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磊,蘇占東,高林生,李小瑞,楊月
(1.防災科技學院,河北三河 065201;2.華北科技學院,河北三河 065201)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尤其是為我國建設培育專業(yè)人才的大學土建類工程學科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甚至影響著國家的建設發(fā)展與長治久安[1-2]。傳統(tǒng)的土建類工程學科包括土木工程、地質工程、隧道工程、采礦工程、水利工程、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專業(yè),巖體力學是此類土建類工程學科的基礎課程[3-5]。目前巖體力學的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方面存在幾個問題:第一是在以往的教學大綱制定過程中并未針對思政教育方面有詳細的闡述與設計;第二是以往學校、教師對巖體力學課程思政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第三是專任教師往往是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并未接受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思政授課教育,較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專業(yè)的思政教育[6]。因此,需要根據授課學科的專業(yè)特色,研究授課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與培養(yǎng)目標,透徹分析培養(yǎng)方案結構系統(tǒng)中的思政元素,從課程涉及的行業(yè)特色、國家需求、國際前沿與人文信息等方向拓展專業(yè)建設的思政內涵[7]。本文以面向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yè)的巖體力學課程為出發(fā)點,將專業(yè)理論與思政元素融合性案例引入教學中,開展巖體力學多元化教學,為巖體力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總的來說,工程學科的課程思政是建立在專業(yè)思想上的課程思政,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與科學精神有機結合,著力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塑造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8-11]。
首先,工程學科課程思政應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了科學的認識觀、真理觀和方法論,要求授課教師從課程內容出發(fā),挖掘專業(yè)知識與認識觀、真理觀和方法論匹配的契合點,提煉具體的教學素材,在講授知識過程中提升到思想層面的導向,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思想引導、精神感召的相互配合,建成“知、情、意、德”一體化的思政教育結構。
其次,工程學科要堅持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科學價值觀,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工程教育,培育工程人才,使授課對象認識我國在工程建設領域的成就與典型事跡,增強對黨、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再次,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實事求是、作風嚴謹、勇于創(chuàng)新的工匠精神。對工程學科的學生而言,所學專業(yè)知識是他們的謀生技能,是順利獲得崗位資格的前提。然而,由于工程建設體量巨大,施工單位良莠不齊,即便是在監(jiān)管如此嚴格的今天,因施工質量差、監(jiān)管不嚴格而導致的事故仍時有曝光,仍有部分技術人員與監(jiān)管人員做出有悖于工程倫理與工匠精神的行為,給國家和人民經濟財產安全帶來隱患。這類行為不僅嚴重影響工程質量,還對使用者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因此需要從學生時代就加強工程倫理教育,降低此類行為的發(fā)生概率。
最后,加強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實踐意識,用所學知識在國家大地上踐行責任與使命。工程學科是在實踐中不斷進步的科學,以巖體力學為例,巖體力學學科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建立在巖體工程的建設與實踐的基礎上,工程需求促成學科理論建設與新技術的產生,而新的理論與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促進工程規(guī)模與施工效率的提高,進而產生新的研究需求,循環(huán)往復,巖體工程與巖體力學理論相互促進發(fā)展。每一個工程建設難題的解決,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與工程人員不斷努力,勇攀科學高峰。
因此,工程學科的思政教育需要根據授課學科的專業(yè)特色,從行業(yè)特色、國家需求、國際前沿與文化歷史等角度多方位開展思政教育,學生全面發(fā)展,全面進步,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本文以巖體力學課程為例,研究工程學科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相關探索,介紹工程-思政元素融合性案例,為巖體力學課程思政教育提供參考。
當前工程學科經常忽略思政元素的貢獻,只重智,不重德。下面以巖體力學為例,闡述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從而實現思想培養(yǎng)的策略。
巖體力學作為典型的工程學科課程,是地質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和防災減災工程等專業(yè)的核心基礎課程,許多思想和精神在本質上與馬克思提出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相通,如巖體力學基本概念的認識、力學理論的邏輯規(guī)則以及實驗實踐驗證工程理論等,均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有很多內在聯系,只是學生自己學習時很難察覺,因此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進行提煉和融合,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領悟。
課程中部分章節(jié)對應的融合性思政案例如表1。
表1 部分章節(jié)融合性思政案例
部分章節(jié)融合性思政案例簡要介紹如下:
巖體力學課程緒論部分著重介紹學科屬性、發(fā)展歷史、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目的是學生對課程形成宏觀認知,加深對國內外巖體工程問題發(fā)展的了解,初步認識巖體力學的知識內容和課程體系,增強課程學習的興趣。為達成章節(jié)思政目標,搜集線上視頻資源,安排學生線上預先學習中國在巖土工程建設中的矚目成就,如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等,學生了解我國巖體工程飛速發(fā)展的現狀,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課上講授此類工程與巖體力學的聯系,深刻理解“工匠精神”與智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精神,堅定道路自信。
