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梁啟超思想嬗變探源
        ——以對孔子思想的評價之轉(zhuǎn)變?yōu)槔?/h1>
        2023-11-09 17:15:38翟繼軍
        學術(shù)交流 2023年8期
        關(guān)鍵詞:孔子思想文化

        翟繼軍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哈爾濱 150080;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30)

        在中國近代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的過程中,梁啟超一直以思想多變、善變著稱。梁啟超本人也曾坦承:“啟超與康有為最相反之一點,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其應事也有然,其治學也亦有然”[1]281,“然其保守性與進取性常交戰(zhàn)于胸中,隨感情而發(fā),所執(zhí)往往前后相矛盾,嘗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昨日之我?!蓝嘁源藶樵嵅?而其言論之效力亦往往相消,蓋生性之弱點然矣”[1]279。這一“流質(zhì)易變”(康有為語)的特點,使梁啟超在同時代人物中倍受矚目。

        僅從梁啟超對孔子的評價和他的孔教思想來看,不同時期就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甚至呈現(xiàn)出前后矛盾、判若兩人的情況:在戊戌維新時期,梁啟超認為應立孔教為國教,號召國人一同奮起保國、保種、保教;流亡日本期間,他卻開始公開反對和批判孔教,倡言“自今以往……惟保國而已”[2]676;新文化運動以后,他又開始大力倡導弘揚孔子的人生哲學。認真研究梁啟超關(guān)于孔子的思想嬗變歷程,準確把握其思想變化的內(nèi)在邏輯,對于我們準確理解和把握梁啟超思想發(fā)展的整體脈絡,推進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時代之源:云譎波詭的社會政治思潮

        中國在近代的幾十年時間里走完了西方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其間,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正如李澤厚所言,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人們“根本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來醞釀成熟一些較完整深刻的哲學政治的思想體系”,“常常是早晨剛從封建古書堆里驚醒過來,接受了梁啟超式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洗禮,而晚上卻已不得不完全傾倒在反對梁啟超的激進的革命思想中去了。然而,梁啟超卻反而因此構(gòu)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思想環(huán)節(jié)”[3]。

        在救亡圖存和思想啟蒙的雙重歷史任務面前,梁啟超一生始終熱心并積極參與國內(nèi)政治,深深地卷入了中國近代激烈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不同時期的主要社會政治文化思潮對梁啟超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恰好構(gòu)成了他思想嬗變的時代之源。鄭振鐸曾直言,梁啟超一生都“急于用世”,“說得不好聽一點,便是‘熱中’。他在未受到政治上的種種大刺激之前,始終是一位政治家”[4]90,而非學者。

        梁啟超前期的孔教思想直接受到中國近代思潮的影響。戊戌前,作為當時國人先進代表的康有為、譚嗣同和梁啟超等人認為:救亡圖存唯有學習西方、變法維新,而要減少頑固派對變法維新的阻撓,最好的辦法是高舉“尊孔保教”的旗幟。梁啟超在《〈新學偽經(jīng)考〉敘》中指出:“坐此異教來侵,輒見篡奪,魏、唐佞佛,可為前車。今景教流行,挾以國力,其事益悍,其幾益危。先生以為孔教之不立,由于孔學之不明,鋤去非種,嘉谷必茂,蕩滌雰霧,天日乃見,故首為是書,以清蕪穢?!盵5]263在此,他直言不諱地承認了當時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思想家面對西方列強的經(jīng)濟、宗教和文化入侵時企圖通過“尊孔保教”來提振民族精神、增強國民信心、重建傳統(tǒng)文化的初衷。在這種情形下,梁啟超緊緊追隨老師康有為的腳步,認同“‘六經(jīng)’皆孔子作,百家皆孔子之學”[6],將孔子視為“創(chuàng)教立法,以治萬世”的圣人、教主,積極推動孔子思想在中國的宗教化。自1894年在《讀書分月課程》中宣揚“惟《春秋》——《公羊》、《穀梁》二傳,巋然獨存,圣人經(jīng)世之大義,法后王之制度,具在于是”[7]等觀點開始,梁啟超多次發(fā)表論作和演講,鼓吹康有為的孔教思想,成為“保教黨之驍將”[2]684。

