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幗芳 王 雪
(1.牡丹江師范學院應用英語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師范學院西方語言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本文選取第一季的第一集(S101)——“小泥坑(Muddy Puddles)”為語料,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基于馬丁的評價理論試圖回答以下幾個研究問題:《小豬佩奇》中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態(tài)度資源?態(tài)度資源在《小豬佩奇》中的分布情況如何?這些資源與家長的教育觀有什么聯(lián)系?
湯普森明確突出了評價的三種功能:用來表達作者或說話者的觀點并且反映其所在社會、地區(qū)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建立并保持交際雙方的關系和構建語篇的功能。評價理論是馬丁、懷特在韓禮德的人際意義的基礎上提出的。劉婷婷、徐加新認為,該理論在繼承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關于語氣和情態(tài)的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語篇中的“聲音”,探討態(tài)度的來源和方式。評價系統(tǒng)的中心是“系統(tǒng)”,焦點是“評價”,語言在該系統(tǒng)中是“手段”透過對語言的分析,評價語言使用者對事態(tài)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Martin & Rose 認為在評價理論的框架里,評價資源被歸納為三個系統(tǒng):態(tài)度、介入和極差。馬丁和懷特認為,情感有正向和負向之分,無論我們感到高興還是悲傷,自信還是焦慮,感興趣還是無聊。判斷涉及對行為的態(tài)度,我們贊賞或批評,贊揚或譴責。鑒賞根據(jù)它們在特定領域中是否被重視的方式,包括對符號和自然現(xiàn)象的評價。本文是分析《小豬佩奇》中的態(tài)度資源,即判斷、鑒賞和情感。情感子系統(tǒng)是態(tài)度資源的核心。
在言語實踐中,作者/說話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必然通過語篇中的各種詞匯語法手段體現(xiàn)出來。本文將分析語料第一季的第一集(S101)——“小泥坑(Muddy Puddles)”共有33 段話,這些話語將被標記為U1、U2……U33,旨在探討S101 中出現(xiàn)什么樣的態(tài)度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的分布和背后隱含的立場。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語料,得出了一組數(shù)據(jù): 情感資源占41%,鑒賞資源占28.2%,判斷資源30.8%。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在孩子教育中,我們是可以多鼓勵孩子勇敢且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的。重視孩子的情感表達能力,而不只是注重簡單的語言表達能力。除此之外,判斷和鑒賞資源也應納入教育層。豬媽媽對佩奇的教導內(nèi)化成佩奇對弟弟的教導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判斷資源是對行為作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同樣的,鑒賞資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作出決定,這些事物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以及如何去贊美孩子等。
情感資源包括不幸/幸福、危險/安全、不滿/滿意和厭惡傾向。不快樂/快樂變量包括與“心事”有關的情緒——悲傷、仇恨、快樂和愛。在U4 和U5 中,語法詞“l(fā)oves”和“l(fā)ove”都分別表達了“喜愛”。盡管前者的評價者是旁白,后者的評價者是佩奇,但這段話都傳達了“佩奇喜歡踩泥坑”這個信息。除了這兩種表達方式,類似的語言結構也用來表達對事物的喜愛。如U8 中的語法詞“l(fā)ikes”用來描述佩奇的弟弟喬治和佩奇有著一樣的愛好,即:踩泥坑。但是喜愛的程度有所差別,即用來表達情感的動詞的等級有高低。U16 中,語法詞“l(fā)ove”再次出現(xiàn),但是被評價者不再是佩奇/喬治一個人,而是佩奇和喬治兩個人。U31 則是強調(diào)了佩奇喜歡在泥坑里蹦蹦跳跳。此外,在U31 中,被評價者也不再是喬治和佩奇,而是所有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被評價者的一個變化,即從一到二再到全部人。這里的”全部人“是指佩奇的一家,暗示著豬爸豬媽樂意和孩子一塊踩泥坑。縱觀第一季第一集,“l(fā)ove/likes”出現(xiàn)了多次都是用來表達對某事物的喜愛,說明愛就要大聲說出來。同時,被評價者的轉化也向我們傳達了:親子時光和培養(yǎng)孩子的愛好的重要性。