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
周恩來一生中留存于世的詩歌并不多,其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青年時代。這些詩歌反映了周恩來救亡圖存的探索歷程,目前收錄在《周恩來青年時代詩選》,雖然只有十幾首,但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充分展示了周恩來的報國情懷。
周恩來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熱烈追求真理,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1914年春,周恩來感懷于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軍閥混戰(zhàn)之苦,寫就《春日偶成》五言詩兩首。其一為:“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逼涠椋骸皺鸦t陌上,柳葉綠池邊。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痹娭斜磉_了他對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的憂憤之情。第一首詩寫實抒懷,以“煙霾”比喻波詭云譎的政治形勢,借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掌故,用警語般的預(yù)言收結(jié),激勵愛國志士前赴后繼、奮起抗爭。第二首詩寫景寄情,描寫春光爛漫的景物,流淌著音樂色彩,構(gòu)成一幅明麗畫面。兩首絕句格調(diào)不同,但相互聯(lián)系,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憧憬,對理想的追求,對祖國獨立自由的殷切期望。
周恩來早期的詩歌,既展現(xiàn)著深摯的愛國激情,朝氣蓬勃、催人奮進,又具有深沉雄渾、徜徉恣肆的豪放風格。1915年5月,周恩來聞聽袁世凱接受日本政府“二十一條”修正案,在他的文章中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之勿負是期也?!睉n國之情,溢于言表。青年周恩來對時局的悲憤,集中體現(xiàn)在詩作《次皞?cè)绶蜃印磦麜r事〉原韻》中。1916年10月,封建軍閥張勛為復(fù)辟封建帝制、壓制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在徐州訂立北洋七省軍事攻守同盟。南開學(xué)校語文教師張皞?cè)缏勚?,憤然賦詩《傷時事》。周恩來讀后,當即用原韻和詩一首:“茫茫大陸起風云,舉國昏沉豈足云。最是傷心秋又到,蟲聲唧唧不堪聞?!敝芏鱽砗驮姷拈_篇,發(fā)出“茫茫大地”百姓受苦的悲愴之音,痛斥封建軍閥重開戰(zhàn)造成“舉國昏沉”的局面。詩歌借用深秋草木搖落和草蟲凄切,暗示封建復(fù)辟將同秋蟲一樣哀鳴而亡,表現(xiàn)出作者蔑視權(quán)貴和立志變革的抱負。
周恩來對舊體詩頗有造詣。他純熟地駕馭古典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善于用典,化用前人詩句而不留痕跡。如《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一:“相逢萍水亦前緣,負笈津門豈偶然。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險夷不變應(yīng)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待得歸農(nóng)功滿日,他年預(yù)卜買鄰錢?!逼渲谢钣迷酵豕篡`臥薪嘗膽的故事,化用楊繼盛“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詩句,增強了詩的感染力。周恩來的詩作不僅注意起承轉(zhuǎn)合、對仗工整、韻律嚴謹,而且講究自然活脫、含蓄雋永。如《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二:“東風催異客,南浦唱驪歌。轉(zhuǎn)眼人千里,消魂夢一柯。星離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塵影,因緣文字多。”詩作首聯(lián)起筆即點題意,頷聯(lián)作一轉(zhuǎn)折,把離愁別恨具體化。中間兩聯(lián),“千里”“一柯”是“數(shù)目對”,“星離”“云散”是“天文對”,對仗工整、音調(diào)鏗鏘。尾聯(lián)以“欣喜”作結(jié),是美好的祝愿,也是勝利的展望,情真意切、意蘊深厚。
周恩來詩歌的最大特色,是記錄了他追求探索,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光輝歷程,表現(xiàn)了他的偉大抱負與崇高品格。
國事危難,青年周恩來始終關(guān)注各種社會思潮和救國方案。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留學(xué),尋找救亡之路。他臨行前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边@首詩意氣風發(fā)、慷慨激昂,生動展示了他決定專心致志掌握科學(xué)真理的堅定信念。全詩氣勢豪放、感情充沛,用典信手拈來、渾然天成。詩作以大江起興,引吭高歌,氣勢磅礴,一位直掛云帆、乘風破浪的革命者形象豁然而出。周恩來那“濟世”的宏愿、“破壁”的豪情、“蹈海”的意志和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理想,猶如大江滔滾,整首詩讀罷頓覺“天風海雨逼人”。
