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虹
被贊譽為“桃李滿南中,著作貫一州” 的清代姚安府世襲土同知高奣映(1647— 1707),號雪君。他生前自鑄了一尊臥像:明代裝束、髻發(fā),頭枕葫蘆,兩手自然折疊搭于兩肩,兩腿蜷曲相搭,處于閉目酣睡狀態(tài), 顯得安逸而自在。這一尊塑像在姚安民間被稱為“睡佛”,與睡佛一同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關(guān)于高奣映的文章、故事、傳說,包括他塑像所枕的酒葫蘆和酒。
高奣映在姚安的高氏家族中是以學(xué)問著名于世的。甘孟賢在《高雪君先生家傳》中稱他一生著作有七十九種,并且“藏古今書籍于佛雪巖。編為十號,每號千數(shù)百卷,三姚縉紳蓄書之家,莫與為比,成就后學(xué),及門之士成進士者二十二人,登鄉(xiāng)舉者四十七人,游庠者百三十五人”。后人評價其思想、學(xué)術(shù)成就可與顧炎武、黃宗羲、顏元、王夫之等相并列。
高奣映的臥像頭枕葫蘆,似睡似醉。所枕的葫蘆刻有銘文:“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飯不飽,飽德潛阿;眉上不掛一絲絲愁惱,心中無半點點煩囂,只是一味黑甜,睡到天荒地老。陳華山再來人”?!疤汀笔且环N平和的心理及協(xié)調(diào)和順的狀態(tài),“黑甜”為酣睡的意思,“南人以飲酒為軟飽,北人以晝寢為黑甜”,睡夢中的境界也稱為“黑甜鄉(xiāng)”。高奣映以唐末宋初著名道學(xué)家、陳摶老祖的再世自居,稱自己為“陳華山再來人”。扶搖子陳摶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學(xué)者,養(yǎng)生家。陳摶被稱為“睡仙”,“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無一累……君不見,陳摶探得此中訣,鼎爐藥物枕上備”。高奣映雖然以“陳華云山再來人”自詡,但他卻不能像陳摶那樣自然睡去, 直到“昏昏黑黑睡中天,無寒無暑也無年”。他得依靠酒,他需要醉。“宇宙茫??偸强?, 人生大抵皆如醉,勞勞碌碌為誰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都看透了,那還牽掛什么呢,“爭名爭利滿長安,到頭勞攘有何味”?不如睡吧。在他自鑄像右側(cè)衣襟上有銘文:“屈子曰:‘眾皆醉, 我獨醒, 夫夫人也, 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則千千日,不靡盬乎王事,不勞困其肌骨,胸中貯有煙霞,一睡乃逾三萬六千日?!备邐T映睡了,或是醉了,他以中山之酒來讓自己一醉方休。中山酒,也稱“千日醉”,相傳古代中山人狄希能造一種名酒,稱為“ 千日酒”, 飲一次要醉三年。高奣映是云南高氏家族中以“立言”而名留青史的唯一一人,他要“一睡乃逾三萬六千日”,也只有他所枕的那一葫蘆的中山酒才能讓他達到“睡中真樂我獨領(lǐng),日上三竿猶未醒”的境界!
