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鹿
這幅畫讓我想起一句俗話:“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長大以后,我們應(yīng)該把父母當孩子。”
父親節(jié)將至,想來盤點下油畫中的父親。
一般人形容母愛,通常會選用溫柔、細膩、慈祥這些詞,而父愛,更多的是剛強、博大和敬畏。
提及父親形象,首先躍入腦海的是當代畫家羅中立的一幅布面油畫《父親》。
這是幅鄉(xiāng)土寫實主義作品。畫面上的農(nóng)民父親,憨厚純樸,皮膚黝黑,也許剛剛在土地上忙完農(nóng)活,干瘦粗糙的雙手,捧著一碗茶水。
讓人不忍直視的是他臉上的皺紋,溝溝坎坎,深如車轍,寫滿滄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一幅《父親》,濃縮了中國底層農(nóng)民形象,讓人震撼之余,感受到操持一家的艱辛和不易。
比及母親的絮叨和愛哭,父親更像一座山,他們往往把厚重的情感藏于內(nèi)心深處,隱忍克制,寡言少語。說得少,做得多,深沉的父愛需要孩子用心才能體會。
1890年,是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這年,他臨摹了米勒的同名作品《人生第一步》。
與米勒原作不同的是,梵高的臨摹畫中色彩鮮明,大面積采用了自然綠色、黃色和藍色,蓬勃的生命力噴薄而出。
夏日菜園,繁花盛開,蔬苗萋萋,一位農(nóng)婦帶著小女兒站在柵欄前,迎接勞作歸來的父親。父親見到女兒,趕忙蹲下身子,朝她熱烈地伸出雙臂,鼓勵女兒一步一步向他走來。這個場景我們多么熟悉。孩子蹣跚學步時,身邊的父親也有過類似之舉。人生第一步,當然毫不猶豫地邁向父親。父親有力的臂膀,就是我們堅實和安全的避風港。
后印象派大師塞尚曾為父親畫過多幅油畫。塞尚一向推崇在作品中表現(xiàn)真實,所以他的作品源泉通常來自于自然和人。
塞尚畫過《父親肖像》,還有《讀報的父親》,畫面中父親正面朝向觀眾,面容安詳。還有一幅畫的是《側(cè)面讀報的畫家的父親》。事實上,一開始,塞尚父親并不支持塞尚學畫,然而塞尚還是很感念父親,他說:“我很幸運,有一位富有的父親。繪畫不能帶給我收入,我還一直在堅持著,就是因為有他的經(jīng)濟支援?!睘樽优畠A囊相助,不計回報,這就是最本能最原始的父愛。
巴洛克畫派早期代表人物魯本斯畫過一幅《西蒙與佩羅》。畫面中一位紅衣少婦名叫佩羅,一位衣衫不整的老者名叫西蒙,佩羅是西蒙的親生女兒。這幅畫描繪了“反哺父親”之美,讓人感動淚流。西蒙是被判了禁食刑的死囚。剛生完孩子的女兒佩羅時常來監(jiān)獄探望父親,見父親形容枯槁,面黃肌瘦,于是顧不得羞澀,解開衣裳,讓父親吮吸自己的奶水,濃濃父女之情溢出畫面。
這幅畫讓我想起一句俗話:“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長大以后,我們應(yīng)該把父母當孩子?!贝松覀冎挥幸粚ρ夑P(guān)系的父親和母親,茫茫人海之中,我們只與他們兩個有了至親緣分,所以,能不互相珍惜,彼此熱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