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正清
人都回不到從前,更回不到童年。唯有童年的故鄉(xiāng)溫馨,童年的記憶純真,童年的歲月歡欣。
我的童年,是故鄉(xiāng)高高的陡坡上滾落的石頭自由奔放,無拘無束,野趣天成般張弛自如。
歲月蹉跎,人生如歌。碌碌無為奔波在喧囂的塵世間,不知不覺到了憶舊年齡,多少過往不時浮現眼前,仿佛就在昨天?;隊繅艨M在故鄉(xiāng)的山水間,搜羅些年少時歷經磨礪的往事,咀嚼品味,意蘊悠長。
野 趣
延綿褶皺的大山、蜿蜒曲折的深箐、淙淙長流的溪水,縈繞在故鄉(xiāng)周圍,占據所有空間方位,印證時光不老誓言,成為自己童年樂園。
童年的故鄉(xiāng)山歡水笑,嬌媚的陽光照射在火紅的馬纓花上,映紅了整個山谷、整座山坡。慢吞吞的水碓演繹杵臼原本,舂出粗糙的紅米;轉不停的石磨凝固磨礪反復,推出顆粒狀面粉。農家生活,簡單到吃飽穿暖就悠然自得地靠在墻角的草垛上曬太陽,那撲面而來的暖意,油然而生發(fā)自內心的幸福。
無憂無慮的童年世界,在大山深處曠野里與四季輪回的物候特征不期而遇,既好玩又有趣,還可進行捉昆蟲、燒野蜂成為美味佳肴等行動,隨節(jié)令變遷有條不紊展開,那可是大自然賜予自己童年的上好禮物。
春節(jié)過后,山茶花開了,蜜桶花開了, 大白花也開了,山鄉(xiāng)最美麗的春天到了。驚蟄節(jié)前后,蟄伏了一個冬天的麻栗樹,再也耐不住寂寞,吐新發(fā)葉了。一種叫鴨岞的幼蟲,悄然孵化出來,成群結隊簇擁依附在樹梢,啃食剛剛發(fā)出的嫩芽。我與小伙伴們尋找樂趣,就從進山爬樹捉鴨岞開始。思想有了動力,手腳生出力氣,爬樹如猴子蕩秋千般輕巧靈便,捉蟲像老鷹抓小雞般眼疾手快, 不停地變換姿勢,不斷地把麥粒般大小的鴨岞捕捉了塞進布袋。鴨岞不甘束手就擒,拼命趁隙逃跑。從樹枝上捕捉與防止逃跑并舉, 在春光迤邐中玩味野趣。忙碌一天下來的收益,可供家人美餐一頓。
立夏、小滿季節(jié),大地生機勃發(fā),山野充滿綠意。滂沱大雨過后,黃螞蟻啃破黏稠的泥土,從深不可測的洞穴里鉆出,一窩窩、一群群,飛向天空,成群結隊,遮天蔽日。黃螞蟻是莊稼的天敵,被其蛀蝕啃食的莊稼輕者萎靡不振,重者整株病亡。捉黃螞蟻保護莊稼是童年的分內事,我們提著裝上少許清水的桶,把正在鉆出泥土舞動翅膀的“欲飛者”,飛翔之后翅膀脫落的“觸地者”,躲避在樹枝落葉下的“隱藏者”,逐一捕捉裝入水桶之中。因為一年只有一次機會,我們都很賣力。房前屋后,田頭地角、荒山野嶺、山坡凹地, 逐個搜索捕獲, 全面覆蓋網羅, 不留任何死角。捉到的黃螞蟻,吃法加工要獨特些,把其放入鐵炒鍋中烘焙,邊焙邊點明火燒燎其翅膀,焙干后食之很是醇香解饞。
也不知螞蚱招惹了誰,人們總喜歡以“秋后的螞蚱”罵人,隱意“飛不高”“跳不遠”“活不長”。其實,萬物相生相克,螞蚱在啃食莊稼枝葉的同時,也捕捉害蟲。因“螞蚱也是肉”,收割水稻的金秋時節(jié),我們
