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心傳,蘇州市廣濟醫(yī)院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yī)師,心理治療師,CSNP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yī)學研究工作組成員,蘇州市殘疾兒童康復專家委員會成員,蘇州市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擅長兒童孤獨譜系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分離性焦慮等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診療。2020 年2 月作為江蘇省第11 批援鄂醫(yī)療隊(心理救援)赴武漢抗疫。
我的兒少心理門診,會碰到初中生和我傾訴,“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我的數(shù)學,物理就是沒辦法提高,爸爸媽媽和老師都告訴我,只要努力了,成績就會好的”“我的同桌書包都不拿回去,居然數(shù)學比我好”“爸爸媽媽都說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就沒有未來了,我沒有未來,怎么辦?”
看上去孩子的壓力好像源于學習,但是壓力的本質來源于不能掌控,其實孩子們能掌控的東西太少。
比如說,5歲時,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學鋼琴,就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處處營造鋼琴氣氛,今天夸彈鋼琴優(yōu)雅,明天在家里播放貝多芬的交響曲,后天買鋼琴音樂會的門票帶著孩子現(xiàn)場觀摩。等待時機成熟,家長們假模假樣地征求孩子的意見,“我們要學樂器了,學什么???”“鋼琴”,孩子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學著學著,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不喜歡,不適合,不想學了,這時候,父母就會來一句:“當初是你自己選的???”真的是孩子自己選的嗎?其實不是,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被動地選擇了,他無法掌控。他之前只看到了鋼琴的美,沒有看到鋼琴的苦,他對鋼琴的認知不完整,等到他認識真實的鋼琴了,他拒絕了。家長可能就是這樣把一些不完整去呈現(xiàn)給孩子的。
再比如,如開頭所說,家長從小會給孩子灌輸“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以后考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才能有好的工作”。到了初中,有一部分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沒有別的孩子得心應手,他很想學習成績好,但是自認為好像已經蠻努力了,效果沒那么好,反而發(fā)現(xiàn),他的同桌沒他努力,成績比他好。孩子會痛苦苦惱,他為自己的“不行”而悲傷。家長看著孩子痛苦,也很痛苦,立馬去安慰,去鼓勵,“寶貝,不要緊的,考不上高中也不要緊,只要努力了就好了,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我們忘了,我們已經花了十多年,去告訴孩子“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等于好的未來,不讀高中等于沒有未來”。我們的既往經歷告訴我們,學習與人生價值不劃等號。但是我們的孩子沒有這樣的經歷,他得到的不真實信息是人生只有學習好一個出路。當他們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自己無法掌控時,他會很痛苦,甚至懷疑自己,出現(xiàn)抑郁情緒。
孩子的無法掌控感源于他們之前以為的世界,和他們成長過程中慢慢接觸的世界好像不一樣。我們不應該過早地植入一些局限的不完整的世界給孩子,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多地帶著孩子去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去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幫助孩子知道真實的自己,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過早地接納不完美不就是等于躺平嗎?其實不然,接納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只有適應了,才能更好地前行。
在前行中,父母需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孩子真實的情況開展教育,引導孩子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而不是瘋狂地補課,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學習成績。瘋狂地補課,可能一時會取得表面的學習成績進步,但是當學習瓶頸到來的那一刻,孩子會沮喪、痛苦,拒絕上學,甚至抑郁。有的孩子可能擅長文化課,有的孩子可能擁有藝術天賦,有的孩子可能有體育特長,還有的孩子動手能力極強。我們的社會需要各行各業(yè)的人才,正所謂“大木為杗,細木為桷”。但是也有一種可能,曾經有一個家長和我哭訴說,“我全試了,德智體美勞全面不發(fā)展,怎么辦?”我回答他,“這不可能,智體美勞可能不發(fā)展,但是德是可以發(fā)展的”。做一個有愛心,有道德,受人喜歡的,愛自己的人,難道不是人最需要的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光方式,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事,人才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