)。 由圖3B 可知,20 ~40 cm 土層中,園地土壤中各粒級團聚體SOC 含量也均顯著高于其他3種土地利用方式,分別高出23.17%~50.71%(>2 mm)、9.89%~34.96%(0.25 ~2 mm)、28.85%~42.70%(0.053 ~0.25 mm)和20.26% ~40.49%(<0.053 mm)。

        由圖4A 可知,0 ~20 cm 土層中,草地土壤中各粒級團聚體TN 含量均高于其他3 種土地利用方式,分別高出2.53%~12.66%(>2 mm)、2.07%~8.83%(0.25 ~2 mm)、4.36%~15.92%(0.053 ~0.25 mm)和3.50%~7.25%(<0.053 mm)。 由圖4B 可知,20~40 cm 土層中,草地土壤中各粒級團聚體TN 含量均顯著高于其他3 種土地利用方式,分別高出23.17%~50.71%(>2 mm)、9.89%~34.96%(0.25~2 mm)、28.85%~42.70%(0.053 ~0.25 mm)和20.26%~40.49%(<0.053 mm)。

        綜上結果表明,園地土壤團聚體對SOC 有較好的固持作用,而草地土壤團聚體對TN 有較好的固持作用。

        2.4.2 土壤團聚體SOC、TN 貢獻率 由表3 和表4 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層各粒級團聚體SOC 和TN 貢獻率有所差異。 0~20 cm 土層中,園地、草地和荒地均以0.25 ~2 mm 團聚體SOC 和TN 貢獻率最高,而耕地以0.053~0.25 mm團聚體SOC 和TN 貢獻率最高。 20 ~40 cm 土層中,荒地和草地以0.25~2 mm 團聚體SOC 貢獻率最高,而園地和耕地以0.053 ~0.25mm團聚體SOC 貢獻率最高;荒地以0.25 ~2 mm 團聚體TN貢獻率最高,而耕地、園地和草地均以0.053 ~0.25 mm 團聚體TN 貢獻率最高。 綜上結果表明,各土層中>2 mm 團聚體SOC 和TN 含量最高,而在0~20 cm 土層中>2 mm 團聚體SOC 和TN 貢獻率反而最低,這可能是由于該粒級團聚體所占比例低所導致的。 與耕地相比,草地、園地和荒地均降低了0~20、20~40 cm 土層中<0.25 mm 團聚體SOC 和TN 貢獻率,說明草地和園地可以促進微團聚體及粉粒黏粒團聚體向大團聚體轉化,而荒地可能由于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小有利于大團聚體的形成。

        表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粒級團聚體有機碳貢獻率

        表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粒級團聚體全氮貢獻率

        3 討論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各土層土壤團聚體組成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

