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華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1],是指一類非膽囊結石且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病變總稱。PLG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兩大類。非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病以及不活動的膽泥等;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脂肪瘤、膽囊癌等。由于膽囊癌通常與一些良性病變并存,且不易鑒別,很多病人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預后較差。超聲檢查是膽囊疾病首選的影像學方法[1,2],盡管常規(guī)超聲能夠正確診斷大多數(shù)膽囊疾病,但是由于常規(guī)超聲對病灶微小血管不易顯示,因此利用單純常規(guī)超聲在診斷息肉樣病變的良惡性鑒別的準確性較低,檢出早期膽囊癌概率為23%[3]。超聲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超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超聲識別膽囊息肉樣病變良惡性鑒別的精準度,能實時顯示病灶內部血管形態(tài)和增強方式,實現(xiàn)對病灶微血管的實時灌注成像,對識別膽囊良惡性病變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因此,超聲對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良惡性鑒別具有重要的作用[4]。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就診的158例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患者。納入標準:①常規(guī)超聲檢查提示為膽囊息肉樣病變;②術前均行超聲造影檢查;③術后均取得病理結果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④年齡>18周歲。其中男81例,32~83歲,中位年齡56歲,女77例,25~76歲,中位年齡53歲。
本研究使用荷蘭Philips公司的Afflnltl50和中國Mindray公司的Resona 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選用凸陣探頭,頻率3~5MHz。應用聲學定量TIC分析軟件。CEUS時彩超儀器的參數(shù)為: MI 0.08;每秒10~13幀;動態(tài)范圍65dB;信號持續(xù)性開啟;回聲信號增益低于噪聲可見度;功率調制脈沖反轉技術。
檢查前準備:患者空腹(禁食8~12h)。檢查體位:仰臥位及左側臥位。要求患者屏住呼吸或淺呼吸,使用腹部探頭,在膽囊區(qū)行多切面掃查,以獲得良好和穩(wěn)定的成像平面。常規(guī)觀察膽囊的大小、形態(tài)、膽囊壁、管腔及病變的大小、形態(tài)以及二維和彩色多普勒影像學特征,并記錄在案,如果發(fā)現(xiàn)息肉,則應選擇較大者進行檢查。
行CEUS檢查,采用實時雙幅模式以便對照分析,其中一側為灰階圖像,另一側為造影圖像;為避免感興趣區(qū)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偏移,囑患者屏住呼吸,選擇能同時顯示膽囊壁、膽囊病灶及部分正常肝組織的切面。由于息肉樣病變均較小,為了細致觀察病變的形態(tài)、內部回聲以及基底部情況,應采用局部放大功能。當病灶顯示最佳時,啟動計時器的同時經肘靜脈團注2.4mL穩(wěn)定的六氟化硫填充微泡混懸液(SonoVuer,Bracco),然后用10mL 0.9%生理鹽水沖洗,連續(xù)實時觀察病灶的造影增強過程3~5 min,儲存圖像并記錄,再由兩名有經驗的高年資超聲醫(yī)師分析判讀造影結果。
本研究共158例病例,病理結果回報良性息肉樣病變共141例,其中包括膽固醇息肉(n=89)、炎性息肉(n=40)、腺瘤(n=9)、腺肌病(n=3),惡性息肉樣病變共17例,其中包括腺癌(n=10)、乳頭狀腫瘤(n=5)和腺鱗癌(n=2)。良、惡性息肉樣病變的性別無明顯差異性(P>0.05),惡性息肉樣病變較良性息肉樣病變的平均年齡,有差異性顯著(P<0.05),見表1。
表1 良、惡性息肉樣病變的一般資料比較
單純常規(guī)超聲檢查良性息肉樣病變125例(其中5例病理回報惡性息肉樣病變),惡性息肉樣病變33例(其中21例病理回報良性息肉樣病變);單純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超聲造影檢查良性息肉樣病變133例(其中1例病理回報惡性息肉樣病變),惡性息肉樣病變25例(其中9例病理回報良性息肉樣病變)。其中單純常規(guī)超聲檢查以及單純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超聲造影檢查診斷良、惡性息肉樣病變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常規(guī)超聲與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超聲造影診斷結果差異性比較[n(%)]
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超聲造影診斷組的敏感度及特異度(敏感度94.12%,特異度93.92%)均高于常規(guī)超聲組(敏感度70.59%,特異度85.11%),見表3,圖1、圖2,且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
圖1 常規(guī)超聲ROC曲線
圖2 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CEUS ROC曲線
表3 常規(guī)超聲與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CEUS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的比較
膽囊癌是膽道占位性病變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jù)尸檢研究顯示,膽囊癌占全球膽道癌80%~95%[5],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排名居第6位。然而全球膽囊癌發(fā)病率呈較大的差異性,尤其是在某些地區(qū)和種族達到流行水平。這些風險因素在地理上和種族之間各不相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膽囊癌病程需要5~15年[6],從發(fā)生一步步進展到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然后是浸潤性癌。進展通常迅速而無臨床癥狀,預后很差。息肉樣病變預測惡性腫瘤的特征:①直徑>1.0cm的息肉,②孤立或無梗腫塊,③伴發(fā)膽結石,④患者年齡超過50歲,⑤息肉生長迅速,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然而膽囊息肉一般不易察覺,因為不會引起任何癥狀,在右上腹部疼痛或其他目的的經腹超聲檢查中偶然發(fā)現(xiàn)。因此,早診早治,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Wennmacker SZ和Liu XS等人研究表明[7-9],大約60%的GB良性病變>10mm,并導致了不必要的膽囊切除術,一些<10mm的惡性病變增加了超聲準確診斷的難度。 Zhang HP等人研究表明[10],正如我們所知,造影劑的使用可以顯示病變的供血血管和血流灌注,克服了常規(guī)超聲技術無法顯示微小血管和低速血流的弊端,可以顯示供血血管和血流灌注病變的情況,從而達到提高診斷準確性的目的。CEUS圖像較常規(guī)超聲更能顯示腫瘤浸潤的范圍和深度[11]。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CEUS檢測膽囊惡性腫瘤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4.12%和93.92%,高于常規(guī)US(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0.59%和5.11%)。這些資料表明,超聲造影是鑒別膽囊癌良惡性病變的一種很有前途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膽囊癌切除。
CEUS 對于良性息肉樣病變鑒別有一定診斷價值,CEUS可有效減低常規(guī)超聲診斷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良惡性誤診率[12],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術,減輕患者痛苦,以相對無創(chuàng)的方式為精準治療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超聲檢查以其用時短、無輻射、方便快捷等優(yōu)點得到臨床檢查的普遍認可[13],CEUS具有微循環(huán)成像和最佳對比度分辨率的能力,可實現(xiàn)高質量的實時勾畫,可重復性強,不僅可提高診斷信心,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在CT或MR造影劑禁忌或不需要的情況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