        梁啟超在《〈新學偽經(jīng)考〉敘》中將孔子神圣化、神秘化,指出“孔子神圣與天地參,制作為百王法,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并稱孔子“智周萬物,天且弗違”[5]263-264。在《西學書目表·讀西學書法》中,梁啟超明確要求將孔子奉為教主,并將學習國學經(jīng)典的要訣歸納為“一當知孔子之為教主;二當知《六經(jīng)》皆孔子作……五當知七十子后學,皆以傳教為事”,還稱“西人今日所講求之而未得者,而吾圣人于數(shù)千年前發(fā)之,其博深切明,為何如矣?然則孔教之至善,《六經(jīng)》之致用,固非吾自袒,其教之言也”[8]。他強調(diào):“及今不思自保,則吾教亡無日矣?!罩T生學成,尚當共矢宏愿,傳孔子太平、大同之教于萬國,斯則學之究竟也?!盵9]

        同時,梁啟超還在《〈論語〉、〈公羊〉相通說》《萬木草堂小學學記》《湖南時務學堂學約十章》《讀〈孟子〉界說》《讀〈春秋〉界說》《湖南時務學堂答問》《湖南時務學堂札記》中反復申說康有為等人的保教思想,并有所發(fā)揮。在宣傳保教思想的過程中,梁啟超有意識地避開近代知識界的今古文之爭,稱“其非與考據(jù)家爭短長”[5]264,為擴大康有為保教思想在當時的政治影響、減少維新派內(nèi)部的思想內(nèi)耗作出了貢獻。

        此外,梁啟超還通過《變法通議》等系列政論,努力借助孔子來為維新變法尋找理論依據(jù),用今文經(jīng)學的舊形式宣傳變法改良的新思想。他希望通過尊孔保教來推進變法維新,實現(xiàn)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因此,梁啟超的孔教思想與其說是基于他對孔子的早期認識,不如說是出于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和輿論宣傳的策略需要,因而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性和功利性。

        實事求是地講,相較于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的孔教思想算不得堅定。如1897年在給嚴復的信中,梁啟超就表示自己贊同嚴復“教不可保,而亦不必?!钡挠^點,并稱“不服先生之能言之,而服先生之敢言之”[10]535。同時,他又在信中說,“今之論且無遽及此,中國今日民智極塞,民情極渙,將欲通之,必先合之……彼言教者,其意亦若是而已”[10]535。在他看來,“尊孔保教”是當時救亡圖存的最佳方案,有利于發(fā)動國人、凝聚共識、變法圖強。梁啟超還在信中直言:“此兩義互起滅于胸中久矣,請先生為我決之?!盵10]535同一封信中明顯相左的兩種態(tài)度,充分暴露了梁啟超在政治需要與思想認識之間的矛盾和猶豫,顯示了他早期孔教思想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在總體上,這一時期的梁啟超一直未能脫離孔教的思想樊籬。他在不同場合不遺余力地捍衛(wèi)師說,鼓吹孔子改制立法、孔教前途無限且將日益昌盛等保教主張。1899年5月,梁啟超在日本哲學學會的演講中進一步將孔子思想主旨與西方近代的“進化”“平等”“博愛”等思想聯(lián)系起來。他斷言:“故今欲振興東方,不可不發(fā)明孔子之真教旨,而南海先生所發(fā)明者,則孔子之教旨……”[11]

        20世紀初,經(jīng)過戊戌變法失敗的慘痛教訓,康有為等保皇黨人變法維新思想的社會影響力日益衰落。孫中山等革命派爭取民族獨立、革命排滿、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日益興起,并逐漸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時代思潮的這一發(fā)展變化直接推動了梁啟超對孔教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1902年,梁啟超正式對外宣稱放棄尊孔保教主張,認為“自今以往所當努力者,惟保國而已”[2]676。

        流亡日本期間,經(jīng)與革命派接觸,梁啟超逐步認識到,救亡圖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僅靠今文經(jīng)學的“比附”辦法既無法承擔思想啟蒙的歷史任務,也不可能拯救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他還意識到:依靠“尊孔保教”不僅無助于使國民從封建專制的意識形態(tài)束縛中解放出來,反而會使思想界的奴性不斷滋長;要使中國社會從封建名教束縛下解放出來,塑造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新民”,就必須大力學習西方近代先進的思想文化,引導國民樹立自由思想、培養(yǎng)國家觀念、發(fā)揚愛國精神。