到金燦燦的田間捉螞蚱天經地義。捕捉技巧是等到谷子快要割完時,螞蚱集中在剩余的稻谷上,手忙腳亂,遍地橫飛,四處逃竄。這時,伸手任意捕捉,一把可抓幾個,“戰(zhàn)利品”很快到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寒露霜降秋聲賦,捕捉蟲子趣意多。藤子蟲是一種飛蛾的幼蟲,寄生在腐爛的苦葛藤里。其繁殖規(guī)律是春末夏初,飛蛾在人們砍倒的苦葛藤上產卵。雨季來臨后,蟲卵孵化出幼蟲,并鉆入藤子內部啃食藤體。隨著藤子腐爛,幼蟲逐漸長大,秋后長成直徑0.5 厘米、身長 3 至 5 厘米左右的個體。寒露、霜降節(jié)令,其向成蟲轉化,不再啃食藤體,胖嘟嘟的碩壯身軀,全是蛋白質。我們爬坡上坎,翻山越嶺,踩著時令的節(jié)拍,抓住深秋的機遇,奔向深山老林,撕開腐爛的苦葛藤,捕獲笨拙的藤子蟲。跋涉奔波一天, 每人可捕捉兩三公斤。為防止其相互撕咬后外露的軀體氧化變質,捕捉到的藤子蟲需要放置在盛裝清水的瓶子或桶里。最后的工序, 把藤子蟲漂洗干凈,用沸水燙焯,既可新鮮油炸,也可晾干烹飪,那可是一道香脆可口、唇齒留香的美味佳肴。
捕捉昆蟲的無盡樂趣,浸染山村風土氣
息。除了享受美味美餐,更“有意思”的深層價值,是防止昆蟲無限繁殖蛀蝕毀壞莊稼和森林。由此看來,可以食用的昆蟲是生態(tài)的,吃掉生態(tài)的昆蟲更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如此良性循環(huán),化腐朽為神奇,確保資源永續(xù)利用,鄉(xiāng)村持續(xù)發(fā)展。
夏秋季節(jié),燒野蜂也充滿樂趣。樹上筑巢的野蜂,呈黃褐色,蜂巢形似葫蘆,故稱葫蘆包。其蜂巢構筑在向陽、背風的荒地邊緣或山嶺之上的松樹頂部。因蜂巢密封性好, 一般底部會積水,燒的時候,夜間用松明火從蜂巢側面燒,邊燒邊捅蜂巢,直到把會飛的蜂子全部燒死。遇到蜂子亂撞亂飛或爬到人身上,只要鎮(zhèn)靜自若,穩(wěn)如泰山,它會飛赴火光,迅速自取滅亡。如果此時擔心、害怕、動蕩,容易被蜇傷。
地面洞穴筑巢的黑土蜂,呈黑褐色,燒起來復雜一些。旺盛的蜂巢既有前門,又有后門。燒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迅疾行動堵死后門。用干松毛從前門燒,邊燒邊挖邊吹火, 將煙霧噴灌進洞穴,把蜂子直接悶死。因其個頭大,更兇猛,往往會發(fā)出震耳欲聾、地動山搖的聲響。此時,就得增加火力,繼續(xù)狂燒,直到沒有聲響,再挖出蜂巢。
因為好玩有趣,每次發(fā)現野蜂巢總不過夜,當晚必定把它燒滅。無論大雨瓢潑淋濕了渾身衣服,還是不慎跌倒沾了一身泥土, 也不管爬多少坡坎走多遠山路,總是異常興奮,也不感覺勞累。孩提時燒野蜂總是美其名曰:“不是圖吃,是圖好玩?!毕硎軣涞倪^程,確實充滿快樂和刺激,但吃的分量要重些。畢竟從自然界中獲得食物資源是人的本能,“民以食為天”嘛!