“世人不識夢醒關(guān),黃粱覺時真是愧。又不見,癡人說夢更認真,所以一生長憤憤”。雪君先生八歲時就“能識天心,權(quán)時勢”,在明亡清興時,獻土歸誠,得以“奉朝命襲舊職,聿新世業(yè)”。然而,后來他也卻選擇結(jié)館于深山茂林,在姚安偏僻的結(jié)璘山開始了他讀書、教書、著書的學(xué)問生涯。在他的心里,“臥游有書,真游有學(xué)”,他一眼看透古今:“明視商周則如夏,視 唐則如漢矣,明衰則大清又一土宇焉”,所以發(fā)出了“天乎、人乎、古乎、今乎?將合一道而裁制以出”的感慨。林超民先生認為, 透過高奣映的自鑄像和自題銘文,我們能進一步領(lǐng)略高奣映胸中“煙霞”體悟他“飽德潛阿”的曠達人生。他在《醉醒之間 -- 高奣映的學(xué)問人生》一文中慨嘆:高奣映的“醉”,是對在云南輝煌數(shù)百年的高氏家族衰微的哀嘆與無奈,是對明王朝滅亡的悲悼與嘆息, “眉上不掛一絲絲愁惱,心中無半點點煩囂”,則是他滿腔憂國憂民情思的別樣表達。
高奣映的自鑄像,處處體現(xiàn)著他的人生哲
學(xué)。整尊塑像為“安”字形?!鞍病钡谋玖x是平靜,后來引申出了靜止、舒適、穩(wěn)妥、沒有危險、使……穩(wěn)定、使……有合適的位置、樂意等含義。高奣映的一生,經(jīng)歷了革故鼎新的時代大動蕩,改朝換代、家庭衰落的大變故, 在這尊自鑄像上,我們可以體會到高奣映對平靜生活的愿望、為自己找到合適的位置探尋、修己安人的人生追求。高奣映為什么會自鑄這尊一身儒衣且是臥著的塑像呢,在我所閱讀到的高奣映的文章里,并沒有找到解釋。睡像所枕頭的葫蘆,其實已經(jīng)喻示了高奣映胸中的天地。葫蘆在古代稱瓠、匏、壺盧、蒲盧等。壺和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與“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葫蘆是中華吉祥文化的象征符號,象征著天地宇宙的和諧?!白笃坝移?,可盛千百福祿;大肚小肚,能容天下萬物”“葫蘆雖小藏天地”“瓢瓢 葫蘆寄如意,大千天地藏正氣”等都是人們賦予葫蘆的文化意象。因葫蘆外形柔和圓潤、線條流暢,上下球體渾然天成,又被賦予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中國的很多傳說故事里都有葫蘆,如鶴發(fā)童顏的壽星南極翁、濟公、八仙中的鐵拐李,他們都隨身帶著葫蘆, 這些葫蘆給世人的印象就是心態(tài)平和瀟灑自在、悠游自如、長壽安康。高奣映自鑄的頭枕葫蘆塑像,除了表現(xiàn)出他想像神仙們那樣瀟灑自如、安康長壽以外,還體現(xiàn)著他的儒道佛思想、非儒非道非釋卻又亦儒亦道亦釋的境界以及心會中原名流罕儒的宏闊視野。
“ 莫思身外無窮事, 且盡生前有限杯”,酒自古以來就常常被文人墨客用來做寄托情感的意象。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酒也承起著一段又一段歲月。高奣映自鑄像銘文中的“中山之酒”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酒呢?它由什么釀制而成?我們還是很好奇。有的資料顯示:在古中山王的王厝墓中,曾出土了兩壺“御酒”實物,壺口均有銅蓋密封,分別呈淺翡翠色和墨綠色,清澈透明,出土之際仍散發(fā)濃郁酒香。經(jīng)鑒定,這兩種酒均為糧食釀造而成?!霸阜昵兆?,得緩百年憂”“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兩千多 年來,眾多的文人為中山酒寫下了很多詩句, 難怪高奣映也為它浮想聯(lián)翩。
高奣映雖想通過中山酒來“ 一睡乃逾三萬六千日”,然而中山酒卻不常有。在高奣映生活的明清兩朝交會之際,存在于兩千多年前位于今天河北省平山縣一帶的古中山國早已經(jīng)湮沒在了歷史的風(fēng)塵之中。即便是真有能一醉三年的“千日醉”,也可能已經(jīng)成為古墓中的遺物、文字里的懷想。在那段風(fēng)云跌宕的歷史時期,“博古通今,學(xué)兼二氏,衡以儒道之中正,誠多毗繆之處。然敦倫傷紀, 濟人利物,庸德庸言,自足楷?!钡母邐T映到底常喝什么酒呢?或許說他又喜歡喝什么酒呢?拋開學(xué)術(shù)、文化不講,想想其實也很有意思。