        梁啟超對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所帶來的社會封閉保守問題以及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孔子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禁錮思想、阻礙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象深惡痛絕。梁啟超認為,煽動國民盲目崇拜孔子,不僅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有害無益,也是對孔子思想的嚴重曲解和傷害。他指出:“率此以往,其將以孔子市矣。吾故曰:此種尊孔子之法,無益而有害也?!盵12]183梁啟超還反對一些人用西方新學新理緣附孔子的做法,直言“最惡乎舞文賤儒,動以西學緣附中學者,以其名為開新,實則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2]683。他認為,這種“新瓶裝舊酒”的做法用“貫通中西”的表面形式堅持封建思想的保守本質(zhì),非但無益于思想進步,反而會助長思想界的惰性和奴性。

        梁啟超后期對孔子哲學的關(guān)注也與當時的社會思潮、風潮密切相關(guān)。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如何評判孔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了重大的時代課題。在當時的中西文化論戰(zhàn)中,新文化派、國粹派、學衡派和頑固派等陣營紛紛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此時的梁啟超已逐漸擺脫了政治的直接影響,能夠以更加客觀的立場和理性的態(tài)度來分析評判孔子及其現(xiàn)代價值。

        其一,不同于頑固派等群體將孔子神圣化的做法,梁啟超在《儒家哲學》中對孔子身份進行了合理定位。他指出:“凡一學派,都不是偶然發(fā)生,雖以孔子之圣,亦不能前無所承。不過儒家道術(shù)至孔子集其大成,所以講儒學從孔子講起,未嘗不可?!盵13]440他還認為,一切學說都可以分為含有時代性的內(nèi)容和不含時代性的內(nèi)容,孔子所創(chuàng)的儒家哲學也是如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時代的、歷史的局限性。

        其二,不同于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派干將全面否定孔子的主張,梁啟超基于對西方近代“科學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識,對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主導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誠然儒家以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若是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中國民族之所以存在,因為中國文化存在;而中國文化,離不了儒家?!盵13]431

        其三,針對當時全盤西化的錯誤言論,梁啟超一直強調(diào),近代中國積極引進西方學術(shù)思想應當注意甄別,既不能做傳統(tǒng)的“奴隸”,也不能做西學的“奴隸”。他直言,如果“脫崇拜古人之奴隸性,而復生出一種崇拜外人、蔑視本族之奴隸性”[14]17,最終只會得不償失。他強調(diào):“茍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中國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則世界亦非二千年來之世界也。”[15]365這些論斷現(xiàn)在早已成為國內(nèi)外思想界的共識,但放在“西化浪潮”風頭正盛、翻涌不息的一百年前,卻讓人不得不敬佩梁啟超的遠見卓識和堅定信心。

        二、理論之源:中西雜糅的思想文化背景

        賀麟曾指出,中國近代“許多純粹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他們沒有直接受過西方哲學的訓練,然而他們卻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震蕩,而思調(diào)整并發(fā)揚中國哲學以應新時代的需要”[16]。梁啟超及其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們正是如此,思想中既有較為濃厚的中學色彩,也有明顯的西學因素,呈現(xiàn)出“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鮮明特點。

        梁啟超曾在《三十自述》中簡要概述了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少年時期醉心于科舉考試,“不知天地間于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17]108;十五六歲則沉迷于訓詁考據(jù)詞章,“至是乃決舍帖括以從事于此”[17]108;青年時拜入康有為門下,潛心學習今文經(jīng)學、陸王心學以及史學、西學入門知識,初步接觸了“進化”“自由”“博愛”等西方近代思想,“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17]108;流亡日本時,通過大量閱讀經(jīng)日本翻譯的西學經(jīng)典,同時受日本本土“東學”(即日本的西學)影響,“思想為之一變”[17]110。后期,梁啟超的思想還明顯受到了伯格森、倭鏗和蒲陀羅等西方哲學家的影響。中西雜糅的思想文化和學術(shù)背景構(gòu)成了梁啟超思想嬗變的理論之源。

        以梁啟超對孔教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yōu)槔?他曾在《南??迪壬鷤鳌分嘘U述了反對康有為孔教思想的原因,即“吾自從學以來,悉受斯義,及今既閱十余年,騖心末學,久缺研究;而瀏覽泰西學說以后,所受者頗繁雜,自有所別擇,于先生前者考案各義,蓋不能無異同”[18]。由此可知,對西學的廣泛學習和深入理解是促使梁啟超對孔教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流亡日本期間,隨著對西學的研究的深入,梁啟超自覺地將孔教與西方宗教相區(qū)分,有意識地為孔子思想祛魅,使之回到傳統(tǒng)道德倫理和學術(shù)思想領(lǐng)域。他開始公開反駁、批判孔教思想,從“今文學派”的“猛烈的宣傳運動者”[1]277和“保教黨之驍將”變成“保教黨之大敵”[2]684。1902年2月,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fā)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一文,詳細論述了自己放棄保教的理由。梁啟超指出,“孔教之性質(zhì)與群教不同”[2]677,孔子之“教”是文化教育和思想教化,重在社會秩序維護和倫理道德傳承,而非西方或印度式的宗教信仰。西方所謂宗教,專指迷信信仰,是“以靈魂為根據(jù),以禮拜為儀式,以脫離塵世為目的,以涅槃天國為究竟,以來世禍福為法門”[2]677;而孔子所教者,主要是道德倫理,并無相應的宗教崇拜和迷信,也沒有各類宗教儀式和禮拜,更不具有宗教的排他性。因此,“孔教”之立論在根本上不符合“論理”(即邏輯),所以不能成立,只能是一句空話。