游 戲
少年天性愛玩,玩就得玩出“名堂”。天真無邪的童真與計謀智慧的頑皮交織,山野孩童的游戲不缺藝術創(chuàng)造、規(guī)則意識和團隊精神。
城里孩子玩的捉迷藏游戲,我們山村叫“躲貓貓”。從其藏頭露尾的現實表現推演, 應當來源于老鼠躲避貓抓捕的擬人化模仿藝術表演。貓捉老鼠是天性,老鼠躲貓是本能。藝術化再造的“躲貓貓”游戲,比叫捉迷藏 更直觀地表現主題和具有渲染力。
山村的草堆、柴垛、廢棄老屋和道路拐角處, 是天然的隱身場所, 也是“ 躲貓貓”的常規(guī)藏身處。我們玩“躲貓貓”游戲,一般在月明星高的夜間進行,先劃定四至范圍, 再把參與者分為兩隊,一隊扮老鼠躲藏,一隊裝作貓尋找,找到即為捉住,全部找到則為勝利,寓意老鼠遇貓?zhí)硬幻摚堃娎鲜笕东@。于是,躲藏者千方百計隱身,尋找者想方設法搜尋,鬧出了不少趣聞。躲在漆黑的道路拐角處者,本來就不隱蔽,發(fā)現搜尋者路過, 大吼一聲“ 嗨”, 以嚇唬對方心驚肉跳的方式對抗被捉。躲藏草堆,目標集中,容易被發(fā)現,一次有個小伙伴躲避在草堆里,掏了一個很深的洞穴并設置陷阱,暗藏其中的柴棍扎傷了尋找者,好在民風淳樸, 小孩之間的過錯沒有引起糾紛。另一次,有個小伙伴躲在牛圈樓上的草堆里睡著了,當晚驚動家長也未找到,次日凌晨醒來后灰溜溜地跑回家。更有膽大機靈者,專撿四至邊界隱秘處和牛圈樓上的棺材板背后躲藏,十有八九讓人找不到。因此,贏的一方很自豪, 輸的一方也服氣。其實,兒童游戲,輸贏只是面子問題,沒有任何獎懲措施。
春秋季節(jié)有月亮的夜晚,我們在村莊的“道場”(家廟前的打谷場)玩“撒網拿魚”游戲?!熬W”由十人以上的兒童手拉手編織, “魚”由三至五名兒童扮演,規(guī)則是在奔跑中合網圍“魚”,“魚”可以在網未圍攏時逃出 包圍圈,或者在運動中尋找破網機會逃脫, 考驗的是靈機應變指揮和運動擺布能力,最佳效果“十拿九穩(wěn)”,發(fā)生事故“魚死網破”。一次,我擔任“魚”的角色,在左晃右動的奔跑中,即將被圍時刻,腳被絆了一下,身 體前傾,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瞬間奇跡出現, 追我的人們全部摔倒,漁網不潰而散。受此 啟發(fā),我作為“魚”時,總是在關鍵時刻摔 倒,漁網頓時扯破,其中的奧妙,感覺從未 有人知曉。
“六黃七月,山崩地裂”。瓢潑大雨之后, 娃娃墳箐我家土鍋梨樹背后倒塌處的山坳里, 冒出飯碗般粗汩汩流淌的山飽水,晶瑩剔透, 清澈溫潤,我們因勢利導把水引到平緩處, 開溝鑿渠筑堤壩,抬些石頭修涵洞,砍伐樹枝或山竹擋搭在涵洞上,運用泥巴修筑造型壯觀的水碾子。然后從堤壩放水,讓水在下泄過程中渦輪式旋轉。我們一起圍觀,久久不愿離開,有時忘乎所以耽誤做事,有時幸災樂禍踩壞莊稼,有時專注投入滾了一身泥巴,難免受到家長批評,但僅花幾分鐘時間支的水碾子,竟然能旋轉幾天。模仿創(chuàng)造驚現奇跡,揉玩泥巴亦存技藝,雖不解其中的科學原理,但那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常常感動得自己心花怒放。
看電影和連環(huán)畫是我們童年接受紅色經
典教育的直接渠道,無論是戰(zhàn)斗故事片,還是革命樣板戲,生發(fā)了一代人的崇拜“英雄情結”。把銀幕和圖書里上看到的戰(zhàn)爭畫面搬進現實,模仿電影玩打戰(zhàn)游戲,學用結合贊英雄形象,成為我們的創(chuàng)舉。我們到山間砍伐材質松軟的馬纓花、水冬瓜樹,抬回家剖開,每人制作幾支長短有別、大小不一的木槍,一有閑暇時間就組織起來,在村子周圍選擇“戰(zhàn)場”,制定規(guī)則玩打戰(zhàn)。