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歐洲社會在14 世紀前由宗教統(tǒng)治,宗教主導了當時整個歐洲的信仰,控制著人們的思想與生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意大利率先萌芽出了資本主義,也因此產生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宗教對經濟發(fā)展的阻礙,為更好發(fā)展經濟推動社會,人們需要沖破教會神權的束縛,需要換發(fā)對生活的熱情,因此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精神,反對教廷愚昧的壓抑人們的天性。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與社會經濟的推動,各行各業(yè)都開始覺醒,這也使得市民同封建制度在政治、思想及文化各個領域展開斗爭,這些因資本主義萌芽而造成的變革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歐洲歷史轉折,恩格斯稱文藝復興運動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文藝復興運動激發(fā)了當時社會文化與科學熱度的普遍高漲,建筑行業(yè)也隨之進入了一個眾星燦爛的嶄新階段。從時間和風格上劃分,文藝復興的建筑在早期、盛期與晚期有著不同的風貌和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整體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而整個文藝復興的建筑的探索同樣為日后的建筑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局面。
14 至15 世紀初,是早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這個時期參與復興運動的主要人員是當時的工匠們,他們在反對中世紀宗教思想統(tǒng)治斗爭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創(chuàng)造性。
佛羅倫薩花之圣母大教堂教堂的穹頂被公認為“文藝復興的春訓”[1],它的設計、技術、建造都彰顯著一個新時代積極進取的思想精神。佛羅倫薩大教堂(圖1)初建于13 世紀末,當時在佛羅倫薩的一些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人們從貴族手中勝利奪取了政權后,計劃建造一座大教堂并將其視為革命斗爭勝利的紀念碑,于是找到建筑師坎皮奧并委托他把大教堂建造成“人類技藝所能想像的最宏偉、最壯麗的大廈”??财W設計的主教堂形制在當時極具獨創(chuàng)性,雖然整體平面形式還是拉丁十字式,但是突破了中世紀教會的禁制將歌壇設計成為集中式,歌壇平面呈8 邊形,頂部計劃用穹項覆蓋。開工70 年后教堂主體部分基本建成,當開始著手建造穹頂?shù)臅r候卻發(fā)現(xiàn)技術十分困難,穹頂不僅跨度十分大并且高度超過了50m,以當時的技術連搭建穹頂合適的腳手架都顯得非常困難。
圖1 佛羅倫薩大教堂
15 世紀初,伯魯乃列斯基開始接手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項及頂部采光亭的設計,伯魯乃列斯基不僅僅是當時出色的工匠,同時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畫家、雕刻家、藝術家。他在數(shù)學、幾何學等方面都頗有研究。為了設計出比例完美技術可行的大教堂穹項,伯魯乃列斯基前往羅馬悉心研究古代建筑及施工技術。研究歸來他制作出了大教堂穹頂和施工腳手架的模型,并深化了大教堂穹頂結構、制定了可行的施工方案。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頂部標高91m,底部標高55m,伯魯乃列斯基設計的腳手架不僅形式簡潔,而且搭建方便,這大大節(jié)省了腳手架施工所需的木材。由于穹頂距地面高度較高,工人每天多次上下腳手架既耗費體力又浪費時間,為此伯魯乃列斯基還專門在腳手架上增設了小餐廳給工人們供應食物以節(jié)省下時間和體力。此外他還設計了垂直運輸機械,利用平衡錘和滑輪組使得一頭牛就可以達到以前六頭牛才能完成的任務。在穹頂?shù)脑O計上伯魯乃列斯基不僅考慮了排水、采光、樓梯檢修等問題,還考慮了風荷載、地震等自然氣候所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1470 年在他的帶領下歷經50 年終于完成了教堂穹頂及頂部采光亭的建設,穹頂在建成之后,建筑學家們將它與古代那些優(yōu)秀的建筑物相比較而毫不遜色[2]。在穹頂接近完工時伯魯乃列斯基逝世,他的墓被后人安放在佛羅倫薩大教堂地下墓室里。
