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孔子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清代衍圣公府奉天誥命盒為例,分析它的制作工藝、象征意義及其所反映的清代統(tǒng)治者與衍圣公府之間的特殊關系。奉天誥命盒是清代皇帝頒發(fā)給孔子后裔的誥命文書之專用容器,“奉天”二字代表衍圣公對天子的效忠,也昭示其在維系祭孔、陪同皇帝祭祀、朝覲等方面的責任,保存誥命的嚴格規(guī)定也體現(xiàn)著二者關系的專屬性。這件器物生動地記錄了中國歷史上統(tǒng)治階層與儒家代表之間微妙的互動關系,乃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物證。
關鍵詞:衍圣公;奉天誥命盒;孔子;清代文物
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云:“昔唐虞三代之盛,其子孫為賓恪者,久而或替,獨孔子起韋布,踐素王,以筆札紹明圣人之統(tǒng),寢明寢昌,稱萬世師爵。”自漢代以來,孔子之嫡裔便因與政治的特殊關系,從而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其爵位在歷朝均有追封,如南朝晉宋的“奉圣”、北魏的“崇圣”、北齊的“恭圣”等。唐開元年間追封孔子為“文宣王”,其后人為“文宣公”。據《宋史》載,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君臣認為“文宣公”是“以祖之美謚而加后嗣,不經甚矣”,隨后“詔有司詳求古制,別定美號,于是下近臣議改為衍圣公”,此后“衍圣公”之名除宋哲宗元祐更化時期略有更易,至宋徽宗時改回后,一直沿用,歷金元明清四朝。
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后,為了鞏固政權,推行漢化政策,同樣視孔子為“萬世道統(tǒng)之宗”,歷代清帝對衍圣公府恩寵優(yōu)渥、賞赍日隆。據《孔府檔案》載,不僅平日里孔府、孔廟獲得大量的恩賞和修葺貲用,康熙、乾隆皇帝還分別于南巡、東巡時至孔林致祭,乾隆皇帝曾八次親抵衍圣公府,以宣“崇儒尚道”之義[1],每當朝廷有重要禮儀大事,也會頒旨召衍圣公進京朝覲??鬃硬┪镳^藏有一件清代衍圣公領受誥命之專用奉天誥命盒,精美華貴,專為保存清代皇帝的誥命圣旨之用,是孔府與朝廷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佐證(圖1)。
一、清代衍圣公府奉天誥命盒
這件奉天誥命盒是清代衍圣公接受皇帝圣旨時使用的器物,全盒長44.7、寬20.8、高41.5厘米。整件盒子采用木雕鎏金工藝,以木質為底,表面涂滿金漆。周身鏤雕盤旋金色云龍9條,正面有5條,其中2條側向、面朝中央,頂面1條正面向外,龍身及之間的空隙皆以祥云紋覆飾,下刻海水浪濤紋。眾所周知,在古代,金龍是天子的象征,九五之數也是天子的專屬禮制,合乎“登九五之統(tǒng)臨,為億兆之司牧”之義。
該件奉天誥命盒正面的中間位置為一藍底長方形豎牌,豎牌周邊以更為密集的祥云紋拱飾,位于整個誥命盒外側的中心視覺點。牌面采用滿漢雙語書寫“奉天誥命”字樣,漢語為篆書,字跡至今仍清晰可辨。盒子底座為清代常見的佛臺須彌座樣式,刻有連續(xù)組合的蓮瓣紋,與盒身云龍紋呼應,底座下角輕微磨損[2]。北京頤和園、北海等陳置的石雕、木雕,也基本采用須彌座樣式。根據清代《營造算例》規(guī)定,須彌座“各層高低,按臺基明高五十一分規(guī)除”,此盒底座亦完全合乎形制。在孔子后人衍圣公府所用的奉天誥命盒上使用佛教的須彌座樣式,筆者推測有以下原因:一是須彌座均為“工”字形構造,不僅可使奉天誥命盒的盒身重心穩(wěn)定、受力均勻、易于陳置,且盒身離地較高,有助于保護盒內圣旨,起到防水、防潮之效;二是清代統(tǒng)治者雖以儒家詩書經義治國和籠絡士人,但到了清代中期,社會等級愈加森嚴,清人受藏傳佛教影響,自入關之前就在關外陵寢中廣泛使用須彌座樣式,以其在思想層面所傳達出的佛教的高貴感,能夠迎合統(tǒng)治者的心理需求,此處設計細節(jié)也體現(xiàn)了衍圣公府與清代皇家之間的尊卑關系。