        同時,對西方“自由”觀念的偏愛,以及盧梭、伯倫知理和頡德等人社會政治學說的影響,也直接推動了梁啟超孔教思想的轉(zhuǎn)變。梁啟超認為,鼓吹設立孔教的主要弊端在于束縛國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他指出:當前歐洲之所以進步,就是因為擺脫了宗教思想的束縛,“一洗思想界之奴性”;而中國思想史上的最佳時期,也恰是相對自由的先秦戰(zhàn)國時代。梁啟超認為,自“秦始皇焚百家之語”而用封建專制鉗制思想開始,中國二千余年“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其有稍在此范圍外者,非惟不敢言之,抑亦不敢思之”[2]681,使國民養(yǎng)成了思想惰性,進而抑制了社會的發(fā)展活力。

        此外,深受中學浸染的梁啟超,在對孔子及其思想的態(tài)度上,與當時維新派其他人物、革命派和后來的西化派始終保有一定的距離。這也導致他不論是前期對孔教的提倡,還是后來對孔子的反對和批判,都始終是有限的。梁啟超在1920年的《清代學術(shù)概論》中道出了產(chǎn)生這一情況的原因:“然啟超與正統(tǒng)派因緣較深,時時不慊于其師之武斷,故末流多有異同。有為、啟超皆抱啟蒙期‘致用’的觀念,借經(jīng)術(shù)以文飾其政論,頗失‘為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之本意,故其業(yè)不昌,而轉(zhuǎn)為歐西思想輸入之導引?!盵1]219這就是說,正是由于受過傳統(tǒng)經(jīng)學(主要是古文經(jīng)學及其考據(jù)學)的系統(tǒng)訓練,梁啟超從一開始就對康有為的“孔子托古改制”等今文經(jīng)學主張持一種保留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直接體現(xiàn)在前文所引他寫給嚴復的信中),并于后來承認,自己前期主要受政治影響而宣揚孔教,失去了“為經(jīng)學而治經(jīng)學”的客觀學術(shù)立場,導致失敗。故此,“啟超自三十以后,已決口不談‘偽經(jīng)’,亦不甚談‘改制’。而其師康有為大倡設孔教會、定國教、祀天、配孔諸義,國中附和不乏,啟超不謂然,屢起而駁之”[1]279,“然持論既屢與其師不合,康、梁學派遂分”[1]281。由此,形成了梁啟超對孔子及其思想之態(tài)度的第一次重大轉(zhuǎn)變,梁啟超在思想上與康有為分道揚鑣了。

        也是受中學底蘊的影響,梁啟超在1902年公開反對康有為孔教思想的同時,又說“孔子為我國至圣,紀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愛國思想亦油然而生”[19],并指出“吾不敢怨孔教,而不得不深惡痛絕夫緣飾孔教、利用孔教、誣罔孔教者之自賊而賊國民也”[20]580。就這樣,梁啟超在剝離孔子宗教教主身份的同時,又極力維護孔子的至圣地位,并把斗爭的矛頭從孔子本人身上轉(zhuǎn)移到那些緣附利用孔子的后世“賤儒”身上。

        梁啟超特別強調(diào),孔子是“圣之時者”,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即使是生在今日,也會反對固守陳規(guī)、倡導開拓創(chuàng)新。梁啟超坦言,“我輩誠尊孔子,則宜直接其精神,毋拘墟其形跡”[2]681,即尊重和傳承孔子思想的關(guān)鍵在于弘揚其精神,而不是拘泥其形式。梁啟超認為:當下中國推崇孔子,應堅持與時俱進、博采眾長的原則,不斷推動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而對待西方先進思想文化,則應采取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積極吸收近代社會各種文明成果,從而主動融入時代發(fā)展洪流。