其玩法靈活多樣,以取樂為目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攻占山頭的陣地戰(zhàn),擇一高地做戰(zhàn)場,攻守雙方的“戰(zhàn)士”持槍指向對方,對方戰(zhàn)士即算陣亡,保存力量多的一方占領山頭即為取勝。兩軍對壘的心理戰(zhàn),劃定區(qū)域排兵布陣, 制定規(guī)則有序對壘,方式多種多樣,無論攻防勝負,玩的都是靈活應變和心理素質。攻防兼?zhèn)涞牡锉?zhàn),把松毛堆當碉堡,攻方以皮球、松球做炸藥包,甩到松毛堆即為炸毀碉堡,但也不能隨意暴露目標,否則立即陣亡;守方持槍對抗,發(fā)現攻擊目標,以搶指向誰誰即陣亡。為了攔截對方丟炸藥包,有時也會赤膊上陣,穿插摔跤、格斗之類的游戲, 很是精彩與刺激。
上 學
“小呀嘛小二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呀,沒有學問嘍,無顏見爹娘。”七歲那年,我循著這首兒歌的旋律去上學。
村里的小學位置就在我家隔壁的牛圈樓上,走出家門拐個彎,就到學校。校舍有兩間簡陋的教室,陳設為兩塊黑板、幾套桌椅, 皆為村民自制,多數是學生自帶從家里搬去, 感覺不到學校是知識的殿堂和求知的海洋。兩個班的課桌分別靠墻擺放,中間留出寬敞的過道。教學模式是一個老師同時教兩個年級的復式班,老師先給一個班上課,讓另一個班的學生自習。然后,折頭給自習的班級上課,讓另一個班自習。如此輪回反復,山村鄉(xiāng)野浸染瑯瑯書聲,認字識詞傳承耕讀文明,只領幾元錢補貼的民辦代課教師滿腹情懷,特別辛苦,也很敬業(yè)。
上學的語文第一課是《我愛北京天安門》,繼而學習聲母、韻母、認字、組詞、造句。一年級在家門口的牛圈樓上,二年級搬在離村子一千米遠的羊圈樓上,三年級進入離家兩千米的村完小,算是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有了專職教師,但新建的校舍也很簡陋, 干勞動多數時間為挖土填坑修教室。四五年級時,條件有所改善。
數學課那時叫算術,課程學習從砍伐小棒開始。離村子不遠的“ 倒山處”, 有一片茂密山竹林,我們幾個同學相約,走進竹林, 揮刀砍伐山竹做小棒。按照老師要求的尺寸, 邊砍邊捆,十根一捆,每人十捆。上課數小棒認識 1 至 100 的數字,還用小棒運算簡單的加減法,養(yǎng)成了簡單的邏輯思維。
每學期開學,我們最盼望發(fā)新課本,而老師挑書十分辛苦。那時交通靠走,在開學前幾天,老師要徒步走崎嶇的山路,到二十多公里外的人民公社文教組,把幾十公斤重的新課本挑回來,保證開學第一天把新書發(fā)到每一位學生手中。我們領到新課本,欣喜若狂,敝帚自珍,總要找些報紙、畫冊或牛皮紙,比劃尺寸剪裁下來,把新書的封面嚴嚴實實地包裝好,以免弄臟損壞。父親那時是大隊干部,愛好學習思考的他,在我們包書的基礎上,采用折疊四角的方式,把書本包得特別牢實, 既美觀大方, 又經久耐用, 我們爭相向他學習包書技巧。
那時生活條件很艱苦,冬天上學沒有毛
衣,天寒地凍風霜刺骨。我們因陋就簡,自制火盆,解決清晨上學御寒問題。用一個大小合適的爛金屬盆,在沿口打孔串三根鐵線, 做成可以提著走路的火盆。從家里的火塘取幾個燒紅的火炭,放置一些柴禾點燃,邊走邊在路上撿些樹枝、疙瘩在火盆里燃燒。半小時左右走到學校,火盆里堆滿燒紅的火炭, 可以提進教室,繼續(xù)烤火暖身子,那種溫暖跨越時空刻骨銘心至今時常惦記。