佛羅倫薩大教堂從設計到最終建成歷經一個多世紀,不論是教堂集中式的平面還是大穹頂?shù)慕ㄖ问皆诋敃r都是被教會視為異教的建筑元素,而當時的工匠們不顧教會戒律堅持宣揚人文主義精神打破了教會的精神專制,因此佛羅倫薩大教堂被后人標識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第一朵報春花。
15 世紀30 年代,商業(yè)和手工業(yè)行會在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早期取得的勝利被推翻,銀行家美狄奇家族開始建立獨裁政權,自此意大利文藝復興染上了貴族色彩并開始由平民化轉向宮廷化。由于經濟衰落導致資產階級將資本轉向土地和房屋,一時間刺激了佛羅倫薩活躍的建筑活動,15 世紀下半葉,大量的豪華府邸迅速建設起來,但同時為市民公眾享用的建筑物卻相應降低了地位。不同于15 世紀上半葉清新明快的市民建筑風格,這些豪華府邸更傾向于追求咄咄逼人的威勢。
這一時期建筑的設計師不再是早期的工匠們,而是新興的知識分子建筑師,這些建筑師致力于研究古代的建筑遺跡和著作,精通古典文化知識,他們給新建筑賦予理論說明,并借鑒古人著作總結實踐經驗,對建筑學本身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為立面構圖元素及柱式應用制定了模數(shù)化的規(guī)范要求,這種種都對建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使得當時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學術著作達到了高潮頂點,這其中最著名的屬阿爾伯蒂的《論建筑》與帕拉第奧的《建筑四書》[3]。除了建筑創(chuàng)作和理論構建外,不少建筑師都多才多藝還身兼雕刻家、畫家、數(shù)學家等等。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阿爾伯蒂、帕拉第奧、達芬奇等都是當時的杰出建筑師代表,他們?yōu)橐獯罄乃噺团d貢獻了卓越的設計開創(chuàng)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盛期。
盛期文藝復興建筑代表作品之一是由伯拉孟特設計的位于羅馬的坦比哀多(圖2)。坦比哀多是為紀念耶穌門徒圣彼得殉教所建的小教堂,是傳說中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的地方。坦比哀多是一座集中式的圓形建筑物,上蓋半球形圓頂,平面呈圓形內部是圣壇外部環(huán)繞一圈多立克柱廊,柱廊的寬度與圣壇高度相等,這是早期基督教為殉教者所建圣祠的典型造型。坦比哀多飽滿的穹頂、集中式的平面、外部環(huán)繞一圈圓柱形的柱廊使得整體建筑呈現(xiàn)的體積感強烈,完全不同于15 世紀上半葉佛羅倫薩那些偏重于單個立面打造的建筑。坦比哀多雖小,但富有層次,融合了多種幾何體的變化,有虛有實相互映村形象頗為豐富。
圖2 坦比哀多
隨著意大利經濟的衰退,封建勢力進一步鞏固,從16 世紀中葉起,貴族的勢力逐漸擴大,宮廷也在著力恢復中世紀的各種強權制度。與此同時教廷在全歐洲開始瘋狂鎮(zhèn)壓改革,迫害新思想與科學研究,文藝復興早期取得的思想與成果自此遭到了嚴重的打擊。16 世紀下半葉,意大利文藝復興到了晚期,這時的藝術家和建筑師既不是初期那樣的工匠,也不是盛期那樣的人文主義學者,而是教廷和封建宮廷的臣仆,還為此設立了專門的學院來培養(yǎng)他們。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當時建筑出現(xiàn)了兩種流派傾向。一種傾向是教條地崇拜古代,把柱式納入宗教神學的框架,柱式規(guī)范被僵化成不顧建筑地點環(huán)境的萬能公式,并稱其為“上帝的意志”,這種傾向的代表作品是羅馬圣安德魯教堂,他的設計師是日后在歐洲制定了最流行的一套柱式者——維尼奧拉。教堂的平面呈長方形,穹頂為橢圓形,立面柱式極為嚴謹,但是整體建筑造型冷淡而沒有表情。
另一種傾向是形式主義。經過200 年活躍的探索,建筑柱式的藝術潛力已經不大,于是一些不甘于在教條中枯萎的建筑師只得向柱式嚴謹而完整的規(guī)則發(fā)起挑戰(zhàn)。但是在建筑結構及建筑材料沒有本質性進步的時候,這種挑戰(zhàn)便淪為一種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傾向于追求新穎,堆砌極為復雜的雕塑、立面裝飾等,并且建筑立面造型起伏的形式和位置與建筑原本的空間結構邏輯毫不相關。這種設計風格后來被統(tǒng)稱為手法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性建筑和宗教建筑一樣,有著統(tǒng)一的序列和規(guī)定的間距,嚴謹?shù)牟贾肹4]。手法主義的代表作是羅馬的美狄奇別墅。這兩種傾向從表面看似乎是相反的,但不管是教條主義還是手法主義,其實都同出一源是因為當時新興進步的思想被教廷所扼殺了,建筑師們不得不迎合貴族和教皇的趣味,建筑作為代表宮廷權力和威嚴的產物失去了它積極的意義。