        梁啟超還將“孔教批判”的主要任務落實到發(fā)揚孔子“真教旨”上,而其所謂孔子“真教旨”,又恰是與西方近代精神相契合的“進化”“平等”“兼善”“強立”“博愛”等思想。梁啟超強調(diào):“吾以為誠欲昌明孔子教旨,其第一義當忠實于孔子,直繹其言,無所減加,萬不可橫己見雜他說以亂其真,然后擇其言之切實而適于今世之用者,理其系統(tǒng)而發(fā)揮光大之,斯則吾儕誦法孔子之天職焉矣。”[12]183其意思是說:弘揚儒學必須回到孔子那里去,忠實于孔子的原義,不能妄自發(fā)揮,隨意歪曲和誤解孔子;同時還應系統(tǒng)地整理和發(fā)掘適于今用的孔子“真教旨”,積極推進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當代世界的精神轉(zhuǎn)化和發(fā)揚光大。由此可知,梁啟超身上雜糅的中學和西學背景構(gòu)成了他對孔教之復雜態(tài)度的思想文化之源。

        此外,與其他維新派思想家不同,梁啟超的思想呈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從“中西雜糅”走向“中西融合”的趨勢。其一,梁啟超不再以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學為指歸,而是以西方近代學術(shù)思想為參照,判定孔子思想具有更多的人文主義情懷和道德實踐精神,不同于西方思辨哲學。他認為,孔子思想是理解人何以為人、社會何以為社會的重要法門,今后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步,孔子的倫理道德教化思想將會越來越重要。其二,梁啟超對孔子思想的分析更具理性精神,能夠從宗教、法律、外交和文化等不同角度來審視和批判前期維新派的保教主張。如前所述,梁啟超反對孔教并不是反對孔子,也不是反對宗教信仰;他在反對孔教的同時,特意強調(diào)孔子思想在國民教育中的巨大價值。其三,梁啟超雖然對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評價很高,但對孔子思想的歷史局限性也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他指出,儒家哲學中“外王”的部分即政治哲學和封建意識形態(tài)“含有時代性的居多,到現(xiàn)在抽出一部分不去研究它也可以”[13]432。

        伯格森、倭鏗、杜里舒和羅素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也對梁啟超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歐游歸來,梁啟超開始借助西方的生命哲學、直覺主義和自由意志論等學說,重新審視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他指出:“孔子說:‘生生之謂易。’拿現(xiàn)在的話翻譯他,說的是‘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只要從生活中看出自己的生命,自然會與宇宙融合為一。”[21]

        梁啟超認為,孔子的主要思想在于育成人格,這方面異常完備,“放諸四海而皆準,由之終身而不能盡”[22],后人難以企及。他指出,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養(yǎng)方法就是“知行合一”的“忠恕”之道,其最終目的就是解決社會人生乃至世界上的各種矛盾問題。梁啟超堅信能以孔子的人生哲學來解決現(xiàn)代社會中情感與科學、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矛盾,進而挽救世界精神文明之危機。

        在1923年的“科玄論戰(zhàn)”中,梁啟超從科學和人生觀的概念界定入手,提出人生是“心界、物界兩方面調(diào)和結(jié)合而成的”[23]96,兩者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他在肯定理智事項必須用科學來解決的同時,特別強調(diào):“情感方面的事項”是“超科學”的,不能簡單地以科學處置;否則,“也把人生弄成死的沒有價值了”。[23]99

        從此,“人生”二字成為梁啟超后期孔子觀的一個關(guān)鍵詞。這一特點顯示出,他力圖借助西方現(xiàn)代人本主義思想,在傳統(tǒng)的心物兩界之間摸索出一套更加符合儒家“中道”精神的“孔子人生哲學”構(gòu)想,以進一步推動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和發(fā)展。

        三、性情之源:敏感急進的個人性格特質(zhì)

        在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當中,梁啟超無疑是前后思想變化最多、最大的一個,這些變化又與他“極能服善”[4]89和急進敏感的性格特質(zhì)有關(guān)。正如李肖聃在《星廬筆記·梁啟超》中所言:“康有為謂其從逆固為可笑,梁自命隨時轉(zhuǎn)移,羌無定見,則是自道其實?!盵4]44“不定型”的性格特質(zhì)確實是導致梁啟超思想多變的一個重要根源。