勤工儉學是那個時代的社會實踐活動, 每個學期都會安排幾天。上一二年級時,老師帶領我們,在秋天蹚過村子東邊的小河, 翻越山嶺到“山那邊”的牟定地界采摘黑果洛。黑果洛為一種一至二米高的喬木,葉子細長,折揉摩擦之后會滲出白色粉末,常被女同學們當做化妝品搽臉。其開白花,果實長成之時綠色,繼而變成紫紅色,成熟之后變?yōu)楹谏?。大約是可以制藥或染色的緣故, 那時“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供銷社,大量收購曬干之后的黑果洛。我們在山嶺上、箐溝邊、荒地角,找到一叢叢黑果洛樹,放開手腳盡情采摘黑色的果實,裝滿布袋和籮筐,抬回球場上晾曬,然后出售給供銷社。
撿石棉是開闊視野的勤工儉學。三四年級時,老師帶領我們到二十千米開外的高峰寺撿石棉。海拔 2757 米的高峰寺,是故鄉(xiāng)文龍河流域最高峰,其方圓十多千米范圍內盛產的石棉礦,是一種高溫耐火材料。1970 至1980 年代,高峰寺周圍寂靜千年的沉默被隆隆的機器聲打破,一時間熱鬧非凡,鼎盛時期聚集千人。省地礦局的地質隊在當地勘探出了特殊貢獻,惠及了我們這代人。
學校離家五千米,我們初一住校,初二走讀,究其原因,自己已說不清楚。學校沒有圍墻和運動場,三排房子并列矗立在兩個自然村之間的山崗上,空曠無邊,冬季陰冷, 春天缺水。校舍第一排是師生宿舍,第二排為教室, 第三排是活動室。我們班的宿舍, 位于一樓的拐彎處,低矮潮濕,還裝了一道窄窄的門,進出都要側著身子,稍大的東西搬不進去。
當時的農村學校,沒有學生食堂,都是
鉆井、開硐采礦,還建設生活區(qū)、電影院、? “挑著羅鍋上學堂”,學生自己煮飯吃。兩三集體食堂和商店。當地兩個公社四個大隊也先后開辦社隊企業(yè),開采石棉礦。我們勤工儉學去撿石棉,不能住進地質隊和社隊企業(yè)的油毛氈房,只能住在離礦山四五千米遠的鄰村莊房。每天起早貪黑,往返于住地與礦山之間,從沒有人說辛苦與勞累。撿石棉純粹是“撿漏溝水”,到礦洞外用鋤頭挖掘工人們從礦洞內用手推車拉出的廢渣,零星撿拾到一些遺漏的石棉及其碎片,既可現場售賣, 又可帶回家與泥土混合做成風爐用于烤火、做飯。記得有一次去撿石棉,住了一個星期, 除去學校和班級的收入,我們一人分到四角五分錢,應該是從未有過的“高收入”。那次我生了一場大病,但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結果被帶隊老師安排同學直接把我背送回家。
中學我讀的是小學附設初中班。小學附設初中班,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小學的校舍、設備、師資,開辦初中,學制兩年,屬于小馬拉大車類型,最大限度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那個年代,初中只有開辦到縣城,山區(qū)孩子能夠上初中已屬鳳毛麟角,更要出類拔萃, 何況許多家庭因貧困供不起孩子上學。這種辦學模式,作為一種臨時過渡性措施,為普及初中教育和解決山區(qū)農村學生就近上學作人拼湊起來,一人拼一些生活用具。米、菜、油、鹽從家里帶去,燒柴放學后到學校的后山上找。有一段時間準許砍活柴,我們搶抓機遇,放學后跑到山上,砍了許多,抬回之后,截斷剖開,放在太陽下曬干,碼成柴垛儲存,燒了整整一學年。做飯分工協(xié)作,相互配合,一人去端水,另一人劈柴生火;一人煮飯,另一人做菜;一人洗碗,另一人打掃衛(wèi)生,并適時輪換。那時的條件是無法講究的, 一個搪瓷盆,既端水做飯,又用于洗臉洗腳。每年三四月,學校的水井干涸,到井邊箐溝的泥潭里端水做飯成為生存所需。有時水位淺,得用瓢或碗舀滿臉盆,才能端回;有時水渾濁,端回隔夜澄清才能使用。
學校的老師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剛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年輕教師,每個老師教兩門課,一般的搭配是語文與政治、數學與物理、歷史與地理、化學與生物,音樂、體育和美術開設課程,但沒有專任老師,英語因沒有老師未開課。
