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告訴我們,今天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我自告奮勇地說要全程參與。于是我和爸爸一起先去超市買需要的食材,買回家后,媽媽往肉餡里倒入各種調料和蔥姜水,她靈動的手指一會兒就拌好了肉餡。這時我也準備就緒,開始學習包餃子,媽媽邊說邊示范,首先要把餃子皮平鋪在手掌上,用手指蘸少許的蔥姜水涂在餃子皮的邊緣,然后把肉餡放在餃子皮的正中間,最后把餃子皮對折,捏在一起,這樣一個完整的餃子就制作成功了。
我迫不及待地開始動手包餃子,心想:這么簡單,我一定沒問題。于是我便拿起一張餃子皮放在手心里,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正中間放上一大勺肉餡,就“自以為是”地包起來,包好一看,呀!這哪是餃子啊,簡直就是一個“大肚子將軍”,有的地方還在往外露餡。我想著第一個既然包多了餡,那第二個就少放點,結果包出來扁扁的像個瘦猴子。我包的餃子個個東倒西歪,不是裂開了肚子,就是擰成麻花,而媽媽包的餃子卻像精神十足的士兵們整整齊齊站著。
意識到自己沒認真領會媽媽的“示范課”,我央求媽媽再講一遍,這次認認真真把媽媽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終于,在媽媽的耐心指導和我的不懈努力下,我包出的餃子,個個“支棱”,形狀規(guī)則,放在盤子里像一枚枚彎彎的月亮,它們好像都在對著我微笑。那天晚上的餃子格外美味。
中考結束,我扛起房角的鐵鍬,向田野里走去……
作為生于這片黃土地的孩子,自出生起我便與田野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在生活的春夏秋冬中,麥子和玉米便是我們家庭的主基調。春種麥,夏種玉米,脫離多年的學校生活再一次進入田野,我心中十分忐忑。
農(nóng)活粗累,但當拿起鐵鍬走在田間地頭,面對浩瀚廣闊的藍天和望不到邊的黃土,卻又有別樣滋味。播種前需整地,即將土壤中的大塊結實的土塊打碎,給予土地“呼吸”的空間,然后再用鐵鍬挖土,不可太淺,亦不能太深,以3~5厘米為佳,將紅色的種子擲入其間即可。即使今天播種機已普及,但受制于土質的緣故,仍有許多地方需要依靠人力播種,我家便是這樣。為提高效率,母親從鄰村借來耬車,我在前面拉,母親在后面投種,這便是我們從清晨忙到傍晚的唯一工作。使用耬車也是一門技術活,在前面拉的人不可僅用蠻力,后方投種的人也要看好它的方向。起初,我并不適應,身上時常粘滿褐色的泥土,肩膀也被麻繩拉得破皮。
晚上躺在床上,我想起祖輩。在僅用人力的時代,他們的悲歡常受制于田地。豐收二字聽來輕巧喜悅,背后卻是沉甸甸的付出。
這學期,我們專業(yè)開設了測量學這門課,課程安排了一個戶外實習的活動。實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校進行平面測繪。第一步搬運儀器就是個大工程,水平測距儀的搬運光靠一個人是很吃力的,更何況還有其他設施需要搬運。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把儀器都搬到測繪點時,發(fā)現(xiàn)那是一片沒有被樹蔭庇佑的空地,夏日驕陽炙烤著我們,每走一步腿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終于架好了儀器,準備測繪。剛剛還晴空萬里的天,轉眼就烏云密布,下起了綿綿細雨,大家的心情也好似這天氣一樣陰郁。雖然沒有人抱怨,但我們早就分不清濕透的衣服上是雨水還是汗水了。我們互相幫忙打傘,最開始畫的草圖也無一幸免,全部泡了湯。為了繼續(xù)測繪,我把草圖放在衣服里,盡管我的外套早已被雨水澆透。在這多變的天氣中,我們結束了一天的作業(yè),等待我們的,卻是后視點未校準的低級錯誤。這意味著我們的大部分測繪點都發(fā)生了偏移,需要重新測繪。
第二天我們重新開始做,過程依舊艱難,但我們堅持到了最后,得到了想要的數(shù)據(jù)。收獲勞動果實的那一刻,注定是甘甜的。這次勞動,讓我對戶外勞動者充滿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