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文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一種粗放型種植技術,該技術充分利用大豆和玉米屬于同一季節(jié)作物且生長互益的特點,實現(xiàn)了大豆和玉米在相同大小的土地內收益的雙增,提高了作物的產出效率,也被稱為立體農業(yè)。以往的種植模式雖能提高土地產出水平,但機械化程度不足,導致最終的經濟效益低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不僅有效突破了這些困境,而且?guī)罘N植模式更加適合機械作業(yè),實現(xiàn)了兩類農作物之間的互益共存,也大大促進了生產水平的進步,節(jié)約了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效率,客觀上解決了玉米連作造成的土壤鈣化和大面積病害、蟲害等問題,真正實現(xiàn)了循環(huán)農業(yè)模式。
隨著農業(yè)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食物的需求與日俱增。為了滿足糧食消費的需要,如何增加土地利用率是此時的重點關注內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受到了歡迎,其以間作的形式種植大豆和玉米,有效減少了多群組共生的問題,形成的間作體系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促使農業(yè)經濟效益最大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在我國已試點多年,全國種植面積已超過46.7 萬公頃,種植方式和種植技術已經形成了體系。海關數(shù)據顯示,2021 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占全國進口量的85.5%,是最依賴進口的農作物,也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貨物供給的必需品。大豆是我國人飲食中蛋白質和油脂的重要來源,豆粕也可加工成豬、牛、羊飼料。2021 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為840 萬公頃,產量為1640 萬噸,雖然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所增加,但大豆市場依然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供給問題明顯甚至成為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難點。因此,大豆的高產穩(wěn)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繞不開的問題。2022 年開始正式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適合區(qū)域要主力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新式農場的主營人、服務機構和科研機構也要積極開展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重點關注技術研發(fā)配套的設施與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工作,學會掌握合適的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和掌握技術要點,使得技術可以有效得到推廣。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一種新型種植技術,可顯著增加大豆、玉米的實際產量和最終質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多以寬窄行田間的分布方式推行,能有效形成帶狀結構,適合現(xiàn)代機械化作業(yè),從而實現(xiàn)機械化生產,促進現(xiàn)代化農業(yè)進步,提高農民種植效率,減輕農民種植負擔,有效提高大豆、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然而,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不斷優(yōu)化改進的同時,我國大豆、玉米種植規(guī)模不斷縮小,不少地區(qū)大豆、玉米產量也逐年下降。部分地區(qū)仍采用傳統(tǒng)種植方式,玉米、大豆的種植密度較低,未結合當?shù)赝恋刭Y源優(yōu)勢實施針對性的種植計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和地力下降。各地要從全局出發(fā),結合當?shù)赝恋刭Y源特點,采用單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或雙行寬窄大豆-玉米種植,提高大豆和玉米產量,實現(xiàn)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的目標。此外,為有效利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農民應明確玉米品種的選擇和種植時間,選擇品質較高、抗病性較強的玉米品種。大豆選種時,要選擇收獲期比玉米晚的種子,以更好地利用玉米葉片的遮光特性,使大豆種子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提高大豆的耐陰性,實現(xiàn)玉米和大豆的雙重收獲。在種植和施肥過程中,需要利用現(xiàn)代化的機械進行操作。農民必須先種玉米,明確玉米的株距和栽距,合理調整玉米株距,保證玉米植株在生長甚至成熟時不干擾陽光和搶奪大豆養(yǎng)分,從而增加實收率,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播種時應從整體著手,科學合理地設計大豆與玉米的間距,將大豆種植在已種植玉米的縫隙中,使玉米與大豆形成鑲嵌式結構。
