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何許人也?一言以蔽之,褒姒就是所謂“紅顏禍水”的代表人物。中國有“四大妖姬”的說法,包括夏朝的喜(害得夏桀亡了國)、商朝的妲己(害得商紂王亡了國)、西周的褒姒(害得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周王室被迫東遷)和春秋時期的驪姬(害得晉獻公父子相殘,讓晉國栽了一個大跟頭)。總而言之,這四個人都花容月貌,但也都傾覆邦家。其他三位留下來的故事較少,但褒姒不然。因為提到褒姒,幾乎所有人都能說出一個典故——“烽火戲諸侯”。
唐朝詩人胡曾有首著名的詠史詩《褒城》:“恃寵嬌多得自由,驪山舉火戲諸侯。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意為褒姒恃寵而驕,得到了很多自由。她讓人在驪山點起烽火,戲弄勤王的各路諸侯。周幽王只知道她笑一下就傾國傾城,可他沒想到,就在他們胡鬧的時候,胡人兵馬卷起的煙塵已經(jīng)沖進了周天子的亭臺閣樓。
胡曾是晚唐著名的詠史詩人。很明顯,在他看來,周王朝敗亡的根源,就在于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既然如此,問題也就來了。
首先,褒姒為什么不肯笑?難道就因為她性格高冷,一心要當冰美人嗎?實則不然。褒姒不肯笑的真正原因在于她是個“戰(zhàn)利品”,是她的母國褒國為了求和而獻給周幽王的禮物。
褒國是大禹后代建立的國家,歷史非常悠久。周武王伐紂時,褒國站在了周朝這邊,跟周王朝的關(guān)系一直很好。但是,到了周幽王時代就不一樣了。周幽王窮兵黷武,打起仗來六親不認。幽王三年,他出兵討伐褒國。褒國打不過,就只能把褒姒送給周幽王,以美女換和平。周幽王接到這么一份厚禮,果然就退了兵。
作為獻給敵國的“厚禮”,有血有肉的褒姒能痛快嗎?周幽王得到了她這個人,卻無法得到她的心,整天看著她那張艷若桃李而又冷若冰霜的臉,周幽王真是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但不得不說人有時很奇怪,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周幽王受了褒姒的冷落,不僅不怪她,反倒覺得她獨具魅力,天天想著怎么逗她笑。逗笑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就是烽火戲諸侯。
那么第二個問題是,烽火戲諸侯是真的嗎?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當年,周王朝分封了許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的國君都有義務(wù)保衛(wèi)周王朝,為周王朝出兵打仗。周王朝設(shè)立了好多烽火臺,遇到緊急情況,就點起烽火,諸侯看到烽火,就要出兵勤王。當時周王朝正受到犬戎的威脅,所以光是在驪山,就設(shè)立了好多烽火臺。這一天,周幽王把褒姒帶到了驪山的烽火臺上,點起烽火。諸侯一看見烽火狼煙,以為是犬戎進犯,都帶著兵急急忙忙趕來了。來到驪山一看,連敵人的影子都沒有,只有周幽王帶著褒姒在山上飲酒作樂??吹街T侯王們大惑不解的樣子,周幽王輕輕松松地說:“辛苦諸位了,沒什么敵人,只是王后沒看見過烽火,我想給她看看,你們回去吧?!敝T侯王們雖然氣得七竅生煙,但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回去了。
可能有人不明白,點烽火、戲諸侯有什么好笑的?誰會這樣哄女朋友呢?其實,這件事真正的意義既不在于烽火,也不在于諸侯,而在于周幽王的權(quán)力。周幽王是在向褒姒炫耀,這么多諸侯王,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多么厲害!褒姒果然嫣然一笑。這一笑,把周幽王的心都笑化了。于是他三番五次地點烽火,召諸侯。諸侯上過幾次當之后,都知道周幽王是在耍弄他們,干脆不來了。后來有一天,犬戎真的打過來了。周幽王慌忙點起烽火,卻再也無人響應(yīng)。結(jié)果,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褒姒也被犬戎俘虜,西周政權(quán)就此結(jié)束,這就是流傳了千年的“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是真的嗎?據(jù)后人考證,很可能不是。因為烽火臺這種裝置真正通行起來,已經(jīng)是在與匈奴殊死搏斗的秦漢時期,西周比秦漢早了好幾百年,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連綿不斷的烽火臺,怎么會用烽火戲諸侯呢?所以,比《史記》更早的《呂氏春秋》記載這件事時,用的道具就不是烽火,而是戰(zhàn)鼓。再說,就算是周幽王能夠發(fā)出什么信號把諸侯王召集過來,那些諸侯王距離西周都城鎬京有的近,有的遠,絕不可能同時到達,根本不會出現(xiàn)大家一起聚在驪山腳下的場面,怎么可能因此博得褒姒一笑?換言之,按照當時的客觀條件,烽火戲諸侯斷無實現(xiàn)之理。