U10 中的“l(fā)ikes”跟前面提到的有所不同,此處傳達的是佩奇對弟弟的關心和照顧。這是一幅姐姐和弟弟和諧相處,相親相愛的畫面且背后是豬爸爸和豬媽媽的二胎教育觀,它們對待佩奇和喬治并沒有差異,是同等對待、一視同仁。否則,不會出現(xiàn)佩奇照顧弟弟的畫面。安全變量是與生態(tài)社會健康有關的情緒——焦慮、恐懼、信心和信任。U15 中,佩奇使用“safe”表明佩奇認為自己應該照顧好弟弟,需確保喬治的人身安全,這一詞反映了佩奇對弟弟的愛。U18 的整句話“goodness me”就表達了豬爸爸的驚訝,這屬于不安全/情感。不滿意/滿意變量是與目標(追求目標)有關的情緒——厭倦、不高興、好奇心、尊重。U12 中出現(xiàn)“fun”與“a lot of”搭配說明對于踩泥坑,兩只小豬覺得十分有樂趣。U21 和U23都傳達了豬爸爸的回答沒有達到佩奇的預期而U25 則是佩奇對豬爸爸的回答表示贊同和肯定。
判斷子系統(tǒng)是根據(jù)倫理道德的標準評價語言使用者的行為。它涉及兩種情況:社會尊重和社會約束。社會尊重與規(guī)范、能力才干和堅韌程度有關;而社會約束與是否真實可靠、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有關。根據(jù)馬丁、懷特,單詞“can”代表著“能力才干”。因此,U1“cannot”以及U2“can”都是“能力”的含義。這兩詞的評價主體一致,都是小豬佩奇和弟弟喬治,旨在說明孩子天性愛玩。而該詞在U30 傳遞的是豬爸爸和豬媽媽愿意加入,即作為父母理應花時間陪孩子一同玩耍。豬爸爸教育觀是:多花時間陪孩子是不可少的。對于命題,具有傾向性的意態(tài)化詞與可靠性詞相關。由此可得,單詞“will”在U29 中表達的是判斷/可靠。佩奇詢問父母是否會加入,是一個孩子對父母的期待,期待父母的陪伴以及關愛。因此,孩子的情緒需求或者情感需要得到滿足。
社會約束的兩個維度是真實性和規(guī)范性。由于S101沒有出現(xiàn)真實性資源,故主要探討規(guī)范性資源。依據(jù)馬丁懷特對恰當性資源的定義,U6 的“must”表達豬媽媽對女兒的呵護。佩奇在U9 對弟弟喬治重復了U6,以及“must”在U15 中出現(xiàn)也證實了佩奇對自己的身份的一個認知情況——姐姐要保護和照顧弟弟。“must”在S101 的三次出現(xiàn)都與“譴責”相關,而不是“可能性”。S101 與“譴責”相關的資源還有:U7“Sorry,Mummy”,佩奇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在踩泥坑之前沒有穿水鞋;U15“Sorry, George”,佩奇踩泥坑時不小心把泥巴濺了喬治一身感到抱歉;U26 和U28豬爸爸用“the mess”來描繪佩奇姐弟踩泥坑后的衣著;U32 豬媽媽也用了“the mess”來譴責豬爸爸不成熟的行為。以上的例子旨在闡明豬爸爸豬媽媽對佩奇進行教育產(chǎn)生的影響,正是由于這樣的教育才能使這個二胎家庭和和睦睦,佩奇對待喬治是關心愛護而不是欺負。父母對一孩的關愛讓他意識到“自己也是二孩的家長,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二孩”。
鑒賞子系統(tǒng)則是解釋我們對“事物”的評價,特別是我們制造的東西和我們的表現(xiàn),但也包括自然現(xiàn)象——這些東西的價值(我們?nèi)绾卧u價它們)。一般來說,欣賞可以分為我們對事物的“反應”(它們是否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們是否讓我們滿意?),它們的“組成”(平衡性和復雜性),以及它們的“價值”(創(chuàng)新性、真實性、及時性等等)。鑒賞資源/組成成分/平衡性資源,如U1“outside”與“inside”對應;U2“out”與U1 的“outside”相同;都在說明佩奇和弟弟喬治不想待在家里。U31 中詞組“上上下下(up and down)”出現(xiàn)了兩次,旨在強調(diào)它們踩泥坑的方式是上上下下。除了組成成分:鑒賞資源中的平衡,還有組成成分:鑒賞資源中的復雜性資源。比如S101 中U15 佩奇用了“only”這個詞來安慰喬治;U28 豬爸爸用了“only”來解釋之前他說“the mess”的原因,而且他并沒有責怪兩只小豬仔的意思并且他可以處理這些事;U32,佩奇對豬媽媽說了“only”來傳達“沒事,不要緊”。贊賞資源的反應資源包含兩個維度:影響和質(zhì)量。這兩個維度的資源均有出現(xiàn)在S101。比如U15 的“fun”說明佩奇姐弟都喜歡小泥坑;U16 副詞“really”表明佩奇姐弟對踩泥坑很感興趣。又如U15的“good”是質(zhì)量資源,反義詞是“bad”或者“not good”。
在《小豬佩奇》中出現(xiàn)了情感資源、判斷資源和鑒賞資源三種資源。情感資源占比最大,其次是判斷資源和鑒賞資源。在分析字幕后,可知一些詞語反復出現(xiàn)能夠反映出父母的教育觀。S101 中,盡管佩奇姐弟全身是泥,豬爸爸也沒有責罵他們而是給他們洗澡。佩奇反復問豬爸爸問題,豬爸爸耐心地回答她一次又一次直到說出令佩奇滿意的回答。豬爸爸的反應表明了他的教育觀——孩子問問題的時候,父母要仔細聆聽并且認真思考、不敷衍了事。情感資源是出現(xiàn)在S101 中最多的,這也反映了表達真實情感、感受的重要性。
評價理論不是完美的,作者的知識儲備也不是無窮的。因此,文章的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海涵或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