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勝
竹雕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我國有記載的竹雕藝術已有五六百年歷史,但清嘉慶以后,竹雕行業(yè)逐漸沒落,最能體現(xiàn)竹雕功力和技藝的深浮雕更是無人能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洪建華攻克了深浮雕難關,將竹雕藝術創(chuàng)作推向又一個高潮,多年來獲獎無數(shù)。他的愛人張紅云,同樣作為竹雕藝術的傳承人,與他相濡以沫,共同致力于“使徽州竹雕綻放光彩”。
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巖寺鎮(zhèn)東部的洪坑是一個徽文化底蘊濃厚的古村落,村中有4座古祠堂、4座古牌坊和1座狀元廳,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更是鱗次櫛比。洪建華生于斯,長于斯,牌坊上精美的石雕、祠堂里精巧的木雕以及民居里的各式雕刻,讓他漸漸迷上了雕刻。
初中畢業(yè)后,洪建華經常照著村中的牌坊刻獅子、雕繡球。下田干活時,他也找些怪異的木樁竹腦雕走獸、刻飛禽,甚至專門跑到潛口民宅、棠樾牌坊、屯溪老街,用眼看,用腦子想,用心感悟徽派雕刻的神韻。一次,他在屯溪老街的一家書店買下了改變他命運的“寶書”——文物鑒賞大家王世襄的著作《竹刻》。通過學習,他開拓了眼界,提高了技藝。從此,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洪建華下定決心讓徽州竹雕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因為竹雕,洪建華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遇到了一生摯愛——張紅云。20世紀90年代初,洪建華在一家木雕家具廠打工,在那里,他認識了同樣做竹雕的張紅云。就在兩人因為雕刻而結緣的時候,家具廠因為經營不善倒閉了。當時,洪建華對竹雕的市場前景有些失望,是張紅云的支持讓他重拾信心。他們租了一個工作室,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旅。
提起創(chuàng)業(yè)初期,洪建華夫婦至今記憶猶新:他們租的房子共十幾平方米,只有一間臥室和一個廚房,工作室就設在臥室里面。夏季炎熱,他們就直接在地上睡覺;下雨時,整個屋子都漏雨。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不斷練習,提高技藝,起初只是臨摹古人的作品,后來漸漸嘗試在傳統(tǒng)技法上創(chuàng)新。洪建華說,自己的靈感來源于小時候生活的環(huán)境。雕刻時間久了,自己和竹子像是可以對話了:“你在雕刻的時候,必須去和竹子對話,必須融入自己的構思。在刻畫每一個人物的表情時,要學著去琢磨,比如古人怎么下棋啊,寫字怎么寫啊,先去臨摹,再去刻它,感覺自己是在畫中游。在雕人物時,仿佛我就是他,他就是我?!?/p>
功夫不負有心人,洪建華的創(chuàng)作終于得到了認可,他的第一件作品——《八仙過海》筆筒賣了300元。這極大地鼓舞了他。從此,他拋開旁人的質疑,全身心投入竹雕創(chuàng)作中。此后,他的精品力作如《竹林七賢》《商旅圖》《西廂記》《圣人泛舟》《游春圖》《農家樂》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并收獲了廣泛的贊譽。
經過20多年的苦心研習和潛心創(chuàng)作,洪建華登上了竹雕藝術的高峰,先后被評為“收藏家最喜爰的竹雕工藝大師”“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很多雕刻作品被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和收藏家收藏。
洪建華的妻子張紅云也是一名竹雕大師。除了與丈夫合作完成鴻篇巨制外,張紅云自己也在徽州竹雕原有的浮雕、圓雕和淺刻基礎上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了鏤空雕、透光浮雕、多層次鏤空雕等雕刻技法。其作品具有淡淡的書卷氣息和女性特有的溫婉細膩,藝術內容之豐富、文化內涵之深厚、造型語言之純熟、雕刻工藝之精湛,讓人嘆為觀止。
2006年6月,張紅云創(chuàng)作的竹刻筆筒《訪友》獲2006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2009年9月,作品《和諧》被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收藏;2015年,竹刻香筒《蘭亭雅集》獲得國家四部委聯(lián)合舉辦的深圳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chuàng)意獎”金獎;2017年,作品《梅花》榮獲“九華杯”國際禪藝設計大賽“專業(yè)組”金獎。2018年,她與洪建華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黃楊木筆筒《尋秋圖》獲2018“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張紅云先后被評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傳承人”。
洪建華同樣載譽頗豐:竹刻作品《踏歌圖》在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金獎;竹刻四條屏《徽商行》在“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精品大展”中榮獲金獎;竹刻作品《十八羅漢》獲第十一屆民間文藝“山花獎”;竹刻作品《竹溪堂》被評為“國外使節(jié)最喜愛的中國優(yōu)秀民間文化品牌”;2018年,竹刻作品《圣人泛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20年,竹刻作品《皖南村居圖》被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
2008年,洪建華籌資700多萬元在徽州區(qū)的文峰塔下建起了竹溪堂洪建華竹木雕刻精品藝術館,這是安徽省首家民間竹木雕刻藝術館,里面珍藏著洪建華夫婦20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竹雕精品約12000件。開館以來,吸引了許多雕刻專家和收藏愛好者前來參觀和學習。