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部分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巖石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質、實驗測試方法、影響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滴瀝青試驗”,通過帕內爾教授、梅恩斯頓教授等人長達八十幾年的“滴瀝青試驗”,幫助學生認識物質的性質本質,強化科學精神與探索意識;在人生長河中,很多事物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美好,很多事物也沒有看起來那么糟糕,我們需要保持恒久之心和探索之心。同時,本章巖塊的變形與強度部分需要開展巖石實驗,學生要經歷制樣、實驗操作和實驗數據處理等過程。通過實驗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切身體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驗獲取巖石的變形與強度參數,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原理,融匯實驗中蘊含的巖體力學知識,如圣維南原理在巖塊強度方面的應用、巖石變形曲線的典型階段與基本類型、巖石強度參數的獲取與摩爾庫倫準則等。在制樣、貼片、測試和數據處理過程中的精心準備、細心操作,也會遇到種種問題。通過總結操作過程中的失敗案例,幫助學生了解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小的誤差與失誤可能導致測試結果千差萬別,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與從業(yè)態(tài)度。
巖體與結構面的性質部分主要讓學生建立巖體的宏觀思維,認識結構面、巖塊與巖體的辯證關系,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闡述。個人即為各種類型的巖塊,有各種各樣的力學性質(性格),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條條框框”類似結構面,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巖體(社會或集體)。如果巖體內部存在的結構面數量較多時,巖體的強度會弱化,難以維持穩(wěn)定。同樣,如果社會(或集體)中每個人的“條條框框”過多,集體將變得松散,戰(zhàn)斗力也會變差。通過案例闡述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處理“條條框框”,樹立愛人民、愛集體、愛國家的意識。
工程巖體分類部分結合書本中工程巖體分類規(guī)程(1994版)與現行新規(guī)程(2014版)的差異,闡述規(guī)程的制定標準,一方面提醒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及時掌握新版工程規(guī)范,與時俱進,跟進探索學科前沿;另一方面介紹我國近三十年來取得的矚目工程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作為工程人的使命感。通過與歐美、蘇聯工程巖體分類標準的對比,幫助學生樹立實踐檢驗真理的意識。同時,在授課過程中,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布置翻轉課堂任務,安排各小組結合巖體力學工程案例,搜集工程巖體分類新方法,介紹工程巖體分類方法的應用及應用成效,學生在搜集資料和整理匯報中親身體驗工程巖體分類的必要性,了解世界和我國巖體工程建設的特點,培養(yǎng)嚴謹務實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巖體天然應力部分結合巖體天然應力測試技術的發(fā)展,由凱瑟效應和巖石的記憶特性,引出人生面對諸多暫時性困難的“戰(zhàn)略性”放一放,換個角度繼續(xù)探索的樂觀精神。同時通過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學生領悟技術進步需要不畏困難、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對巖體天然應力新技術的發(fā)展,采用翻轉課堂形式,學生搜集巖體天然應力測試新方法并進行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巖石記憶效應、應力應變曲線等基礎性知識和彈性力學經典模型求解等基礎理論,在巖體天然應力測試技術發(fā)展過程中對新技術的指導也能讓學生明確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在科技進步中發(fā)揮的支撐作用,激發(fā)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好基礎理論,夯實基礎技能的濃厚興趣。
邊坡、地下工程和地基三大巖體工程問題是巖體力學工程應用的主要領域,也是巖體力學工程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通過具體的工程,學生切身體會巖體力學理論知識與現場工程實際的聯系。因此,需要結合工程案例把課程知識融入實際。通過這類工程案例,學生把晦澀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更加直觀地感受所學知識的用處。這方面我們選擇葛洲壩、白鶴灘等工程的庫岸邊坡、地下硐室和壩基處理。通過介紹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困難迭出的高邊坡建設過程,高地應力、地震頻發(fā)等惡劣環(huán)境困擾,學習建設者的艱苦奮斗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展高陡邊坡建設、設計施工的復雜過程與巖體穩(wěn)定性計算分析,將理論知識與復雜現場工況相結合,分析案例中的巖體力學知識、理論與技術,為學生展示“巖體力學”在指導施工中的實踐意義,激發(fā)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的意識。
“巖體力學”課程是一門理論與應用并重型課程,是理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工程相關案例尋求教學設計與課程思政間融合點,剖析理論教育知識體系中的思政教育要素,融合工程案例與思政元素,串聯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可以實現育人和育才雙重目標。盡管課程育才和思想育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但通過在知識學習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結合工程案例引導學生在思想上思考工匠精神和科學思想,在行動中實踐科學和工程技能,掌握必備理論知識,逐漸走向成熟。
總而言之,在國家全面倡導課程思政教育,建設“制造強國”的背景下,堅持將課程思政教育與科學知識教育相結合,建立巖體力學融合性案例,探索教學方法,培育更多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