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人生際遇,懷抱感恩之心的艱苦歲月,命運總在眷戀和優(yōu)待自己。我有一段讀了兩年初中三年級,中間間隔一年的經歷。第一次是讀到初二時,小學附設初中班撤銷,初中學制變?yōu)槿辏?初三到前場中學(當時曾叫姚安五中)。第二次是初中畢業(yè)回家干活一年后,在老師引導和父母支持下去前場中學補習。對于這段特殊的履歷,在改寫我人生命運對我恩重如山的父親病危住院之際,我回姚安陪護,含淚寫下這樣的詩句:“一頭柴禾一頭糧,挑擔求學山路長。臉盆端水且作搶,風爐煮飯露天場。雨淋柴濕煙彌漫,風吹灰舞火力散。寢舍簡陋冬夜寒,年少涉世苦初嘗”。
我們上學那時,沒有課外作業(yè),所有學習問題在課堂上解決。從小學到初中,在校安心讀書, 回家好好干活, 有空開心玩耍, 學會為人處世,勞逸結合與傳統(tǒng)教育交織的耕讀方式,家里沒有安置過專供讀書寫字的課桌,更沒有教輔資料和課外讀物。如今回想起來,那時愁吃愁穿,就是不愁讀書學習。
我敢斷言,四十多年前我們上學讀過的小學復式班和附設初中班,是農村山區(qū)教育普及普惠的奇跡和空前絕后的創(chuàng)舉。特殊年代特定條件的特殊產物,是貧困落后條件下提高教育普及率的速成舉措,是悠然自得的山旮旯里聞風而動生發(fā)出的應景曇花。但一晃而過的輝煌,終究難敵大浪淘沙。過去的做法固然有時代局限性不能復制無以傳承, 但其積極進步意義,仍然值得今天我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人民滿意教育借鑒。
勞 作
“勤儉勤儉,稀飯把穩(wěn),懶惰懶惰,冷饑挨餓?!鼻趧诔钥嗑袷情L輩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對我的言傳身教。從記事時起,就聽長輩們講,每天清晨聽到鳥叫,如果你走在路上, 說明勤快;如果你睡在床上,說明懶惰。這種樸素直觀的啟蒙教育方式,對我終身受益。為了證明自己不懶惰,每天趕在東方發(fā)白之際,小鳥未鳴之時起床,燒水掃地,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幾年堅持下來,養(yǎng)成清晨早起和順手做事的習慣,自己被視為聽話和勤快的孩子。
艱苦的農家生活,一年到頭總有忙不完的活。童年能為家里幫忙做事,最多的是找豬草。那時養(yǎng)豬出售豬仔賺錢,是家里的主要經濟收入,也是父母供我們兄弟姊妹上學的重要來源。每年“殺年豬”,首先得交“任 務豬”,把喂養(yǎng)得最肥的豬賣給國家,取得 “肥豬證”,農家才有殺豬資格。因此,找豬草是一項重要的生產勞動。當時沒有更多的糧食喂豬,豬草全部到山地和箐溝找。每天放學回家、星期天休息、學校放寒暑假,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找豬草。春天樹木發(fā)葉后, 采摘毛瑟瑟、娃呢娃、洋翠木嫩條和枝葉;春夏之交到水溝和箐邊拔薄荷菜、水芹菜、魚腥草;夏天雨季來臨后,到山野掐山茴香、牛膝,滴蛇飯格、三個葉(半夏),割野蕎葉、破布葉、竹葉菜;秋天到箐溝里找花豬食、黑豬食、老面藤,在苞谷地里割老酸草、黃花草。找到的豬草一時喂不完,就宰碎剁細曬 干,放在囤籮(篾籮)儲存,以備忙時救急。此外, 春天可到麥地里找麥藍菜、燈籠草、抽筋草,夏天可在苞谷地里找灰挑和汗菜。找豬草的標準是每天找一花籃,籃子大小與年齡相適應。上學期間一般找平籃,也就是 橫裝塞緊至籃子口沿;假期在平籃的基礎上直立一層或多層“上廈頭”,數量至少是平籃的兩倍。如今時代變遷,當年我們找了喂豬的野草,全部成為市民稀罕的野菜佳肴,而喂 豬的東西,則變?yōu)榧Z食和飼料。