        梁啟超“極能服善”的性格特質(zhì),最初體現(xiàn)在康有為對其思想的影響中。梁啟超曾在《三十自述》《南??迪壬鷤鳌贰墩撝袊鴮W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詳細記述了老師康有為對自己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戊戌運動時期,說康有為是梁啟超早期孔教思想的直接塑造者也不為過。正如李劍農(nóng)所言,戊戌以前的梁啟超只能算作康有為的“走卒”,其思想議論純粹來源于康有為,“還沒有獨立的位置”[24]。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放松了對梁啟超的直接控制,梁啟超才得以徹底放棄“尊孔保教”主張,逐漸走上思想獨立的道路,大力宣傳“破壞主義”,并提倡“革命排滿共和”之論。

        梁啟超晚年還曾在《儒家哲學》一書中提到清末今文經(jīng)學家、常州學派和康有為對自己年輕時代思想的直接影響,稱自己當時對今文經(jīng)學甚至達到了癡迷發(fā)燒的程度。他指出:“反抗專制政體的話,創(chuàng)自黃梨洲、王夫之,至龔魏更為明顯,他們一面講今文,一面講經(jīng)世,對于新學家刺激很大。我們年輕時,讀他二人的著作,往往發(fā)燒。南??迪壬膶W風,純是從這一派衍出。我們一方面贊成今文家的政治論,一方面反對舊有的傳統(tǒng)思想,就是受常州派的影響。我年輕時,認為他們的主張,便是孔子的真相,近來才覺得那種話,不過是一種手段,乃是令思想變化的橋梁?!盵13]481-482因此可以說,擺脫康有為以及今文經(jīng)學的精神束縛,放棄孔教主張,是梁啟超思想歷程中一個重大的、根本性的轉(zhuǎn)變。

        除了易受“重要他人”影響的性格因素之外,貪功冒進的性格傾向也是梁啟超思想劇烈變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梁啟超曾自謂“新思想界之陳涉”[1]281,但所執(zhí)往往前后相矛盾。這里雖有“平心論之,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閉塞萎靡,非用此鹵莽疏闊手段,不能烈山澤以辟新局”[1]281的客觀原因,但梁啟超急于用世、“信口輒談”的性格因素也不容忽視。對此,梁啟超本人也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嘗言“啟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壞力確不小,而建設則未有聞。晚清思想家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啟超常稱佛說,謂:‘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為菩薩發(fā)心?!移渖街鳂O多,皆隨有所見,隨即發(fā)表。彼嘗言:‘我讀到“性本善”,則教人以“人之初”而已’。殊不思‘性相近’以下尚未讀通,恐并‘人之初’一句亦不能解。以此教人,安見其不為誤人”[1]281。再加之梁啟超“學問欲”極熾,治學喜歡淺嘗輒止,難以深入,“雖自知其短,而改之不勇”[1]281,這種治學習慣也直接制約了梁啟超對孔子的認識深度和態(tài)度穩(wěn)定性。

        梁啟超的這種特點,張錫勤稱之為“報人習氣”——說人論事喜歡“夸大一點,不及其余”,常常將自己的議論推向極端以引人注目,而后又“不免顧此失彼,前后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25]。這些習慣在造就梁啟超“言論界驕子”顯赫地位的同時,定然也會影響他思想闡發(fā)的連貫性和邏輯論證的嚴密性。

        同時,梁啟超熱情敏感的性格特質(zhì)也在無形中加速了他思想認識的變化。作為20世紀初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輿論宣傳家,梁啟超有著異于常人的敏感。在維新派與頑固派、立憲派與革命黨、共和派與復辟派以及后來東方文化派與新文化派等團體之間的每一次思想斗爭和輿論交鋒中,梁啟超幾乎都會現(xiàn)身,并充當重要角色。正如鄭振鐸所說:“梁氏是一位感覺最靈敏的人,是一位感情最豐富的人,所以四周環(huán)境里一有顯著的變動,他便起而迎之,起而感應之?!盵4]89梁啟超對時代變化的這種敏感間接導致了“其業(yè)績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其偉大無以比擬,但其地位卻極不穩(wěn)定”[26]的尷尬局面。正是這種敏感易變的性格和思想,導致梁啟超在當時先進青年群體中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前后落差特別巨大。正如胡適在回憶錄中所說:“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曉暢之中,帶著濃摯的熱情,使讀的人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有時候,我們跟著他走到一點上,還想望前走,他卻打住了,或是換了方向走了?!盵4]210