盒蓋與盒身采用子母口結構,盒蓋可以打開,子母口銜接處工藝精巧,未打開時口沿嚴絲合縫,不見邊線。奉天誥命盒內部髹以莊重的朱紅色漆,朱紅色是清代宮廷常用的儀仗用色,常與龍紋一同出現(xiàn),作為泥金龍紋外觀器物的里色或對色,如《清會典》中載雍正皇帝大駕“鼓四十八面……俱泥金描畫五彩云龍,朱紅暫竹架”,以及“黃曲柄龍傘四把……頂面俱彩九云龍紋……朱紅鉆竹柄”等[3],類似器物數不勝數。奉天誥命盒作為上承天意的高貴器物,在制作時也循此制。據考證,盒內原應有一支架,用來放置誥書,惜今已不知所蹤。根據《孔府檔案》對衍圣公領受誥命的相關記載,每當宮中傳來誥命,襲爵的衍圣公就要帶領府內所有親眷領誥,將奉天誥命盒打開,小心翼翼地將誥命呈于盒內,再畢恭畢敬地蓋上盒蓋,加以行禮供奉。
二、“奉天誥命”的意義
(一)衍圣公府的“奉天”之責
該盒正面篆書有“奉天誥命”四字,“奉天”語出《尚書》中的“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天、君、臣三者的關系是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反復強調的命題,孔穎達在《尚書正義》“傳言君至常法”條下正義曰:“王者代天理官,故稱‘天戒’。臣人奉主法令,故言‘常憲’。君當奉天,臣當奉君,言君能戒慎天戒也,臣能奉有常法,奉行君法也?!蓖鯌姷摹吨芏Y傳》曰:“王者,奉天以致治?!薄杜f唐書》載,唐德宗流亡時,杜希全前來救難,唐德宗在賜給杜希全的《君臣箴》中說:“夫惟德惠人,惟辟奉天……君之任臣,必求一德;臣之事君,咸思正直。”到清代,“奉天承運”不僅是圣旨誥命的首句,統(tǒng)治者還以之為后金舊都盛京(今沈陽)命名,設奉天府等,“奉天”已然成為統(tǒng)治者以天子自居,為臣下僚屬樹立尊卑觀念的重要統(tǒng)治概念。
在這種意義上,臣屬的“奉天”,也就是“奉君”。從《孔府檔案》和《清會典》的相關記載來看,刻在盒上的“奉天”二字,既反映了衍圣公府的特殊地位,又昭示著衍圣公府相較于其他民世爵必須履行四種專屬的特殊責任:一是“四仲承祭”,即奉祀孔廟先賢,致使“文脈不絕”;二是陪同皇帝、皇子和地方官祭祀?!俄樦纬瘜嶄洝份d,順治皇帝到太學祭奠孔子時,衍圣公陪祀,與五經博士等人“詣彝倫堂臺上分班侍立”,而后“在臺下丹墀序立”,最后與陪祀文武官員“俱入堂叩頭坐”;三是聽宣入覲,清初定制,凡遇朝賀,衍圣公必須入京朝覲與朝賀,至乾隆時改為衍圣公欲入京須奏請候旨,始無朝覲常例;四是維護祠廟,統(tǒng)轄“圣裔”,即在衍圣公府的統(tǒng)轄范圍內,做好府內的莊田經營、廟堂修繕等,如雍正二年(1724)文廟大火,雍正皇帝引以自咎,頒旨慰問,還撥給修繕貲帑,并親自跟進修繕進度[4]。另一方面,衍圣公之爵位在清代超出其他民世爵公爵,清代封民世爵一般有四種途徑,即“酬庸、獎忠、推恩、加榮”(另有備恪一條,為優(yōu)待明室后裔,不論)?!肚迨犯濉吩疲骸巴贫魍馄荩訕s圣裔?!背馄萃猓蠖鄶禎h人、旗人或蒙人都只能依靠功臣身份,以“酬庸、獎忠”的方式得爵,“加榮”之恩在清代民世爵中得享者寥寥。衍圣公的品秩不僅與其他公爵有別,而且襲爵方式是沒有次數限制的“同天并老,與國咸休”,足見衍圣公的特殊地位。
(二)保管誥命文書的重要義務
