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冠辛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城鄉(xiāng)基層治理體系和鄉(xiāng)村治理協(xié)同推進機制,推進社會治理數字化。當前,數字化技術和應用正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和速度融入社會治理中,深刻改變著傳統(tǒng)社會治理方式,推進社會治理數字化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江蘇有9 個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城市,是國家率先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前沿陣地。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不僅是江蘇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關鍵舉措,也是保障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必要動作。需要從主體、體系、基層等方面,全面審視、系統(tǒng)理解社會治理數字化的深刻內涵與實踐指向,從而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要著力提高干部素質,把培養(yǎng)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為重要任務,用科學態(tài)度、先進理念、專業(yè)知識去建設和管理城市。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加速創(chuàng)新與應用,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相關工作的期望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需求質量呈現出“從低到高”的升級,需求領域呈現出“從窄到寬”的拓展,需求功能呈現出“從實到虛”的位移,群眾廣泛參與、全程監(jiān)督的社會治理新局面基本形成。
面對現實挑戰(zhàn),黨員干部作為黨和政府行使治理職能的具體承擔者,必須率先提升自身數字治理素養(yǎng)、形成數字治理思維,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有效應對社會治理中的結構短板。其中,尤其要強化數字意識、數字思維與數字本領。數字意識就是要提升對社會治理數字化發(fā)展趨勢的理解、判斷與認同,增加數字政府建設的內生動力,實現數字化改革從“晚改”到“早改”、從“少改”到“多改”、從“被動改”到“主動改”的行動意識轉型;數字思維就是要提升掌握數據、分析數據以及基于數據進行科學決策的思維,對當前社會治理中存在的數據壁壘、數據煙囪等突出問題,進行數據開放與共享探索;數字本領就是要通過生動實踐提升數字能力的實際應用水平,重點針對大數據發(fā)展、網絡輿論與意識形態(tài)、信息數據安全等應用場景,強化把握能力、引導能力與處置能力,最終形成綜合性的數字治理素養(yǎng)。
與此同時,針對提升黨員干部數字治理素養(yǎng),還要發(fā)揮考核“指揮棒”作用,著重破除干部隊伍中存在的思維慣性與社會治理方法上存在的路徑依賴,探索形成“考事”與“考人”相結合的考核路徑。創(chuàng)新實施“內外統(tǒng)籌”的考核方式,在部門權責體系內部以“考事”強化社會治理責任落實,在跨部門的系統(tǒng)協(xié)同環(huán)節(jié)則以“考人”強化社會治理主動擔當,探索實現“績由事考、人以績論”的良性循環(huán),為提升黨員干部數字治理素養(yǎng)提供激勵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fā)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jiān)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xié)同治理轉變。在社會治理實踐中,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了海量數據,對這些社會治理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解讀,能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真實需要。這不僅能提升社會治理的精準度與科學性,實現社情民意電子化、辦公辦事掌上化,還能有效增進社會共識、實現社會團結。而在這個過程中,推動社會治理相關數據跨部門與跨地域的統(tǒng)籌整合,形成科學有序、協(xié)同有效的大數據體系至關重要。
社會治理數字化要以數據統(tǒng)籌協(xié)同為重點,進行能力提升與體系優(yōu)化,在時間維度層面覆蓋突發(fā)性與日常性的治理場景,在空間維度打通城市與鄉(xiāng)村的治理需求,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數智化”水平。尤其要注重電子政務、大數據融合、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工作創(chuàng)新,在市域乃至省域范圍內對數據信息進行有效打通,強化資源整合,推動基層政府與垂直部門的數據共享融合與使用接口開發(fā)。同時配套建立數據監(jiān)測、分析、預警、管理、決策等一整套治理優(yōu)化機制,扎實推進社會治理數據資源體系和數據大腦建設,打造互聯、開放的智慧中樞,完善治理信息模型平臺和運行管理服務平臺。與此同時,還要同步推進法治保障,注重對數字治理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風險與機遇的有效甄別與對應處置,以地方立法、民意征詢等多種方式實現科技應用與法治建設的齊頭并進,實現數字治理向“善”發(fā)展。
社會治理數字化還要以數據為治理出發(fā)點,并最終形成有效閉環(huán)。重點圍繞市民訴求和民生問題,通過基于治理實際場景的服務整合來推動集成治理,深化推廣“屬地吹哨、部門報到”等治理聯動機制,打破部門與部門、屬地與屬地以及部門與屬地之間存在的職能壁壘,解決管理碎片化、條塊分割化、基層地盤化等問題。切實明確政府的職責邊界與協(xié)同流程,有效暢通黨委政府與社會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反饋渠道,提升政府傾聽民聲、感知民情、回應民意的能力,最終實現“有效治理”與“有序治理”的互通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這切中了目前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痛點,即對群眾需求和社會發(fā)展態(tài)勢的感知能力在及時性與準確性方面存在不足,對突發(fā)情況進行快速處置與風險預測預警預防的能力也存在缺陷。這些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恰恰是信息技術與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的融合水平較低,造成上下聯動的渠道未能有效暢通,無法充分支撐社會治理體系的關口前移。
面對這種情況,應著重以基層為應用場景,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工作的有效嵌入與深度扎根,探索形成高效有序的前瞻治理新路徑。這就要求社會治理數字化要向基層社區(qū)下沉,破除數字政府的“懸浮化”困境,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預判性與科學性,持續(xù)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真正做到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諧穩(wěn)定創(chuàng)建在基層。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著力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充分賦予人民群眾治理議程設置權。以數字政務建設、綜合行政執(zhí)法改革等相關工作探索為基礎,充分發(fā)揮12345 民生政務服務熱線等民意溝通渠道的信息中軸作用,推動社會治理數字化從“接訴即辦”走向“未訴先辦”乃至“前瞻預判”,依靠大數據收集與研判,從群眾的“個性問題”中提煉“共性需求”,為精準治理提供扎實的民意支撐,解決社會治理中“看得見”與“管得了”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要著重以大基層、強聯動、重應用為核心,不斷推進數字治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深度嵌入,充分發(fā)揮基層社區(qū)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作用。有效延伸基層數字治理應用鏈條,實現對“街道—社區(qū)—網格—小區(qū)—樓棟—單元”等基層治理單元的全覆蓋,鼓勵基層治理各主體依據自身實際需求開發(fā)數字治理應用,提升數字治理的可及性與可用性,有效深化基層社區(qū)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打通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