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兵,廖駿,許海斌
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浙江 湖州 313000
室上性心動過速是臨床常見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作的心室率快速增加[1]。產生室上性心動過速時,心率可升高至每分鐘160 次以上,產生眩暈、心前區(qū)不適、呼吸困難、心悸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導致血液動力學改變、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休克、低血壓等,病情危急,需及時給予治療[2-3]。室上性心動過速屬中醫(yī)學心悸、怔忡等范疇。多由心經火熱、耗氣傷陰、擾心傷神所致,治療需清虛火、養(yǎng)心神[4]。八味安神湯清心降火、養(yǎng)陰生津、除煩安神。針刺內關、神門穴可補益心氣、安定心神。本研究觀察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符合《室上性心動過速基層診療指南(2019 年)》[5]中的診斷標準。臨床癥狀:心悸、胸悶、心絞痛、頭暈、煩躁不安、暈厥、黑矇。心電圖特點:心率每分鐘150~250 次,節(jié)律規(guī)則;部分患者可見逆行P′波,常位于T 波上升支、QRS 波末端或ST 段,P′波與QRS 波關系固定;QRS 波時限與形態(tài)均正常,但原有束支阻滯,或發(fā)生室內差異性傳導時,QRS 波形態(tài)異常;起始突然,PR 間期顯著延長,產生室上速。
1.2 辨證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陰虛火旺型心悸的辨證標準。癥見:少寐多夢,心悸不寧,心中煩熱,思慮勞心尤甚,耳鳴,口干,頭暈目眩,面頰烘熱;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弦數(shù)。
1.3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及辨證標準;年齡50~80 歲;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就診前未服用相關藥物;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臟腑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全身感染者;具有急性心肌梗死史;精神障礙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Ⅱ~Ⅲ度房室傳導阻滯、休克、竇性心動過緩者;依從性差者;對本次所用藥物過敏或暈針者;針刺治療禁忌者。
1.5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治療的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各41 例。治療組男18 例,女23 例;年齡51~79 歲,平均(63.62±2.18)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33±0.25)h;誘發(fā)因素:飲酒7 例,勞累15 例,情緒激動6 例,不明因素13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24 例;年齡52~78 歲,平均(63.89±2.37)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27±0.21)h;誘發(fā)因素:飲酒8 例,勞累16 例,情緒激動6 例,不明因素11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0688)。
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鹽酸普羅帕酮注射液(西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1208,規(guī)格5 mL∶17.5 mg)70 mg 加5%葡萄糖注射液20 mL稀釋。于10 min 內緩慢注射,10 min 內不轉復,再重復1 次,總劑量在210 mg 以內,心率過速停止后,改為口服鹽酸普羅帕酮片(哈爾濱泰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599,規(guī)格:0.1 g)維持治療,每天3 次,每次0.1 g。連續(xù)治療2 周。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八味安神湯處方:黃芪25 g,茯神、麥冬各15 g,夜交藤30 g,蓮子心、炙甘草、遠志各10 g,淡竹葉6 g。上藥由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藥制劑室煎制,每天1 劑,煎取150 mL,分早、中、晚飯后服藥。針刺:選穴內關、神門穴,給予穴位消毒,選擇一次性針灸針(0.35 mm×50 mm),內關穴直刺進針0.5~1 寸,捻轉提插,神門穴與皮膚呈30°角進針,方向為手掌刺向肘部,深度為0.3~0.5 寸,輕微捻轉,不提插,每5 min 行針1 次,均留針20 min,每天治療1 次,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2 周。
3.1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2 組1 次復律成功率及平均復律時間。②治療前后抽取2 組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免疫散射法檢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漿血栓素A2(TXA2)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上海美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2 組血清心肌肌鈣蛋白(cTnI)、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漿內皮素(ET)水平。采用全自動干式生化分析儀檢測2 組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③治療前后采用超聲心動圖儀監(jiān)測2 組T 波峰末間期(Tpe)、校正QT 離散度(QTcd)、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水平,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心率。④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根據(jù)2 組心悸不寧、思慮勞心、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目眩、耳鳴、口干、面頰烘熱癥狀的嚴重程度,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 分,總分24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⑤臨床療效。治療2 周后評價。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擬定。治愈:患者癥狀及心律失常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好轉:癥狀、心率改善,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心律失常無變化??傆行?(治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4.2 2 組一次復律成功率及平均復律時間比較見表1。治療后,治療組一次復律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平均復律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表1 2 組一次復律成功率及平均復律時間比較