        人為活動通過土地利用、耕作方式變化及不同農業(yè)管理措施等深刻影響著土壤團聚體的組成、穩(wěn)定性及粒級變化[19]。 土壤團聚體的組成及含量是土壤物理性質的敏感性指標,不同粒級團聚體對土壤孔隙度、養(yǎng)分供應和固持等具有不同作用,因此團聚體大小分布狀況對土壤質量有顯著影響[20]。 本研究表明,在0 ~20 cm 土層中,園地、荒地和草地土壤0.25 ~2 mm 團聚體含量最高,耕地土壤0.053~0.25 mm 團聚體含量最高;而20~40 cm 土層中,荒地土壤0.25 ~2 mm 團聚體含量最高,園地、耕地和草地土壤0.053 ~0.25 mm團聚體含量最高。 產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荒地土壤受到的人為擾動少,地表荒草每年幾乎全部死亡凋落進入土壤,其植物殘體及深層根莖有利于土壤有機物積累[21],使土壤顆粒間膠結作用增強[12],進而增加了各土層>0.25 mm 團聚體含量;而對于耕地、園地和草地來說,土壤易受到較為劇烈的人為擾動,耕地、園地翻耕和草地刈割都會導致土壤大團聚體破碎化,由于園地、草地地表凋落物和覆蓋物較多,土壤抗侵蝕能力較強,有利于增加表層土壤>0.25 mm 團聚體含量,而耕地各土層大團聚體含量均為最低,這與姜敏等[22]的研究結果相似。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不同土層團聚體穩(wěn)定性具有不同影響。 本研究中,各土層中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MWD 和GMD 均以草地最大,耕地最小,說明草地土壤穩(wěn)定性最強,耕地土壤穩(wěn)定性最差。穩(wěn)定性團聚體的含量(R0.25)被認為是土壤中最好的結構體,可以用來衡量土壤結構的優(yōu)劣,其含量越高,表明土壤抗蝕能力越好[7]。 各土層R0.25均以耕地最低,說明耕地土壤抗侵蝕能力最差。 通過對比各土層中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D 值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耕地土壤結構易遭到破壞,穩(wěn)定性較差。 研究發(fā)現(xiàn),在表征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不吻合的現(xiàn)象,尤其是在20 ~40 cm 土層中,這可能與鹽堿土壤本身結構差、地下水位高、高鹽導致的土壤黏重等因素有關[23],同時加上劇烈的人為擾動,二者綜合作用,就使得鹽堿地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更為復雜。 整體而言,在鹽堿條件下草地表現(xiàn)出更好的土壤結構和團聚體穩(wěn)定性,這是由于苜??梢援a生大量的須狀不定根,隨著老根死亡和不斷被分解,產生大量有機物質促進土壤團聚體形成[20],且土壤全年覆蓋度極高,說明苜蓿對鹽堿地土壤團聚體改良起重要作用。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各土層SOC、TN 和團聚體SOC、TN 的影響

        土壤碳、氮含量與土壤肥力和有機物料輸入輸出緊密相關,是陸地土壤碳庫和氮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土壤性質、土地利用方式、農業(yè)管理、地覆植被等均會影響SOC、TN 的含量及分布[24]。尤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對土壤碳、氮含量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生態(tài)比較脆弱的黃河三角洲地區(qū)。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 含量隨土層加深均呈逐漸降低趨勢。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表層土壤優(yōu)先獲得植物凋落物、根系分泌物、外源添加物等有機物料的輸入,并逐步傳導至深層土壤,因此表現(xiàn)為表層SOC 和TN 含量高于深層土壤[24],這與喬鑫鑫等[25]的研究結果相似。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SOC 含量表現(xiàn)為園地>草地>耕地>荒地,TN 含量表現(xiàn)為草地>園地>耕地>荒地,說明鹽堿土壤在人為開發(fā)利用后,通過其植物凋落物、根系分泌物和外源肥料等形式提供的碳源和氮源被植物吸收或者分解外,有更多的碳、氮在土壤中積累[26]。 園地和草地的SOC、TN 含量均高于耕地,這是因為園地和草地有較多植物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且苜蓿屬于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結合具有生物固氮作用,而耕地中生長的作物大部分被收獲,只有少量植物體殘留在土壤中,且耕作會加快土壤碳、氮元素的分解轉化、淋溶和遷移[23]。 總的來說,園地和草地均能有效提高鹽堿地土壤碳、氮含量,具有良好的生產潛能,而耕地則需増施有機物料以提高土壤碳、氮含量,維持土壤碳氮庫平衡。