與找豬草有關的掐山韭菜也是季節(jié)性的生產勞動。雨季來臨后,溝箐兩邊的山坡上長出了鮮嫩的山韭菜。每天放學回家,我們背上背簍, 趕往山箐。先掐一根品嘗味道, 選擇甜、苦、辣味的掐,澀味的一般不要。一根一根地,彎腰駝背,仰俯并用,可謂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踏實。掐一山坡,裝滿背簍, 夠一家人當蔬菜吃一天。
砍柴挑擔回家堆成又長又高的柴垛,童年挑柴的經歷苦中有樂。記憶中第一次挑柴, 是與一群小伙伴相約,到離家不遠的普溪哩普(彝語地名,意為有普氏人家居住過的地方)山梁,邊玩耍邊從青松樹上砍下一堆干松枝,修理滑溜和截斷成料,牢實捆綁挑回家。此后多年,村子附近好幾座山頭的干松枝,變成我家房前屋后的柴垛。挑干松枝做燒柴,當然是為了保護森林,但不能滿足家庭做飯和養(yǎng)豬所需大量燒柴問題。我們由近及遠,到樹林里挑干柴,最遠的距離,離家十多千米, 仍然不能解決燒柴問題。于是, 砍活柴成為難以忘卻的記憶。大集體時代砍活柴有計劃進行,劃定山界范圍,規(guī)定時間期限,各家出勞動力現砍現挑,但有的農家人手不足或勞動力弱,不能在期限內完成任務,就得到遠處的山間砍伐。為體現公平公正,后來改變分配方式,劃定山界等額分配, 抽簽確定各家的砍柴范圍。山林分到戶后, 柴禾在自家山上砍伐。由于活柴笨重,砍伐粗大的樹木就地剖開,晾曬干燥后方挑回家堆放??巢襁x擇材質的順序,按照柴禾燃燒后的火力強弱,依次為紅櫟、鐵櫟、青岡櫟、象豆枝、麻櫟、毛櫟、青松??巢竦募竟?jié)為“結實”的冬季,立春以后樹木開始發(fā)芽,一般不再砍伐。挑柴是繁重的體力勞動,但也需要技巧,且集中體現在捆柴方法上,要先砍一根一米左右長的別直圓滑、粗細適當的樹木做擔棍,再把砍好的柴禾整齊布局,大頭朝上小頭朝下,平均分為四份,兩份打底, 等距離平行擺放,在柴禾的中部偏上位置安放擔棍,把另兩份柴禾放置到打底的柴禾上, 用皮條、藤索等可做繩索之物自上而下把柴禾牢實捆綁在擔棍上。關鍵的要領,柴禾分配要均勻,否則“惡頭擔難挑”;擔棍安置要適當,否則“沖頭擔難纏”;繩索捆綁要牢實, 否則“散落滑脫難堪”。
“趕雀子”是童年時最有趣的生產勞動。水稻抽穗季節(jié),晨昏鳥鳴之后,一群群麻雀糾結在一起,從竹叢和森林飛向田園,幾分鐘之內就能把一片灌漿的稻谷吃癟,并露出破敗的白色,造成顆粒無收?!摆s雀子”成為我們學生時代暑假最好的社會實踐活動,目的是防止麻雀偷食灌漿之后尚未飽滿的稻谷。因為勤快,我被生產隊長安排到離家最遠的小岔河。每天起早貪黑,抓住晨昏關鍵時刻, 實行堅壁清野,驅除來犯之敵。為了增強威懾感和震撼力,我在田頭地角割些雜草綁扎成草人,讓其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彩條,形似真人恐嚇麻雀。同時,自制多種工具,以聲響和飛石驅鳥。閑暇時光,采取合縱連橫、輪流坐莊的方式,邀約左鄰右村在附近“趕雀子”的小伙伴,到各自搭建的草棚中做客,玩些草船借箭、瞎子掰子、撒網拿魚之類的游戲。
此外,跟著大人,犁田耙地挖洋芋,除草鋤禾掏淤泥,攔河筑壩修溝渠,出圈挑糞摞樹葉,交公糧至大隊糧點和到公社糧管所挑救濟糧之類的農活,也沒少干過,除了學習技巧新奇,也饒有興致。
牧 歌
“春天放羊一條鞭,夏天放羊滿天星,秋天放羊盤田轉,冬天放羊背風灣。”一首耳熟能詳的打油詩,抑或竹枝詞,可謂祖輩傳承給我童年牧羊的秘訣,道盡大山深處時序更替、周而復始的牧羊規(guī)律。