4.3 2 組治療前后Tpe、QTcd、LVEF、心率水平比較見表2。治療前,2 組Tpe、QTcd、LVEF、心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Tpe、QTcd、心率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2 組LVEF 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Tpe、QTcd、LVEF、心率水平比較(±s)
表2 2 組治療前后Tpe、QTcd、LVEF、心率水平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4.4 2 組治療前后vWF、NO、ET 水平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vWF、NO、E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vWF、ET 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2 組NO 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vWF、NO、ET 水平比較(±s)
表3 2 組治療前后vWF、NO、ET 水平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4.5 2 組治療前后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比較(±s)
表4 2 組治療前后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4.6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5。治療前,2 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5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4.7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6。治療組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80.49%(P<0.05)。
表6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室上性心動過速是心內科常見疾病,起源于房室交界區(qū)或心房的心動過速,心率每分可達160~220 次,長時間心動過速可導致循環(huán)障礙、心力衰竭、猝死等。室上性心動過速與過度吸煙、飲酒、飲茶、勞累、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7]。
室上性心動過速歸屬于中醫(yī)學怔忡、心悸等范疇。多由先天稟賦不足,營衛(wèi)不固,加上思慮過度,致使肝火上擾,心經火熱,耗氣傷陰,擾亂心神發(fā)病?;馃醿仁ⅲ勺苽蛞?,進而化痰,痹阻心脈,加重病情,臨床表現(xiàn)為氣短乏力、胸悶胸痛、頭暈目眩、汗出煩躁等,需及時給予治療[4]。本研究八味安神湯中茯神養(yǎng)心安神、補虛治勞,常用于心悸怔忡,遠志安神益智、開竅,共為君藥;蓮子心清心降火、養(yǎng)心安神,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通絡,共為臣藥;黃芪益衛(wèi)固表、補氣養(yǎng)肝,常用于氣短心悸、虛脫,麥冬養(yǎng)陰生津、清心除煩,淡竹葉清熱瀉火、除煩,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復脈、鎮(zhèn)痛、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達清心降火、養(yǎng)陰生津、除煩安神之功。夜交藤中醌類和黃酮類等有效成分具有鎮(zhèn)靜安神等藥理作用[8];黃芪中黃芪苷可調節(jié)蛋白激酶通路,保護心肌細胞;黃芪甲苷可穩(wěn)定線粒體膜電位,降低心肌細胞內鈣超載量,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產生NO,提升血管內皮功能[9]。
針刺是中醫(yī)特色療法。本次所選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屬手厥陰心包經,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常用于心悸、胸悶。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可調節(jié)自律神經、補益心氣、安定心神。內關穴區(qū)肌肉支配神經節(jié)段和心臟支配神經節(jié)段存在交匯和重疊,二者神經纖維有部分源自同一神經元,均存在聯(lián)系密切的短反射及長反射,故而針刺內關穴,可物理刺激調節(jié)自主神經系統(tǒng),抑制心臟病理性傳入沖動,改善患者心臟功能[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一次復律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平均復律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可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狀態(tài),加速復律??赡芘c針刺對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的自主神經調節(jié)作用,抑制心臟病理性傳入沖動有關。
LVEF 是心功能指標,Ape、QTcd、心率與心肌復極時間的離散度相關,是心肌穩(wěn)定性指標,可評估患者心室復極障礙程度[12]。治療后治療組Ape、QTcd、心率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 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可促進心肌復極。vWF、ET、NO 均是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其中vWF 可促進聚集和黏附血小板,反映血管內皮受損情況,血管內皮細胞正??煞置贜O,調節(jié)血管功能[12];ET 水平與血管內皮損傷呈正相關[13]。治療后治療組vWF、ET 水平低于對照組,NO 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可能與黃芪甲苷可穩(wěn)定線粒體膜電位,降低心肌細胞內鈣超載量,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產生NO,提升血管內皮功能有關。cTnI、CK-MB、NT-proBNP 均為心功能指標,在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中呈高表達趨勢[14-15]。TXA2 是缺血敏感參數(shù),在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中呈升高狀態(tài)[16]。治療后治療組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低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可降低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緩解臨床癥狀,提升臨床療效。可能與黃芪中黃芪苷可調節(jié)蛋白激酶通路,保護心肌細胞有關。
綜上所述,八味安神湯聯(lián)合針刺內關、神門穴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可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狀態(tài),加速復律,促進心肌復極,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降低cTnI、CK-MB、NT-proBNP、TXA2 水平,緩解臨床癥狀,提升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