        但這種敏感性格對梁啟超后期思想的影響卻是積極的。如在新文化運動后,梁啟超敏銳地意識到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弊病,于是通過發(fā)掘孔子思想對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國民的時代價值,積極構(gòu)建了一個不同于西方的“孔子人生哲學”體系。梁啟超認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主要代表,離開了孔子及其開創(chuàng)的儒家哲學,就無所謂中國文化。他指出,“蓋中國文明,實可謂以孔子為之代表”[12]181,孔子“集舊社會文明之大成,而為新社會文明之創(chuàng)建者”[15]368。如前所述,梁啟超斷言,“茍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中國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則世界亦非二千年來之世界也”[15]365。

        在后期對孔子哲學的研究中,梁啟超在歷史、哲學和文化的語境下指出了“愛智”的西方哲學與“中道”的中國哲學之間的主要差異。梁啟超認為,孔子所謂的“學”只是教人養(yǎng)成人格,孔子所謂的“仁”只是教人怎樣做人,“《論語》中說出仁的內(nèi)容有種種,都是完成人格必要的條件”[27]323。梁啟超指出,《論語》是表現(xiàn)孔子偉大人格的最佳佐證,且“字字精金美玉,實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28]148,其最大價值就在于引導人身體力行,進行道德實踐。他認為,孔子的主要精神在于“修己安人”,最高目標是“內(nèi)圣外王”。梁啟超指出,孔子有很多優(yōu)秀思想,不應該拋棄,而應該根據(jù)時代的變遷擇善而從。他強調(diào),中華文化如果否定孔子,就等于自毀長城。

        同時,梁啟超努力用“孔子人生哲學”替代宗教色彩濃厚的西方倫理思想,把人生哲學的研究重點從西方式的重理論思辨轉(zhuǎn)到孔子式的重道德實踐。梁啟超認為:“孔子設教,惟重力行,及其門者,親炙而受人格的感化,亦不汲汲以騖高玄精析之論。”[28]219他強調(diào):“修養(yǎng)人格,決非徒恃記誦或考證,最要是身體力行,使古人所教變成我所自得?!盵28]149梁啟超指出:“孔子的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xiàn)出他的偉大,其不可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盵27]360按照他的說法,正因為孔子人格具有這種平易近人的特點,而不像釋迦、基督和墨子等圣哲那樣高高在上,普通人都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和效仿,所以孔子才可以做全人類的“模范”。

        歐游期間,梁啟超敏銳地捕捉到近代中國與西方文化接軌的可能,認為中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經(jīng)驗具有救治西方現(xiàn)代文明弊病的可能。他指出,孔子思想的精神指歸就是“內(nèi)圣外王”,“人格鍛煉到精純,便是內(nèi)圣;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jié)到這一點”[13]428。在梁啟超看來,孔子所說的“仁”只是教人怎樣做人,“仁”的種種內(nèi)容都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條件。

        梁啟超堅定地認為,中國的孔子之教是構(gòu)建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國民性、打造新國民的重要資源,也是解決未來世界和平發(fā)展問題的重要路徑。他強調(diào),大力弘揚中國的“孔子人生哲學”,無論是對于解決世界所面臨的現(xiàn)代性問題,還是對于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性的新文化,都非常重要。

        四、結(jié)論

        中國近代,“面對西學的大量東漸,尤其是基督教的強勢入侵,中華民族固有文化的認同危機和信仰危機空前嚴重。心急如焚的近代思想家認識到民族文化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guān),將文化重建納入到救亡運動之中”[29]。其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集中代表和至圣先師的孔子,自然成了近代思想家共同關(guān)注的核心對象。梁啟超在“解讀孔子”的思想熱潮之中,做了大量富有價值的宣傳、闡釋和研究工作。

        梁啟超關(guān)于孔子的思想之嬗變,既是急劇起伏的時代政治風潮所致,也有其個人學識修養(yǎng)和性格特質(zhì)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梁啟超思想嬗變本身就是其對孔子的認識不斷走向深化、其思想不斷發(fā)展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因此,與其說本文是在探討梁啟超對孔子的態(tài)度變化歷程,不如說是在探究梁啟超對孔子的認識深化過程。

        梁啟超從為孔子祛魅到為孔子復魅,基本走了一個完整的辯證認識過程。無論是在前期的變法維新、尊孔保教中,還是在中期流亡海外、批判孔教時,抑或在后期倡導孔子哲學、全力建設新文化時,梁啟超一直本著“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20]533的態(tài)度,對孔子思想及其現(xiàn)代化問題進行著與時俱進的努力探索,他對孔子思想價值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和升華。

