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通過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推動了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青年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新生力量,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進步的促進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學生成長的領路人,高校青年教師應以不斷追求自我發(fā)展和提升為目標,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夯實專業(yè)學識,保有仁愛之心,爭做“四有好教師”,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為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四有好教師;高校青年教師;自我提升
教育是培育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人才的搖籃,教師則是教育的主體,“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是對于教師身份的經典表述,可見教師對于學生的成長、進步與提高發(fā)揮了關鍵作用。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1]。這不僅明確了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的奮斗目標,更指出了高校青年教師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提升的方向。一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對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隊伍中出現(xiàn)的失德失范行為被廣泛關注。因此,對“四有好教師”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和思考符合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和邏輯。
一、作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高校青年教師應堅定理想信念
教育是一項偉大和崇高的事業(yè),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在培養(yǎng)高級專業(yè)人才、推進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服務社會發(fā)展需要等方面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青年教師肩負著光榮而神圣的使命,理想信念應該成為高校教師的精神支柱。同時,理想信念絕不能是一個空虛而抽象的概念,而是要細化到日常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工作中。
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高校青年教師要時刻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將其內化于心,并以理想信念作為個人發(fā)展的基石。青年教師要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踐行者。作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青年教師要時刻銘記“四個引路人”的要求[2],幫助學生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逐步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意義在于奉獻,價值在于傳承,靈魂在于創(chuàng)新。青年教師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是重大而有意義的?;厮莸匠蔀楦咝=處煹膭訖C,相信絕大多數(shù)教師或是源于對科研的熱愛和興趣,或是源于對教書育人的成就感,或是源于能夠傳承知識與文化的自豪感。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僅僅把高校教師視為是相對安穩(wěn)的謀生手段的想法,顯然這種想法是需要被擯棄和修正的。如果不能從內心對教師這份工作保持熱愛和認同,那么怎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做到盡職盡責和問心無愧呢?因此,青年教師應該從源頭進行反思和梳理,只有明確為什么要成為一名高校教師,才能明確作為教師應該如何肩負起神圣的職責。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唯有堅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才能一如既往、不折不撓,不論千錘百煉,不怕道阻且長,矢志不移地肩負起教書育人、求真創(chuàng)新的使命與擔當。
二、作為學生進步的促進者,高校青年教師應提升道德情操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表示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展現(xiàn)人性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化解個人困擾,反對重知輕情,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3]。教師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得學生在懷有好奇心的驅動下,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財富。因此教師無疑是學生進步的促進者。
作為學生進步的促進者,高校青年教師應有道德情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4]。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高校青年教師獲得長遠發(fā)展的基石。青年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靈、踏實的品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言傳身教無疑是有效且有力的教育方式。所謂言傳身教,是要求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該以身作則,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約束自身的言行,發(fā)揮表率作用,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內化為自律的精神源泉。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避免個人主義,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與學生相處的時候應該謹言慎行,以誠相待,用真誠的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理解學生的困惑并幫助學生疏解。在課堂上努力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巧用社會生活中的有趣案例滲透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啟迪智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此同時,青年教師也應積極感受學生所想所思,從心理上給予支持和鼓勵,并進一步思考如何開展更有效的指導。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教師是時刻陪伴左右的表率,更是一種榜樣的存在。青年教師在以自身專業(yè)學識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感染學生,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地進行德育滲透,時刻將立德樹人、德為人先作為自身的言行準則,努力達到“四個相統(tǒng)一”①的要求。
三、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高校青年教師應夯實專業(yè)學識
教師的基本工作就是教書育人,在課堂上將專業(yè)知識傳授給學生。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實踐者,傳授的是更加專業(yè)化、更具深度的專業(yè)知識,也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有助于其獲得工作崗位和立足社會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因此,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傳授能力和科研育人思維顯得尤其重要。
當今時代,高校教師的基本門檻基本是博士學歷,博士一般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局限性。因此,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做好備課,理順授課內容,將會對教學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照本宣科、照念教材,不僅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將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大學生。通過助教制度,高校青年教師先從學習如何備課、如何上課開始,逐漸適應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變,將授課內容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梳理,用學生可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授,將有利于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青年教師而言,博士學位僅是對過去學習成績的認可,要站穩(wěn)講臺則應當從自身教授的課程出發(fā),完善知識體系的建設,搭建更加全面扎實的知識基礎,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新穎的形式組織教學過程,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的有效傳遞。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通常是以教師主講,學生被動聽課為主要特點。這種模式一般基于老舊的教材,模式化的教學大綱,單一的教學計劃,授課老師基本依托于板書來推導定理與模型。這種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顯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由于教學形式單一,很多知識內容缺乏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形式,因而學生接受的程度極大地降低了。另一方面,教學過程的枯燥容易導致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缺乏興趣,削弱了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的積極性,長遠來看對學生培養(yǎng)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高校青年教師應以提升教學效果為著眼點,以靈活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切入點,以幫助學生理解專業(yè)理論背后的核心思想為落腳點,積極并扎實開展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實現(xiàn)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質變。
教學和科研一直是高校青年教師最關注和重視的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校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和傳授專業(yè)知識與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情況完全不同?;A教育階段的教學是針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講解,相對固定和單一,知識的變化性較小。而在高等教育中,專業(yè)知識的更新頻率更高,青年教師只有切身開展科學研究才能緊隨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掌握科研最新進展和前沿成果,并適時引入到大學課堂里,使大學生不僅能學習教材中的知識,還能了解到本專業(yè)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拓寬認知視野,保持對專業(yè)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激發(fā)自主學習動力,進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四、作為學生成長的領路人,高校青年教師應保有仁愛之心
仁愛是一種博大而深邃的情懷,是人類的崇高美德,是做人的根本,“仁”字在兩萬多字的《論語》里被提到109次[5]。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與生命的重任,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的敬業(yè)精神和高尚情操[6],懷有仁愛之心才會秉持對學生的大愛,真心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負責。
高校青年教師擁有仁愛之心,會更加珍愛自己的事業(yè),珍惜可將所學所知教授給學生的機會,嚴格要求自己,并不斷提升品行和學識,塑造良好的師德師風。高校教師擁有仁愛之心,會更認真地對待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的關心與關懷。青年教師擁有仁愛之心,會更嚴謹?shù)靥幚斫虒W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青年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領路人,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更要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模范和標桿。青年教師的仁愛之心既要平等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還要包容不同學生的個性,使得學生們能在自由平等、公平和諧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并遵循個人的興趣茁壯成長。
總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在教育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學生進步的促進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學生成長的領路人,高校青年教師應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夯實專業(yè)學識、保有仁愛之心,不斷追求和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提升,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為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做出貢獻。
注 釋:
① 習近平同志《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對高校教師提出“四個相統(tǒng)一”要求,即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言傳和身教相統(tǒng)一、潛心問學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楊修平,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的教育哲學意蘊[J].教師教育學報,2018,5(3):1-9.
[2]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N].人民日報,2016-09-10(001).
[3] 楊津.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促進者所具備的條件[J].讀天下,2016(23):190.
[4] 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002).
[5] 王枬.論教師的仁愛之心[J].教育研究,2016,37(8):117-124+144.
[6] 習近平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17-05-26(001).
基金項目:湖北經濟學院青年基金科研項目“企業(yè)債務重組的影響因素及機制研究”(XJ20BS46)
作者簡介:姜璟璐(1990- ),女,山東濟南人,湖北經濟學院財經高等研究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