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學
清朝統(tǒng)治者還未入關時,極其重視騎射,對于騎射的根本——馬匹更是挑選嚴格。然而,良馬大多是烈馬。所以,對于難以馴服的烈馬,他們尤為偏愛,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亦是如此,其胯下的良馬大都是自己馴服的烈馬。
入關后,清朝皇帝依然視騎射尚武為根本,甚至在紫禁城中立起了“下馬即亡碑”,時刻向后代傳遞“如果喪失了馬上的技藝,就離滅亡不遠”的理念,其言不可謂不重。效果也不錯,清初的皇帝們基本都可稱為“武林高手”。但是,這樣的傳承卻沒有持久,最初顯露頹勢的地方,就是皇帝的馬。
與在關外時馴服烈馬為良騎不同,為皇帝選馬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平穩(wěn)。為鍛煉馬的平穩(wěn)性,需要它們去跑圈棚。圈棚是一個只比馬耳高出三指的木棚子,棚里的寬度只能奔跑一匹備選御馬。各個圈棚首尾銜接,然后將全部備選御馬關在圈棚里,上百名馴馬師站在圈棚外面,鞭打備選御馬。如果備選御馬在圈棚中尥蹶子,棚頂?shù)臋M木必然會磕傷馬頭。備選御馬在這種圈棚中跑上半年后,都會跑得異常平穩(wěn)。
半年后,這些備選御馬會被牽出圈棚,馬鞍左右各搭上一只木桶,桶中裝滿清水,然后馴馬師趕著它們狂奔十里,到地方之后,分別稱量木桶中所剩清水的重量。剩水最多的馬匹,說明跑得最平穩(wěn),這匹馬就是皇帝的首騎御馬。如此訓練出的御馬,桀驁不馴的馬性全無,變成了四平八穩(wěn)的太平馬。
于是,曾經行動如電、令強敵膽寒的八旗鐵騎,隨著皇帝選馬標準的改變,慢慢磨去了一身的銳氣。最終,八旗子弟成為紈绔子弟的代名詞。可見,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如果開始一味求穩(wěn),不敢去啃硬骨頭、深水區(qū),就意味著已經喪失發(fā)展的動力了。
迪迦//摘自《天津政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