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能
他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作為早期出國留學的博士,新中國成立初期,他曾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首次提出“回收衛(wèi)星”概念,創(chuàng)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他,就是陸元九!2023年6月6日,陸元九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從小勤奮好學,立志科技救國
陸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的一個教員家庭。因為生日是元月九日,故取名“元九”。1931年,進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學讀初中,在初中畢業(yè)后,考取了江蘇省立南京中學。1937年8月,陸元九赴上海參加完高考,就發(fā)生了“八一三”事變。當時,陸元九報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央大學,上海淪陷后,交通大學無法開學,已經(jīng)遷往重慶的中央大學錄取了陸元九。1937年11月,在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專業(yè)學習。1941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仡欔懺诺陌倌耆松?,他在年少時目睹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際,勵志留洋歸來、科技救國,在中國航天領域擎起一面旗幟。
1945年,陸元九成為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被分配進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并選擇自動控制專家C.S.德雷伯教授開設的儀器學專業(yè),成為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獲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陸元九克服重重阻力,幾經(jīng)輾轉,終于回到故土。1956年,陸元九和家人從舊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國的輪船,抵達香港后,在港英當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過九龍,步行穿過羅湖橋,經(jīng)歷在異國他鄉(xiāng)的11年后,終于站在深圳河邊祖國的土地上。陸元九談起回國經(jīng)歷眼含熱淚,說:“過了羅湖橋到內(nèi)地這邊,這一段路簡簡單單幾分鐘,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幾分鐘時間是從一個世界走到另外一個世界,我那時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國,什么叫祖國?!彼淖阚E訴說著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求索報國的曲折多艱,陸元九的愿望很簡單:“為中國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詮釋著科學賦予人格的坦蕩之美,他讓美國同行刮目相看。
回國后不久,他就參與籌建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陸元九在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學同時負責多項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主持組建了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同時,他還堅持撰寫專著。1958年,陸元九積極響應“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號召,并提出:“要進行人造衛(wèi)星自動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边@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衛(wèi)星”的概念。與此同時,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也在陸元九和同事的手中組裝出來了。
1964年,陸元九的著作《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上冊)》出版,這是中國慣性技術方面最早的專著之一,對中國慣性技術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1965年,他領導組建中科院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開展了單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擺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穩(wěn)定平臺的研制。在此之后,我國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也在他的主持下誕生。
1996年,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fā)射失利,當時,已經(jīng)76歲的陸元九第一時間趕到西昌調(diào)查原因。這之后,陸元九提出,“對上天產(chǎn)品,99分不及格,相當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比缃瘢@句話已成為中國航天界流傳甚廣的“名言”。要求嚴格是大家對陸元九的印象。他常說:“我們的產(chǎn)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證質(zhì)量。要求嚴格,可以進步快一點。”
陸元九認為,作為一名科技人員,應按18個字要求自己:“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精于分析、嚴格、認真、執(zhí)著”。他認為,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念得再好,頂多是個百科全書,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用”,即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進行研發(fā)工作,需要不斷深入,所以,科技人員要不斷前進、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
不忘“科學”初心,一生奉獻航天事業(yè)
1978年,隨著“科學的春天”到來,陸元九重回科研一線。在擔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長期間,他積極參加航天型號方案的論證工作。他根據(jù)國外慣性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和國內(nèi)的技術基礎,對新一代運載火箭慣性制導方案的論證進行了指導,確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術為基礎的單自由度陀螺構成平臺——計算機方案。1982年12月,陸元九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把創(chuàng)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是陸元九科研生涯的真實寫照。即使離開科研一線,只要基層研究人員抱著材料敲開他家門,陸元九依然熱心幫助解決技術問題,還到實驗室做研究工作。
陸元九一直倡導要跟蹤世界尖端技術,并在型號工作中貫徹“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陸元九的領導下,中國航天先后開展了靜壓液浮支撐技術等預先研究課題以及各種測試設備的研制工作,他還極力主張改善試驗條件和設施,以便研制高精度慣性儀表。陸元九參加中國科學院早期探空火箭、人造衛(wèi)星以及一些戰(zhàn)術導彈的控制研制工作,參加多種導彈衛(wèi)星的論證方案、飛行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等工作;主持開展了飛行器自動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慣性器件及測試設備的研制,穩(wěn)定系統(tǒng)研究,慣性制導系統(tǒng)研究,液壓、氣動執(zhí)行機構和紅外光學敏感技術研究等。
2021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次頒授“七一勛章”并發(fā)表重要講話,隆重表彰一批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創(chuàng)造寶貴精神財富的黨員,陸元九以101歲的高齡,成為黨內(nèi)最高榮譽“七一勛章”最年長獲得者。陸元九將這枚勛章視作全體航天工作者的榮譽,他說:“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科技報國,把人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我們偉大的國家和民族?!?/p>
讓年輕人“進步快一點”,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業(yè)的旗幟,是陸元九的夙愿。人們評價:“陸院士注重人才培養(yǎng),在航天專家里出了名?!痹谒^問下,航天系統(tǒng)自培高學歷人才已成風尚,航天人才斷層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陸元九院士作為航天自動化科學技術的開拓者、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為航天事業(yè)奉獻終身,并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人造衛(wèi)星控制研究和慣性技術領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養(yǎng)了一大批航天領軍人才,陸元九淡泊名利的品格為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以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情懷成為廣大航天人學習的榜樣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