云南是全國最古老的釀酒文化發(fā)源地、
傳承地之一,最早的白酒釀造遺址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云南也是中國最早的葡萄種植區(qū)之一,葡萄酒的歷史悠遠綿長。在有關(guān)文獻的記載中,云南還在唐代就釀制了玫瑰酒,它以麥、梁、黍、玉蜀黍及玫瑰花為釀酒原料,釀造了“玫瑰純糧酒”,人稱“彝山香燭玫瑰酒”,以特殊的酒質(zhì)及芳香氣味而膾炙人口,聞名于滇省內(nèi)外,在清朝時期得到大量的推廣。在明朝,云南就有了用糧食作為原料的清香型白酒的釀制。在清朝時期, 云南白酒生產(chǎn)逐漸走向規(guī)?;品槐椴荚颇先?,繁榮興盛。
姚安是典型的稻作農(nóng)業(yè)區(qū),釀酒在姚安極為普遍,各種糧食都可釀酒,米酒、大麥酒、小麥酒、高粱酒、苞谷酒、蕎酒、小米酒(黍子酒)等等,都屬于清香型白酒的系列。據(jù)《蠻書》記載,姚安這塊土地上的居民“俗好飲酒,歌舞”?!陡手尽芬灿涊d本地的人:“俗好飲酒,村民入市,必痛飲至醉”。據(jù)康熙《姚州志》記載:姚安立春日“以餅酒饋”,端午“飲菖蒲酒”,六月二十四日“醵飲村落”,中秋“長幼宴飲”,重陽“飲茱萸酒”,除夕“飲分歲酒”……姚安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西南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各種酒以及釀酒技術(shù)很早就在這里流傳,包括各種清酒、黃酒、葡萄酒、玫瑰純糧酒。可以看出,酒也是姚安飲食文化的一張名牌。
高奣映生活在明清兩朝交會的姚安,他最??赡芎鹊降模赡芤簿褪瞧毡榱鱾髟谠颇?、姚安的各種酒了。高奣映是一個能站在高處看世事風(fēng)云的人,他曾“教子孫一純以詩書禮義,臥必三更,起必雞鳴,不令驕惰。嘗日:‘吾寧打死爾輩少一逆賊,不令多一逆賊,玷辱祖宗也”。從他的學(xué)問積淀和言行來看,他喝酒,卻不貪杯。在他留下的眾多詩文中,我也并沒有見到寫他參與宴飲或獨飲的文章或詩詞。然而,高奣映卻是一個愛花的人,在他的學(xué)問生涯中,“時坐花文酒,時耽山晏息”,他喜牡丹、喜菊、喜玫瑰,卻也“兩手把菊不必醉,頹唐獨許香相偎”。他曾在《雞足山志》中特意寫了玫瑰的香:“玫瑰即唐人所謂裴徊花也, 葉細多刺, 莖短, 花紫槖青,其蕊則黃,芬馥交艶?!浒晏酌圩黠炏?, 入蜜梅子中, 謂之狀元紅, 矜貴其清香也。又入茶,襲衣,搗入扇墜, 入香珠中,其用甚廣”。想必,他常喝的,可能也就白酒、葡萄酒和玫瑰酒吧。
高奣映畢竟還是飲酒的,因為酒,他真的睡去了,留下了那尊至今仍然受人景仰的銅制睡像。據(jù)甘孟賢《高雪君先生家傳》記載:“先生生于順治四年丁亥〔1647〕十月十八日丑時,卒之前數(shù)日,往州城別諸當(dāng)路大夫,歸戒家人,勿動葷腥,茹素三日,攜門人故友游結(jié)磷山館,競酌酒高歌,酒將闌, 召諸孫侍側(cè),為講《孟子·養(yǎng)氣章》,至夜, 為次孫孚鶴作婚聘啟畢,忽言兩手麻木,語未竟而暝,以是年五月二十一日葬鶴鐘山”。高奣映以酒與門人故友、諸孫作別,從此將合了他的心意,無需中山酒也“一睡乃逾三萬六千日”。他的醉和酒,從此成為故事, 在世間流傳。
一尊塑像以及塑像上的銘文,讓世人都認為他醉了,然而,懂得他的人卻知道他醒著。傳說中趙鶴清的前身,宣威松鶴寺的住持照鶴和尚曾寫有一首《游佛陀山謁高雪君先生醉像》:“首枕葫蘆何所謂,示人以醉并非醉。屈子當(dāng)亂世,宜醉偏獨醒。先生際承平,宜醒偏獨醉。屈子雖醒實已醉,酩酊突向汨羅墜。先生雖醉實則醒,退隱深山享清貴。醒歟醉歟皆厲言,各得其反志所志。我謁先生無所求,景仰庥風(fēng)拜高義”。這首詩寫出的,可能才是高奣映醉醒之間的人生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