最后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既然沒有烽火戲諸侯,西周為什么會滅亡呢?這件事還真的跟褒姒有關(guān)系。褒姒并不是周幽王的第一個王后。在褒姒之前,周幽王已經(jīng)立了一位申后,也就是來自申國的王后。申后有一子名叫宜臼。本來,周幽王已經(jīng)立了宜臼當太子,可是,自從褒姒來了以后,申后就失寵了。緊接著,褒姒誕下一子,情勢更是大變,周幽王廢了申后和太子,改立褒姒當王后,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這一步是轉(zhuǎn)折點,也是西周王朝覆滅的關(guān)鍵原因。因為上古時期都是政治聯(lián)姻,申后可不是一個孤零零的弱女子,她背后還站著一個強大的申國。申國為周王朝屏蔽北方的犬戎,地理位置重要,軍事力量也特別強大。此刻申后被廢,申國侯的外孫也當不成太子,這不是損害了申國的利益嗎?申侯一氣之下,干脆聯(lián)合老對手犬戎,直奔鎬京殺了過來。周幽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只能是國破家亡,身首異處。褒姒也因此成了犬戎的俘虜,不知所終。周幽王一死,宜臼接了班,史稱周平王。周平王在西邊立足不住,遷都洛陽,從此西周也就演化成了東周。從這個角度講,《詩經(jīng)》所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也并非完全沒有依據(jù)。
關(guān)于這件事,清華大學(xué)在2008年獲贈的一批戰(zhàn)國竹簡可以為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出自《史記》,但這批竹簡完全沒寫“烽火戲諸侯”,而是只記載了申侯主動聯(lián)絡(luò)犬戎,攻打鎬京的來龍去脈。為什么我們更相信竹簡,而不是大名鼎鼎的《史記》呢?因為這批竹簡是戰(zhàn)國時代的,而《史記》出自西漢司馬遷之手。記載同一件事情,時間在先的勝過時間在后的,這也是史學(xué)界的一個基本原則。
故事講到這里,大家應(yīng)該已經(jīng)明白了。褒姒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實不在于她引發(fā)了“烽火戲諸侯”,而在于她被獻給了周幽王,而周幽王又愛上了她,還因此廢掉了原來的王后和太子,損害了王后娘家的利益,這才招來滔天大禍。既然如此,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難免會有點不平:這一切都不是褒姒能夠左右的,憑什么讓她負責呢?當年,魯迅先生對此有相當犀利的點評:“歷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擔全體的罪惡,已經(jīng)三千多年了”“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quán)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yīng)該男的負。但向來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p>
魯迅先生的說法帶著他特有的辛辣,當然也絕不是無懈可擊。比如,我們應(yīng)該承認,宮廷女性對政治并非毫無影響;我們也不宜過于籠統(tǒng)地對男性進行攻擊。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承認,這是對“紅顏禍水”這一說法最有意義,同時也是最有力量的反駁?!凹t顏”可以屬于一切時代,但“紅顏禍水”只屬于男權(quán)社會,我們需要理解它的歷史內(nèi)涵,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請一定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再不要信它。
(摘自《蒙曼女性詩詞課:哲婦》,湖南文藝出版社,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