對于衍圣公府而言,上承皇帝的誥命,是“奉天”的重要禮節(jié)表現(xiàn),也是這件奉天誥命盒的直接作用。誥命文書的形式在我國由來已久,是古代皇帝為了籠絡官員王公的親眷、祖先所給出的封賞用文書。早在西周時便有誥書,如《大誥》等,是周武王用來訓誡群臣的命書;唐代起逐漸成為官職除授、大規(guī)模賞罰的文書;至宋代,幾乎所有官員的官職除授、銜謚追贈以及親眷祖先的封賞均用誥命文書;明清承襲宋制,凡一至五品官員封賞皆用誥命文書。
見于史載的清代誥命文書記錄很多,但作為文物流傳下來的較少。據《清會典》載:“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有誥命。”衍圣公作為一品世襲爵,即符合這一條件。據清制,凡制誥命,均由吏部先行提準,再交由翰林學士書擬誥文,慶典使用誥文前,還要過中書科、內閣的誥敕房等審定,最后加蓋御寶。誥命文書一般以絲織錦絹卷軸書成,軸頭與卷身均視受封者品級而定,分別有玉頭獅面錦或鶴錦(一品)、犀角赤尾虎錦(二品)、貼金瑞荷錦(三四品)等,長度至乾隆年間始定為丈六(約5.12米),寬度約30 厘米。如今,孔子博物館收藏有數十道誥命書。以同治四年(1865)頒發(fā)給孔子七十三代孫衍圣公孔憲培夫婦的誥命為例(圖2),該誥命即為一品玉頭獅鶴錦,符合衍圣公一品公爵身份,同時以篆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誥文主要是對衍圣公及其夫人的贊語。該誥命的行文也嚴格按照清代規(guī)定,即一品誥命以6句開始、6句作結,中間14句陳述誥命內容;書寫語言為滿漢雙語,滿文自左端起書,漢文自右端起書,聯(lián)至中央處以時間落款,在時間上蓋御印寶璽,璽文“制誥之寶”。
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奉天誥命盒之所以品相完好,還因為清代律例對誥命文書保管有著嚴格的要求。據清制,誥命文書必須由領誥受封者珍藏保護,因水淹、火災等不可抗力或被人盜竊而遺失的,尚可上報申請復給,但如果勘定是由受封人保管不當導致誥命文書被蟲蛀、受潮或出現(xiàn)其他損傷的,以罰俸半年處,私自典當轉鬻誥命書的,追奪誥命并革職查辦[5]。衍圣公府爵位在有清一代世襲罔替,所存誥命文書如此之多,更是慎之又慎。而盛放誥命之盒如此華貴精致,工藝如此細膩用心,良有以也。
三、結語
這件清代奉天誥命盒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藝和深刻的象征意義,成為研究清代封建等級秩序與儒家地位的重要實物見證,反映了中國歷史進程中君王與儒家代表之間微妙關系的變遷,也展現(xiàn)了孔子后人為傳承儒學所作的努力,因而可以作為今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參考,以更深入地發(fā)掘歷史,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吳佩林.清代衍圣公爵位承襲考[J].孔子研究,2023(01):110-124+160.
[2]張洪艷.孔子博物館藏清代奉天誥命盒賞析[J].收藏家,2022(10):89-92.
[3]束霞平.歷代皇家儀仗的集大成者——清代皇家儀仗車輿形制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8(03):90-99.
[4]郭松義.明清以來曲阜衍圣公府的地位、作用與影響——《孔子博物館藏孔府檔案匯編》內容簡介[J].國際儒學(中英文)2022,2(04):17-26+173.
[5]王敬野.清代誥命文書及其價值探析[J].蘭臺世界,2021(05):152-155.
作者簡介:
孔慶偉(1974—),男,漢族,山東曲阜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文物保護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