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遵遠
2023年,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東南部,依托上游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龍河口(萬佛湖)、白蓮崖6大水庫開發(fā)建設,形成了地跨淠河、史河、杭埠河流域的特大型灌區(qū)。灌區(qū)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流經(jīng)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qū),有效灌溉面積一千多萬畝,是以防洪、灌溉、城鄉(xiāng)供水為主,兼有水力發(fā)電、生態(tài)補水、水產(chǎn)養(yǎng)殖、水利旅游等綜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歷史上的皖西、皖中地區(qū),飽經(jīng)水旱災害肆虐。長期以來,一直是“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興修水利工程,變“水害”為水利,是這里人民世世代代的心愿。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淮河治理工作。1954年至1958年,大別山區(qū)相繼建成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水庫,這為攔蓄洪水、減輕淮河流域洪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水庫在攔蓄洪水的同時,也使境內(nèi)自然河流來水銳減。如何讓水庫在攔蓄洪水的同時又能計劃調(diào)控,將水庫積水變?yōu)楣喔绒r(nóng)田的滾滾清流,淠史杭工程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興建的。
65年來,淠史杭工程抗旱減災效益超一千六百億元;累計城鄉(xiāng)生活供水100億立方米,保障安徽六安、合肥及沿渠一千四百多萬城鄉(xiāng)人口飲水安全;年均生態(tài)補水3億立方米。淠史杭工程將荒崗連綿的江淮丘陵地區(qū)變成了年產(chǎn)超百億斤的大糧倉,讓昔日干旱貧瘠之地變成了流水潺潺的嶺上江南,被中外專家譽為“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在興建淠史杭工程這一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決策過程中,從工程的提出、論證到最后的建設、管理始終緊緊依靠黨的堅強領導。在建設初期,中共安徽省委成立了淠史杭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部主要由六安地委和各縣黨委領導同志組成,指揮部人員與工程技術部門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有關工程問題一般向地委匯報研究決定,涉及工程重大事項由地委領導和指揮部負責人向省委匯報研究決定。
淠史杭工程的成功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更離不開皖西人民群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沒有糧柴從家拿,沒有材料自己籌,沒有工具自己帶,沒有水泥自己燒?!备鱾€水利團在建設工地上先后辦起了兩千多個鐵工廠、木工廠和竹工廠,進行工具的制造和修理;共制造出94種、六十多萬件工具,發(fā)明了各種運土夯土的工具。工程所需的木材、毛竹等,大多是群眾自籌的,許多人把家里的房梁、門板,準備蓋房子的木料都捐到了工地上。在淠史杭工程三次較為全面的建設和改造過程中,老一輩建設者在條件異常艱苦的情況下,遇崗切嶺、跨壑填方,經(jīng)過苦干實干加巧干,歷經(jīng)14個酷暑嚴冬,完成了淠史杭灌區(qū)的主體工程建設,鑄就了一部氣勢恢宏、舉世聞名的治水史詩。
淠史杭工程能夠在防洪、灌溉、發(fā)電、旅游等多個領域發(fā)揮巨大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與工程建設者科學規(guī)劃、尊重人才、開拓創(chuàng)新密不可分。淠史杭工程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特點,以實事求是、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在廣泛征求水利專家和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充分利用六安地區(qū)的一切水資源,實行蓄水、引水、提水并舉,水渠、水庫、水塘、提水站聯(lián)合運用以及大、中、小型工程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tǒng)。淠史杭工程開工以后,其主要渠道的建設,都要嚴格按照總體規(guī)劃進行實地勘察,實行工程指揮人員、技術人員和人民群眾意見建議“三結合”。工程施工廣泛開展技術革新運動,革新工具、創(chuàng)新方法、優(yōu)化流程,不斷破解施工難題。通過渡槽將長江流域的水源源不斷地輸入杭淠干渠,實現(xiàn)皖西地區(qū)的“南水北調(diào)”;采用3排鋼筋混凝土管道,將干渠的水引至航道下面穿過,使縱橫兩條河道各行各道、互不干擾;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了專攻切嶺工程的“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工程建設者們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難題、攻克了一個個難關,保證了淠史杭工程的順利建成。
淠史杭工程不僅造就了一項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的淠史杭精神。淠史杭工程修建的每一寸渠道、每一個涵洞、每一座渡槽,都不斷激勵著我們永葆艱苦奮斗本色,自信自立、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