旅日求學(xué)期間,周恩來仔細閱讀《新青年》雜志,對其中宣傳的先進理念極為贊成,表示要“隨著進化的軌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對自己能領(lǐng)悟到這一點,周恩來十分喜悅,在日記中寫道:“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彪S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和不同流派的社會主義學(xué)說同時涌向日本。周恩來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并在日記中寫道:“二十年華識真理,于今雖晚尚非遲?!边@時,他受十月革命的啟示,又與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緊密結(jié)合,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
1919 年五四運動前夕,留學(xué)日本的周恩來毅然“返國圖他興”,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歸國途中,周恩來在日本京都停留時寫了《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雨后嵐山》等三首詩。詩作有的描寫嵐山幽雅迷人的風光,抒發(fā)在艱難探索中找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欣喜、激動心情;有的贊美烈士的獻身精神,表達了無產(chǎn)階級的生死觀和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堅定決心。其中,《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開篇以嵐山的蒼松、櫻花、高山、綠泉組成美的畫面,映襯出周恩來的喜悅之情,接著用象征手法寫出:“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馬克思主義是穿云破霧的“陽光”,使詩人心里充滿光明。一種在朦朧探索中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的思想境界躍然紙上。
在日本京都嵐山,一名游客欣賞刻有《雨中嵐山》的周恩來總理紀念詩碑。圖:杜瀟逸/新華社
青年周恩來志向遠大,以求官與求財為恥,立志于將個人事業(yè)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周恩來投身革命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新體詩上。一方面,他揭露和鞭笞剝削社會“人吃人”的罪惡本質(zhì)。1919年12月,周恩來創(chuàng)作的《死人的享?!?,針對五四運動前后社會出現(xiàn)的“勞資協(xié)作”“共同生活”的思潮,指出統(tǒng)治階級所謂的“共同生活”,不過是“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另一方面,他鼓勵同學(xué)和戰(zhàn)友共同追求理想,改造社會。1920年6月,周恩來寫自由體長詩《別李愚如并示述弟》,贈即將赴法勤工儉學(xué)的覺悟社社友李愚如。詩中寫道:“到那里,舉起工具,出你的勞動汗,造你的成績燦爛。磨煉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爛漫。他日歸來,扯開自由旗,唱起獨立歌。爭女權(quán),求平等,來到社會實驗?!?/p>
周恩來的新體詩是新文化運動的成果,形式上是自由詩,在表現(xiàn)方法上把敘事同抒情相結(jié)合。它不拘字數(shù)行數(shù),采取參差錯落的句式,押大體相近的韻,節(jié)奏自由,語言曉暢,表現(xiàn)出豪邁奔放的風格。其中,為哀悼烈士黃愛而寫的《生別死離》,是周恩來表達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代表作。
1922 年旅歐期間,周恩來得知覺悟社社友黃愛在長沙領(lǐng)導(dǎo)工人罷工時被軍閥趙恒惕殺害,十分悲憤,在《生別死離》中寫道:“壯烈的死,茍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生別死離,最是難堪事,別了,牽腸掛肚,死了,毫無輕重,何如作個感人的永別!沒有耕耘,哪來收獲?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chǎn)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坐著談,何如起來行!”周恩來將詩隨信寄給國內(nèi)覺悟社社員李錫錦、鄭季清,以表心志和悼念之情。他在信中說:“我對他唯一的紀念,便是上邊表示我的心志的那首詩,和最近對于C.P.堅定的傾向?!敝芏鱽聿⒈硎荆骸拔艺J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边@首以謳歌“壯烈的死”、痛斥“茍且的生”為主題的詩,表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的公私觀、苦樂觀和生死觀,也是周恩來一生的光輝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