為了讓更多的人直觀地了解徽州雕刻,也為了古老的徽雕技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從而得到更廣泛的傳播,2012年,洪建華夫婦又投資6000萬元興建了徽派雕刻博物館。博物館通過開展徽州雕刻展覽和培訓,向國內外游客展示徽州文化的獨特魅力。慕名前來學習竹刻的人越來越多,洪建華夫婦的竹雕隊伍不斷壯大,如今已有60多人專門從事竹雕工作,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8人。讓他們欣慰的是,在各類大賽中,徒弟們的作品屢屢獲獎。
洪建華說,這一切都緣于一件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的作品。
對洪建華來說,2006年9月29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北京百工坊,故宮博物院為時年35歲的洪建華頒發(fā)了收藏證書。他的竹刻筆筒《竹林七賢》,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據(jù)了解,該筆筒高16.5厘米,直徑14.5厘米,雕刻手法為深浮雕,有4到5層刻工,最深處離竹簧只有3毫米,整個畫面布局巧妙,疏密相間、虛實相生。這也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第一件現(xiàn)代竹刻藝術品。隨后,他的竹刻筆筒《農家樂》《松鶴延年》先后被中國農業(yè)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兒時的志趣、堅定的信念加上夫妻倆多年的創(chuàng)業(yè)和堅守,終使昔日的山村苦少年成為徽文化的守護者。他們投資興建的徽派雕刻博物館陸續(xù)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項目保護單位”榮譽稱號。洪建華說,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90多歲高齡的王世襄老先生得知他的《竹刻》一書改變了一個徽州年輕人的命運時,破例接見了洪建華,并囑咐他“藝無止境”。洪建華深為感動,并牢記先生的教誨,努力做一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在成就面前,洪建華夫婦永不止步,他們都是喜歡挑戰(zhàn)自我的人。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有一件名貴器物蟈蟈罐,其弧形蓋子上的玳瑁雕花配飾損壞嚴重,如何將這平面2厘米的玳瑁造型彎曲下來處理成直徑4厘米、高2厘米的弧形,洪建華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到處查資料,咨詢專家,反復研究,用了許多材料,經歷多次失敗后,終于成功地將這件器物修復,進而復活了一門特殊的雕刻技藝。黃山風景區(qū)張寧海烈士搜救18名迷途大學生的感人事跡,激發(fā)了洪建華夫婦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他們有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利用不同雕刻材質的自然形態(tài),挑戰(zhàn)高浮雕鑲嵌技藝,以此表現(xiàn)大美黃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體現(xiàn)黃山人的美德和精神。他們將這件作品命名為《大美黃山》。該作品采用黃山毛竹、小葉紫檀、金絲楠木、白牛骨等多種材質,運用多種雕刻手法,鑲嵌拼接,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高超的雕刻技藝。洪建華夫婦親自主刀,與3個得力助手花了4個多月的時間才雕刻完成。用特殊的雕刻語言來記載并追憶讓人懷念的事件和典故,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挑戰(zhàn)。
作為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派竹雕傳承人,洪建華非常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他說:“手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在于傳承人,而現(xiàn)在最大的困難在于傳承人的青黃不接。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面臨兩個挑戰(zhàn),一是技藝和現(xiàn)實脫節(jié),市場需求量降低;二是手工技藝面臨現(xiàn)代化科技包括機械化的沖擊?!焙榻ㄈA夫婦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生產性保護比較可行,具體措施是: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規(guī)律進行生產,一方面保持手工技藝的特點和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根據(jù)社會需求做適當?shù)膭?chuàng)新和發(fā)展。洪建華夫婦是這么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弘揚徽文化,展示徽雕技藝,洪建華不僅應央視《金土地》欄目組的邀請,登壇講授徽派竹雕的刀具制作、選材、處理、雕刻技法及竹雕收藏和保養(yǎng)等相關內容,還先后被黃山學院和上海同濟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走進校園,傳播技藝,并多次應邀參加文化部的公益性非遺展。
洪建華就這樣忙碌著,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成為非遺傳承人。在他成長的道路上,幾乎每一步都和竹子有關。他說,是一本書,讓自己愛上了竹雕,這是“書緣”;而竹雕,又讓自己遇到了美麗的妻子,這就是“竹緣”;婚后,夫妻倆一同為傳承和弘揚徽雕技藝堅守一片凈土,這叫“夫妻緣”。洪建華夫婦說,讓古老的徽雕技藝大放異彩,是他們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