        隨著對孔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梁啟超最終認為:孔子不是中國的宗教家或教主,而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學問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孔子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源泉,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和學術(shù)思想無一不來源于孔子??鬃硬粌H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鬃拥恼軐W思想同其他哲學家一樣,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歷史局限性??鬃铀枷胫械纳贁?shù)外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落后于時代發(fā)展,需要及時揚棄;大部分的內(nèi)圣(教育、心理、人生)思想則是超時代的,具有永恒價值。與西方“愛智”的哲學思辨?zhèn)鹘y(tǒng)不同,孔子思想重在人格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鬃铀枷氲暮诵氖侨?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養(yǎng)成人格??鬃拥娜松軐W不僅對中國文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延續(xù)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解決當代世界社會矛盾和人的精神苦痛也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價值。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梁啟超雖然常持“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zhàn)”的態(tài)度,不斷闡發(fā)他對孔子的不同認識和理解,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開放包容性格特質(zhì)和民族文化立場卻是始終未變的。正如鄭振鐸所言:“他的‘變’,并不是變他的宗旨,變他的目的;他的宗旨他的目的是并未變動的,他所變者不過方法而已,不過‘隨時與境而變’,又隨他‘腦識之發(fā)達而變’其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便是愛國?!盵4]88梁啟超自己也曾坦言:“雖然,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吾愛先輩,吾尤愛國家;吾愛故人,吾尤愛自由?!瓰槎陙矸?吾所不惜;與四萬萬人挑戰(zhàn),吾所不懼?!盵2]684正是基于這種堅定的愛國情懷,無論梁啟超在不同時期對孔子思想的認識、評價怎樣變化,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不同特點,他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主線都始終未斷,他重視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立場都始終未變。

        與當時的孔教主張和儒學中心主義相比,梁啟超關(guān)于孔子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無疑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他在近代較早地提出了“三圣并立”的中華文化源流說,尊孔子、老子和墨子為中國文化的三位大圣。其中,梁啟超一直對墨子比較贊同,對其“摩頂放踵利天下”的兼愛精神也十分欽佩。他自號為“任公”和“兼士”,并稱:“欲救今日之中國,舍墨學之忍苦痛則何以哉?舍墨學之輕生死則何以哉?”[30]梁啟超對老子雖然評價不高,但依然承認“老學雖偏激,亦南派一巨子,世界哲學應有之一義”[14]65,把老子也當作中國“精神文明”的代表之一。此外,梁啟超對佛教評價也很高,在《治國學的兩條大路》中稱佛教為“我們國學的第二源泉”[31]。他一度認為佛教很適合用來作為救亡圖存的精神武器,還曾花費很大精力對佛教教義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改造,以求實現(xiàn)“宗教救國”。

        同時,梁啟超也始終保持著對西方思想文化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一直相信并推崇西方的科學、民主思想和物質(zhì)進步成就。就連面對一戰(zhàn)后歐洲的慘淡狀況時,他也沒有放棄對歐洲各國擺脫困境的希望。梁啟超甚至還提出了一套頗具特點的東西方文明“結(jié)婚說”。梁啟超指出:“二十世紀,則兩文明結(jié)婚之時代也?!宋鞣矫廊吮啬転槲壹矣龑庈皟阂钥何易谝病!盵14]18可以說,梁啟超從反對孔教到向孔子哲學的復歸,也是這種中西文化“化合創(chuàng)新”理念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梁啟超在近代較早、較合理地確定了孔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合法地位,努力糾正當時將孔子思想宗教化、神圣化或全盤否定的錯誤做法,為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后來現(xiàn)代新儒家的興起作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他通過對孔子思想及人格價值的深入挖掘,力圖以孔子的人生哲學救治現(xiàn)代文明之弊病,這種做法為充分發(fā)揮孔子思想的積極功能、實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提供了一條重要思路。

        當前,我國正在全力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準確理解梁啟超對孔子思想的認識演進過程和對中華文化立場的堅守,對于進一步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而更好地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猜你喜歡
        孔子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孔子的一生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誰遠誰近?
        孔子在哪兒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区首页| av网址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丝袜美腿丝袜美腿丝袜美腿丝袜| 国产欧美性成人精品午夜|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h在线| 全部免费国产潢色一级|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综合|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成人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伊人青青草综合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千人斩|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能| 亚洲一区二区不卡日韩| 亚洲桃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台湾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天堂|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观看| 9lporm自拍视频区|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网| 少妇的肉体k8经典| 亚洲亚洲亚洲亚洲亚洲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自拍一区二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mv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AⅤ精品性色| 日本二区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