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做醫(yī)生的朋友約飯,我問她最怕的是什么。她回答我,最怕的是被病人問:醫(yī)生,我為什么會得這個病啊?因為很多疾病目前無法被溯源。
想來人對原因的執(zhí)著有時真的很奇怪,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出現問題,人的第一反應總是要去找到原因??珊芏鄷r候,對原因的過分執(zhí)著會把一件很簡單的事從科學變成玄學,費盡千辛萬苦去找答案,得到的答案卻是那樣艱澀難懂,以至于人會把所有的精力都轉移到解讀這個答案,而不是問題的本身。
比如,你著涼感冒了,要是想找出感冒的原因,你就得回憶這幾天都在哪里吹了冷風,有多少晚上熬夜了,由此引發(fā)出一連串的反思和反省——為什么每天都要熬夜?因為白天沒時間。為什么沒時間?因為總加班。為什么總加班?因為不喜歡這份工作。為什么不喜歡?因為人際關系太復雜。為什么搞不定?因為從小性格內向……
如同竹筍般剝開,滿以為越來越靠近問題的核心,可最后剝出一地的頭緒,卻發(fā)現依然兩手空空。
但不跟原因死磕并不意味著壓根不思考原因,我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判斷一件事是該打破砂鍋問到底還是該就此揭過的方法,叫“可證偽,可重現”。
“可證偽”意味著尋找的不是相同的證據,而是相反的證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認為會感冒都是因為熬夜,那就去找“熬夜了但沒感冒”,或者“不熬夜也感冒了”的反例。只要能找到一個,就證明這個原因沒有繼續(xù)深究的意義,可以到此為止。
“可重現”意味著如果把你放回同樣的情境,你有多大把握可以改變事情的走向。比如,你覺得自己性格內向都是因為小時候沒得到足夠好的愛,可如果讓你回到童年,你真的能夠定義“足夠好的愛”嗎?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能,就不必在已經過去的事上過不去。
如果用這個標準去看生活中的很多事,你或許會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必須有一個答案,有的可能永遠都沒有,有的可能同時擁有很多個。這就是復雜世界的原貌,接受復雜甚至是無解,有時候比弄清“這究竟是為什么”更重要。
(摘自“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微信公眾號,Stacy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