春季草木萌發(fā),百花盛開,讓羊群一字排開,齊頭并進,個個可品味新鮮嫩芽;夏天草木茂盛,一派蔥蘢,讓羊群星羅棋布,散發(fā)自如,各自能體驗占盡先機,胃口大開;秋天萬物成熟,莊稼收獲,讓羊群彷徨田間地頭,盡嘗草穗果實,長得膘肥體壯;冬天風高物燥,萬物凋零,讓羊群避風御寒,逐鹿山凹,保存體能,順利過冬。
除了遵循祖輩傳承的規(guī)律,童年的我體會放羊的樂趣:籠絡帶頭羊,讓其聽從指揮, 方能掌控羊群,把握放牧方向。當然,鞭策后進者不落伍,懲罰散漫者不籠群,也需要技巧。否則,自由散漫,一盤散沙,沒有規(guī)矩,豈有群體稱謂。為此,我“狠心”教訓經常偷吃糧食的“饞羊”,擅自處置自由散漫的“不聽招呼者”,沒少挨家長的責備和呵斥。
白天放羊自得其樂,夜間關羊也有考究。春秋兩季,氣候適宜,土地干燥,多在坡地上圍網成圈“歇地”,讓羊群在其中過夜,以增加土地肥力。為掌控羊群于視野范圍,“歇地”先要選擇一塊能夠俯瞰全部土地的平地或臺地做“羊火塘”,砍伐 20 厘米以上的幾根櫟樹做“火柴”,撿拾干柴引燃,確?!盎鹛痢?晝夜不息, 增添“人間煙火氣”。再搭建一至三個“ 氈棚”,圍攏“ 火塘” 供人居住?!皻峙铩敝魑粩[設一個常年跟隨羊群的篾籮“羊籠子”,放置貴重物品和生活用品,發(fā)揮鎮(zhèn)宅護佑作用。生活用水早先使用木板箍成的“背桶”到附近山箐出水或積水處背負, 后來有了鐵皮桶,改為挑水。夏冬兩季,氣候炎寒, 地面潮濕, 羊群必須在圈中過夜。羊圈有柵圍、窩棚、瓦房之分,最理想者為屋面一半封閉,一半敞開,便于通風透氣和冬春季節(jié)夜間飼喂樹葉。羊圈墊上從山間樹下摞拾的松毛和落葉,增添了松軟和舒適, 勤墊勤出積累的羊糞是最好的農家肥,運到田地里施放,變成莊稼茁壯成長的肥力。
我童年牧羊的經歷,或許與屬相沾染關系。剛記事時,看到一群黑(山羊)白(綿羊)相間的羊群出現在家門口的田野里,我欣喜若狂,跟著羊群看熱鬧,走了很長一段路,心想長大后成為牧羊人該是多好的差使, 回家后被爺爺批評沒有出息。大集體時代每家都養(yǎng)幾只羊,但必須歸在生產隊的羊群里。包產到戶后,集體的羊群分到各家各戶,春節(jié)期間解散羊群,各家自行放養(yǎng),給我喜歡放羊的興趣, 創(chuàng)造了絕好機會。每年寒假, 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放羊??赡苁菒畚菁盀醯木壒?,除了白天認真放羊,我利用早晚空隙, 到山上背錐栗樹葉喂羊,幾乎砍光了村子附近幾個山頭的樹葉,并把羊吃過葉子的樹枝堆積成垛,作為自己勤快的業(yè)績展示。
初中畢業(yè)后未能繼續(xù)升學,我正式回家放羊, 這是童年最后的印記。十五歲那年, 我與一個年長自己兩歲的小伙伴,在家鄉(xiāng)的山溝里放牧著一百零六只羊。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丈量溝溝塹塹;大雨傾盆的盛夏,跋涉山山水水。幻想著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放牧高歌,在萬籟寂靜的嚴冬里捎帶狩獵,在山坡上的土掌房里數星星看月亮,編織絢麗青春花環(huán)??梢馔馐Ф鴱偷玫纳蠈W機會,打破了自己童年的夢想,人生于是有了另外一番景致?,F在回想起來,記憶中的田園牧歌,絲毫沒有浪漫氣息,而是一段為了生活而奔波的艱苦歲月,不僅磨煉了自己的意志,而且養(yǎng)成了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走出懵懂無知的多夢季節(jié),慶幸父母“為了子女過得比我們好”的明智之舉,自己沒有迷失方向, 也曾擁抱詩和遠方,散發(fā)青春榮光,留下彎彎曲曲的過往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