與傳統(tǒng)的大豆-玉米間作模式相比,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田間配置的原則是:高位主體、高低協(xié)調。首先,具體種植模式安排為2~4 行玉米:2~6 行大豆。傳統(tǒng)種植多為1 行:多行。多行,不能達到帶間輪作。其次,兩類農作物帶距離明顯,玉米不會搶奪大豆的光照,可增加作物密度。傳統(tǒng)間作模式的株距小,玉米對大豆影響大。最后縮短了玉米和大豆的植株間距,前者保證不低于單作產量,后者多收一季大豆。
傳統(tǒng)間作模式行比缺乏規(guī)律,多為1 行:因帶間距較小導致無法機收,多行:多行作業(yè)單位距離較大,邊際收益和補償效果差無法體現(xiàn)。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既能獨立收割,又可配合播種施肥作業(yè),機械化程度加深。對機器參數(shù)設置如下:首先,整機寬度小于相鄰帶間距,方便收割機使用。其次是調整玉米的距離、大豆的行數(shù)和距離,必須滿足行距和株距的最低要求。最后,給玉米施肥時,肥箱和施肥量一定要大,給大豆施肥則反之。
3、輸出目標不同
傳統(tǒng)間作模式傾向于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作物的生產能力,其他作物的作用是肥沃土壤,總體產量低于單作,土地當量比為1.0~1.2。帶狀復合種植可以促進兩種作物的和諧共生,實現(xiàn)協(xié)同增產的效果。一方面,玉米產量不會減少,大豆也可多收一季;另一方面,多項農業(yè)操作可以同步進行,減少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降低成本的同時使得利潤更多,土地當量比達到1.6 以上。
①品種選擇
玉米、大豆的選擇首先應是適合當?shù)丨h(huán)境、成熟度恰好、適用機械化的品種。用于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大豆和玉米在進行品種選擇時應仔細考慮,玉米最好選擇抗壓、短莖、豐產、抗倒伏、宜種植的豐產種類,以免莖葉遮擋了寬行間的大豆;選擇的大豆品類多為對光照需求不大、莖桿強健、抗倒伏、產量多、枝桿多的成熟期較晚的大豆高產品種。
②種子處理
播種前從選好的玉米、大豆種子中再次精選,去掉被蟲咬過、有蟲、破損明顯等不良種子。玉米種子用烯效唑種子包衣劑拌種,大豆種子用殺蟲殺菌劑處理,陰干后播種。
進行機械作業(yè),帶寬可根據所使用機械需要的寬度確定,以寬窄行的形式將玉米、大豆分四行劃分為帶狀進行復合種植。玉米與大豆的比例為4∶4,玉米帶之間的寬距為2.1m,窄距40cm,玉米帶與大豆帶的距離為60cm,玉米行之間距為40cm,大豆之間行距為30cm。
播種前準備好平整、坡度好、排水良好的土壤,前茬作物是玉米,利用機械翻地后再用機械耕種,疏松土壤,清除茬口,使土壤疏松,增加蓄水保肥能力。調整播種期,減少玉米與大豆的共長時間,即延長大豆的種植時間,先種玉米。玉米的生長季節(jié)是從四月到五月,在氣溫高于10℃,土溫5~7℃時播種。此時可再次優(yōu)化玉米生長所需的溫度、光照和濕度,以保證最終的結果。玉米半密植密度為每畝3800 株左右,密植密度為4500 株左右,行距10cm 左右,一穴播一粒即可。5 月初耕作大豆,種植密度9000~10000 粒/畝,行距30cm,一穴播兩粒即可,側植施肥,施加磷肥20~30kg/667m2、鉀肥8~10kg/667m2或40%復合肥15~20kg/667m2。多行種植時,玉米與大豆的間距要適當減小,通過調整種植面積,提高玉米、大豆的產量,將作物種植密度與玉米或大豆的種植面積相當。
①苗前期管理
在大豆耕作之前,多用80~100ml 的乳油和5%的百草枯加水攪拌均勻后用于除草。播種前必須對所有田地進行除草。為避免單方施用農藥引起藥害,可使用乙草胺乳油,這是一種適用于玉米和大豆的苗前除草劑,每667m2胺用量為50%乙草胺、150~200ml 草銨膦乳油+72%2·4D 丁基乳油50~70ml 與15~20kg 的水混合均勻后用以除草。
②苗中期管理
當玉米植株長出4~5 片葉時,需要再一次進行除草,主要除掉多余的闊葉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使用4%煙嘧磺隆30ml+38%阿特拉津15ml,和30~40㎏的水進行均勻攪拌后低位噴施;大豆長出3~4 片葉子時,用化學物質除草可消滅田地中的牛筋草、稗草等雜草。
③水分控制
玉米抗旱性強,水分控制可按傳統(tǒng)措施進行;種植大豆時,必須特別注意水分和濕度,確保持水量為60%~75%。雨后要注重排水工作,減少生長過程中過量水分對大豆幼苗發(fā)育的影響。
④施肥
重視有機肥料的使用。玉米產量高,后期需要的肥料數(shù)目很大,且施加肥料以當?shù)赝恋刭Y源質量的實際出發(fā),在作物生長期間的追肥積累很重要。需要尿素15~20kg/667m2,硫酸鉀6kg/667m2,適合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大喇叭口期使用16~18kg/667m2的尿素,促進玉米穗生長。施肥應靠近玉米行15~30cm。大豆長苗后使用尿素5~8kg/667m2,大豆開花初期為?;ūGv,需要酌情噴灑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在花期需要向葉面施磷肥、鉬肥。收完玉米施加少量尿素5kg/667m2。
⑤控制旺長
半緊密型玉米葉長出10~12 片時,向玉米的頂部葉片噴灑玉米健壯素水劑,防止玉米落葉,降低產量,可以將40%玉米健壯素水劑5~30g/667m2和水15~20kg 攪拌后噴灑;豆種穩(wěn)定成長后,需要在三葉期或開花初期噴多效唑等矮壯素控制莖葉的成長速度,使用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4~48g/667m2和40~50kg的水均勻攪拌形成的藥水。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下的玉米病蟲害出現(xiàn)的可能性較低,可根據出現(xiàn)的癥狀選擇治理措施。玉米要特別注意紋枯病、玉米螟和毛蟲的防治。大豆需要防治根腐病、枯萎病、霜霉病、蚜蟲、紅蜘蛛、豆莢螟、大豆螟和黑薄荷蠅。需要重點關注治理霜霉病和蚜蟲,霜霉病可使大豆減產6%~10%,蚜蟲也稱為膩蟲,可使大豆產量下降15%。大豆育苗階段,需要注意防治根腐病和枯萎?。婚_花期需要防治霜霉病、大豆螟和葉螨;在整個發(fā)育過程中注意防治蚜蟲。在豆粒成長期間,重點關注豆莢螟、大豆螟。蟲害防治方法各有所長,需要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也可以將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互相結合對大豆和玉米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如利用植保無人機統(tǒng)一飛行、協(xié)同噴灑高效低毒的農藥和增效劑。
