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娟,陳祺,何梓陽,何偉,吳汶豐,陳信生
(1.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120)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炎癥性、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本病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生,臨床上以反復發(fā)作的瘙癢及對稱分布的多形性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有滲出傾向,反復發(fā)作,易成慢性。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參柏洗液濕敷治療濕疹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研究對象 選取120 例2021—2022 年來自廣東省中醫(yī)院診斷為濕疹的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8 例,女性52 例;年齡19~101 歲,平均(66.9±14.5)歲;病程1 周~2 年,平均(5.5±6.0)個月。參照趙辨[1]主編的《臨床皮膚病學》中濕疹的臨床表現(xiàn),根據(jù)皮損表現(xiàn)將患者分為急性期組(48例)、亞急性期組(52 例)和慢性期(20 例)。3 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趙辨[1]主編的《臨床皮膚病學》中濕疹診斷標準;②住院期間治療方案中包括參柏洗液濕敷。
1.1.3 排除標準 ①病例資料描述中不能根據(jù)皮疹描述及臨床表現(xiàn)進行濕疹分期;②病例資料中未提及濕疹面積、嚴重程度指數(shù)(EASI)評分和瘙癢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常規(guī)靜脈滴注(靜滴)硫代硫酸鈉、口服依匹斯汀膠囊(每次20 mg,每日1 次),并采用參柏洗液(廣州一品紅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由苦參、黃柏、丹參、大青葉、硼砂、大黃、黃芩、黃連、甘草、蛇床子和土茯苓等藥物組成),加0.9%生理鹽水(1∶20)稀釋后進行濕敷,將配置好的溶液溫熱至38 ℃左右時,用6~8 層紗塊浸泡后擰至不滴水為度,濕敷局部皮損,每次15~20 min,每日2 次。
1.3 觀察指標 ①根據(jù)EASI 評分法[2],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根據(jù)患者癥狀和體征進行評分;②瘙癢程度評分:采用VAS 法,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根據(jù)患者的瘙癢程度進行評分,并比較2 組治療前后EASI 和VAS 評分的差異。
1.4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痊愈:療效指數(shù)95%~100%;顯效:療效指數(shù)60%~94%;好轉:療效指數(shù)30%~59%;無效指數(shù)0%~29%。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分期各組治療前后EASI 評分、VAS 評分比較 不同分期各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 評分、VAS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0 1),見表1。
表1 不同分期各組濕疹患者治療前后EASI 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 (分,±s)
表1 不同分期各組濕疹患者治療前后EASI 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n(例)EAS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Z P急性期組 48 12.89±5.48 1.26±0.92 -6.032 0.000亞急性期組 52 11.88±4.75 0.98±0.72 -6.275 0.000慢性期組 20 11.69±4.68 1.28±0.94 -3.921 0.000合計 120 12.25±5.03 1.14±0.85 -9.507 0.000 V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Z P急性期組 48 6.77±1.31 1.44±0.94 -6.080 0.000亞急性期組 52 7.15±1.04 1.62±0.95 -6.316 0.000慢性期組 20 6.70±0.80 1.80±1.20 -3.956 0.000合計 120 6.93±1.13 1.58±0.99 -9.573 0.000組別 n(例)
2.2 不同分期各組治療前后EASI 評分、VAS 評分差值比較 不同分期各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 評分差值(治療前EASI 評分-治療后EASI 評分)、VAS評分差值(治療前VAS 評分-治療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期各組患者濕疹治療前后EASI 評分差值比較(分,±s)
表2 不同分期各組患者濕疹治療前后EASI 評分差值比較(分,±s)
治療前后VAS評分差值急性期組 48 11.64±5.27 5.33±1.21亞急性期組 52 10.90±4.54 5.54±1.35慢性期組 20 10.41±4.07 4.90±1.29 H 1.281 3.238 P 0.527 0.198組別 n(例)治療前后EASI評分差值
2.3 不同分期各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不同分期各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分期各組濕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4 不良反應 2 例急性期患者在初期濕敷過程中有刺痛感,其余患者無相關不良反應。
中醫(yī)學認為濕瘡乃因稟賦不耐,風濕熱客于肌膚而成;或因脾失健運或營血不足,濕熱稽留,以致血虛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yǎng)所致。本病發(fā)展過程中各階段癥狀表現(xiàn)不同,其病機亦有改變。發(fā)病初期為風濕熱邪客于肌膚;病情進展,濕熱蘊結于內,熏蒸于外,或血中毒熱,此時多與心、肝有關;病情遷延,濕熱留戀,濕阻成瘀,血熱搏結成瘀,致風濕熱瘀并重之勢;本病后期,風熱傷陰化燥,瘀阻經(jīng)絡,血不營膚或氣陰兩虛或血虛風燥[4]。
參柏洗液是臨床應用于濕疹、陰癢、帶下等癥的常用中藥復方洗劑。參柏洗液主要藥物為苦參、黃柏、丹參、大青葉、硼砂、大黃、黃芩、黃連、甘草、蛇床子和土茯苓。其中苦參、黃柏、黃芩、黃連和蛇床子均有清熱燥濕之效,蛇床子還能殺蟲止癢,土茯苓利濕解毒,硼砂和甘草清熱解毒,大黃和丹參活血化瘀,大青葉涼血消斑。全方配伍起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化瘀消斑的功效。對于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濕疹,切中其核心病機“濕熱”起到了清熱燥濕止癢的效果。同時還有活血、化瘀、消斑的作用,對于慢性濕疹,濕熱蘊久耗傷陰血,導致瘀血阻滯,血不營膚,表現(xiàn)為苔蘚化、過度角化肥厚,也起到了活血化瘀的功效。
濕疹是一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炎性皮膚疾病,微生物定植在其發(fā)生發(fā)展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5],以細菌、真菌為主。因此,局部外用抗炎和抗菌藥物在濕疹的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苦參有抗炎、抑制免疫和止癢作用[6]。黃柏提取物生物堿、內酯、酚酸和苯丙素等有抗炎、抗菌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7]。丹參有改善微循環(huán)和抗炎的功效[8]。大青葉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生物堿類、有機酸類和黃酮類等,也有抗菌和抗炎等藥理活性[9]。硼砂對多種革蘭陽性球菌和陰性菌、淺部皮膚真菌及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10]。大黃及單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抑菌作用[11]。黃芩有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12]。黃連抗菌作用強,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和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3]。甘草提取物甘氨酸和甘草酸苷有抗過敏和抗炎效果[14]。研究表明,蛇床子素可以通過抑制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水平來減輕特應性皮炎(AD)[15]。目前已有相關藥理學研究表明,參柏洗液有抗炎和抑菌的功效[16]。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參柏洗液濕敷治療不同分期濕疹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參柏洗液濕敷治療濕疹的總有效率為100%。對于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改善皮損和緩解瘙癢方面均有顯著療效,其中2 例急性期患者在初期濕敷過程中有刺痛感,其余患者無相關不良反應,其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