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坦威
說到“四十大板”,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在古裝劇里,這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刑罰了??h太爺們似乎很中意這種刑罰,一方面它不會把人折磨致死,一方面又總能打出點“效果”來,再加上實施起來又特別簡單方便,于是乎,犯人動不動就會被“賞”四十大板。這樣的鏡頭我們可以說是見過很多了:有的角色被打得哭天喊地、滿地求饒,有的則是咬緊牙關(guān)、一聲不吭,還有一些,不知道是不是演技的問題,象征性地那么叫一叫、喊一喊也就過去了。
實際上,四十大板在古代是確有其刑的。它的學(xué)名是“杖刑”,是指用荊條或大竹板拷打犯人的一種刑罰。杖刑有多種分類。根據(jù)木板的大小,其可分為大仗、法杖和小杖。根據(jù)數(shù)量的多少,也可分為十杖、二十杖、三十杖、四十杖……一百杖。根據(jù)受刑的部位,其可分為背杖、臀杖和腿杖。值得一提的是,行刑時要“去衣受杖”,即脫下部分的衣服之后才會“開打”,這是很多電視劇里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脫下衣服后,杖刑不但更疼,而且能讓人看到“皮開肉綻”的場面。這既能增加犯人的精神痛苦,又能達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在古代,遭受杖刑的女子有的會選擇輕生,就是因為遭受了這種“精神上的折磨”。
了解完杖刑之后,很多人會產(chǎn)生一個直接的疑問:疼么?
關(guān)于這個問題,必須得用一種很委婉的方式來回答:可以疼,也可以不疼。看完下面的講述,你就明白了。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行當(dāng)都有其“絕活”。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實施杖刑的官卒們,竟也有一門獨特的手藝?!稓v代刑法考·刑罰分考十四》記載,施行廷杖的官卒首先要經(jīng)過嚴格的訓(xùn)練。他們先用皮革包扎出兩個假人,一個里面放上磚頭,一個外面包上紙,然后給假人穿上衣服并開始訓(xùn)練。放磚頭的人形是用來練習(xí)“外輕內(nèi)重”手法的,要求能做到看起來似乎打得很輕,衣服也不要破損,但里面的磚頭要打碎。包紙的人形是用來練習(xí)“外重內(nèi)輕”手法的,要求做到看起來似乎打得很重,但包裹的紙不能損傷。如果沒有達到控制自如的程度,就必須繼續(xù)訓(xùn)練。
在古代,受杖刑的人中不僅有小人物,也有大人物;既有同伙,也有敵人。因此,根據(jù)不同的角色來實施不同程度的杖刑非常必要。萬一處理不當(dāng),堂上的大人和施刑的官卒,是有可能要“掉腦袋”的。
后來,這門暗中訓(xùn)練的手藝被公眾所熟知,于是有人開始買通官卒。清代方苞《獄中雜記》中曾記載著他在刑部監(jiān)獄中親眼看見的一件事:有三個犯人遭受同樣的杖刑,為了少吃點苦頭,他們事前都賄賂了行杖的官卒。一個犯人送了三十兩銀子,被稍微打傷一點骨頭,養(yǎng)了一個月的傷;第二個犯人送了六十兩的銀子,只打傷一點皮肉,不到一個月就好了;第三個犯人給了一百八十兩銀子,受刑后當(dāng)晚就步履如常了。由此可見,古代的官卒的手法有多純熟。
相比于官卒的手法,縣太爺?shù)陌堤柨赡芨鼮橹匾?jù)說,縣太爺?shù)淖郎蠑[放有三種顏色不同的簽筒,而“大人”扔下哪種顏色的簽,決定了他想要看到哪種結(jié)果。如果扔下的是白頭簽,打完四十大板之后,可以立刻走人;如果扔下的是黑頭簽,犯人免不了要被打得皮開肉綻;如果扔下的是紅頭簽,這是最狠的,犯人恐怕“非死即殘”。
有一個名詞叫做“杖斃”,這種程度的杖刑會把犯人打到筋骨皆斷、血肉模糊,直到斷氣為止。可見,“打屁股”也能成為極其恐怖的刑罰。
因此,這個四十大板,可以疼,也可以不疼。就看是怎么操作的了。
(程婉薦自《小品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