大豆的品質提高和產量增多能直接促進我國農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作為時代進步的新產物,是在傳統(tǒng)種植模式基礎上的優(yōu)化升級。通過2~4 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帶和2~6 行大豆帶間作種植,實現(xiàn)兩類不同品種農作物間互益互補的一季兩種的模式,其與傳統(tǒng)的大豆玉米間作模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具體如下: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有效利用空置的土地資源,通過作物交叉種植來充分提高農業(yè)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土地資源流轉,從而增加了農業(yè)的經濟效益。如果玉米交替種植,玉米老葉可以起到遮蓋作用,保護大豆幼苗免受陽光直射,保證大豆健康生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還可以保護大豆幼苗免受病蟲害侵害,大大提高了大豆的實際產量,使大豆生長與實際生產方式相匹配,提高大豆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還能有效提高農民的最終收入。玉米大豆兩熟同地,有效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給農民帶來雙層收益,促進現(xiàn)代農業(yè)快速發(fā)展。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有效實現(xiàn)雙贏,通過玉米和大豆的互補提高產量。大豆在成長中會產生氮,氮可以提高土壤的營養(yǎng)價值,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民的投入成本。大豆是一種獨特的生物固氮作物,它可以利用根系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有害元素,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的可能性,為大豆生長提供氮、磷、鉀,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根系產生帶酸性的元素,能有效分解土地中的較大顆粒,分解作物難以吸收的礦類元素,將其轉化為營養(yǎng)物質,被作物充分吸收,補充土壤中的養(yǎng)分,從而促進玉米和大豆健康成長,增加它們的營養(yǎng)價值。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合理優(yōu)化種植空間,有效避免植物在養(yǎng)分吸收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作物產量。實踐該技術時,兩類作物間距離較短可以減少傳統(tǒng)模式下遮蔭植物的負面影響,保證植物獲得充足的光熱源,優(yōu)化種群密度,促進作物成長。同時,多行復合種植技術在保證作物互補協(xié)同的前提下,合理調整玉米和大豆的種植面積,建立完善的種植制度,達到促進作物生長,穩(wěn)定糧食生產的目的。
在整個種植過程中機械應用水平得到提高,有效降低了操作的難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進一步擴大帶間寬度,實現(xiàn)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提高機床合格率。種植戶可用機械配合播種施肥,采用獨立收獲的方式,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作業(yè)。相較于傳統(tǒng)的種植習慣,多行復合種植技術具有節(jié)約人力資源的顯著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業(yè)標準化生產。此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優(yōu)化土壤養(yǎng)分,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提高農業(yè)系統(tǒng)的生產能力,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人口眾多的國家,對糧食作物的需求量很大,大豆和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能有效滿足人們的營養(yǎng)需求。我國大豆、玉米種植規(guī)模較大,分布范圍廣,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大豆、玉米栽培技術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優(yōu)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作為時代進步的成果,在保證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為我國現(xiàn)代農業(yè)帶來了極大的進步。基于此,必須竭盡全力地發(fā)揮其先進的帶頭作用,有必要對該種植模式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準確把握每一次實踐的關鍵點,進一步促進農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