        土壤團聚體碳、氮含量影響著團聚體的形成,團聚體的組成與穩(wěn)定性又深刻影響著團聚體碳、氮的利用、固持與礦化[27]。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團聚體SOC、TN 含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隨土層深度的變化與各土層SOC 和TN 含量的變化一致,各土層>0.25 mm 粒級的大團聚體均高于<0.25 mm粒級的微團聚體,這與胥佳憶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土壤團聚體SOC、TN 含量與土層深度和團聚體粒級均密切相關。 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團聚體SOC 與TN 含量變化趨于一致,原因可能是土壤碳、氮變化通常相輔相成,各粒級團聚體內氮元素含量隨碳元素含量的變化而變化[28]。從各粒級團聚體SOC、TN 貢獻率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均表現(xiàn)為0.25~2 mm 和0.053~0.25 mm 粒級貢獻率較高,分別為59.50%~78.00%和59.34%~75.34%,主要原因是這兩個粒級團聚體所占比例較高。 總的來看,草地土壤>0.25 mm粒級的大團聚體SOC、TN 貢獻率最高,而耕地土壤<0.25 mm 粒級的微團聚體SOC、TN 貢獻率最高,究其原因是耕地受人為翻耕影響導致土壤中大團聚體破碎形成微團聚體,而草地根系縱橫且覆蓋度高,能夠較好地保護土壤中大團聚體不被破壞[23],從而提高土壤大團聚體中SOC、TN 的貢獻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土壤團聚體組成、穩(wěn)定性及SOC、TN 含量及其內在機理均產生了一定影響。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因人為擾動、農田管理和地表植被不同而異,土壤外源碳、氮的輸入量明顯不同,進而引起土壤團聚體和碳氮含量的差異。 另外,土壤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團聚體最活躍的生物因素[29],因此進一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鹽堿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碳氮含量差異,還需監(jiān)測土壤微生物的響應和變化過程,同時鹽堿地土壤pH 值和鹽分含量等指標的變化對團聚體的影響也需進一步探究,進而更全面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土壤團聚體結構特征、碳氮含量及影響機制。

        4 結論

        本研究以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為研究區(qū)域,分析了4 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鹽堿地土壤團聚體分布、穩(wěn)定性及相關碳氮含量的影響。 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水穩(wěn)性團聚體組分的百分含量隨粒級的減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均以0.25~2 mm 和0.053~0.25 mm 粒級為主,>2 mm 粒級團聚體占比最低,且不同粒級均以草地土壤占比最高。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水穩(wěn)性團聚體MWD、GMD 和R0.25均以草地和荒地較大、耕地最小,D 值均以園地和草地較小、耕地最大。 總體來看,草地更有利于維持或提高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耕地由于受人為干擾導致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差,進而造成土壤結構退化。

        (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層SOC 含量排序為園地>草地>耕地>荒地,TN 含量排序為草地>園地>耕地>荒地,均隨土層加深而降低;各粒級土壤團聚體SOC、TN 含量與各土層SOC 和TN含量排序一致,且均隨粒級減小而降低。 各土層0.25~2 mm 和0.053 ~0.25 mm 粒級團聚體對土壤碳、氮貢獻率高達59.50%~78.00%和59.34%~75.34%,以園地土壤貢獻率最高。 綜合來說,草地和園地更有利于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提高和碳氮養(yǎng)分固持。

        猜你喜歡
        荒地粒級園地
        互動園地
        獨登南山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21:26:58
        國外某大型銅礦選礦廠流程考查與分析①
        礦冶工程(2022年6期)2023-01-12 02:15:10
        山地暗棕壤不同剖面深度的團聚體分布
        荒 地
        中國詩歌(2018年6期)2018-11-14 13:24:12
        藝術園地
        藝術園地
        對外發(fā)包的荒地為何被判無效
        不同粒級再生骨料取代的混凝土基本性能試驗研究
        書畫園地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国产片精品av在线观看夜色| 天堂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国产影视免费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九九九久久九九|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极品嫩模大尺度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av日韩av综合aⅴxxx| 亚洲一区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av天堂在线视频|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五月婷婷影视|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8888四色奇米在线观看| 国产av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av麻豆| 一本本月无码-| 久草国产视频| 91九色精品日韩内射无|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欧美aa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91福利精品老师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AV有码在线免费看| 日韩一区二区,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经典 |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在线va免费看成| 日日躁欧美老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又爽av|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色欲AV无码久久精品有码| 男人的精品天堂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