但建筑畢竟不是造型藝術,在藝術思想衰落的情況下其他方面同期還是有著重要的進展。文藝復興晚期,建筑構圖手法趨于多樣化,平面空間組織也比之前融入了更多細節(jié)和空間思考。教廷的鎮(zhèn)壓使得大量優(yōu)秀人才離開羅馬涌向北部,如意大利北方城市威尼斯就很好的反應了文藝復興晚期建筑探究的新的進展。而文藝復興晚期這兩種形式主義在日后也都得到了延續(xù),手法主義建筑在17 世紀衍化成為巴洛克風格建筑;教條主義制定的柱式則在17 世紀被古典主義建筑采用。
歐洲社會在14 世紀前由宗教統(tǒng)治,此時期建筑多為代表宗教高聳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十分壓抑沉悶。但是從14 世紀以來,人們意識到宗教的統(tǒng)治越來越阻礙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此時資本主義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更有力的推動經濟發(fā)展,提出了文化的“再生”與“復興”,自此拉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在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建筑中,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被廣泛應用,建筑追求雄偉、平和、自由的風格。在平面布局中則常常采用軸對稱和集中式構圖,早期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建筑設計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平面形式、柱式比例、立面構思等方面也都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晚期文藝復興與早期文藝復興的重要區(qū)別之一是早期文藝復興的工匠一直同市民階層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到晚期文藝復興建筑師主要是在教皇的庇護下產出設計,建筑創(chuàng)作不得不依附于教廷與封建宮廷。意大利晚期文藝復興建筑為追求教廷的權威通常體量龐大,尺度逼人,裝飾堆疊復雜,不再有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營造的平和與親切感。在整個意大利文藝復興期間,建筑創(chuàng)作一直處于繁榮輸出的狀態(tài),建筑理論創(chuàng)作也同步十分活躍,尤其是在文藝復興盛期和晚期產出了許多建筑著作。
文藝復興思潮沖破了宗教束縛,建筑師大膽嘗試進而建筑風格變得愈發(fā)多樣。建筑師不再固守同一種建筑風格而是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使得這個時期的建筑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建筑樣式也趨于多樣化,經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建筑樣式運用愈發(fā)成熟,同時期新技術的產生為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建造可行性方案,并促使建筑師們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使歐洲的建筑文明得到了極大的進步。
隨著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肯定了人的主體地位,文藝復興不僅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而且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這個時期的建筑擺脫了千篇一律的哥特風格,建筑師們經過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建造了許多經典建筑,沖破了宗教的思想束縛。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推進,人們對科學有了更多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建筑技術的重要性,因而發(fā)明了許多新技術,并將這些技術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當中,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文藝復興對意大利建筑風格影響深遠,從早期工匠對中世紀宗教思想禁錮的反叛拉開序幕;宮廷化的傾向在盛期建筑中展現(xiàn)出了新的嘗試;晚期擬古與形式主義并存則開啟了后續(xù)巴洛克建筑的篇章,巴洛克建筑風格與觀念的轉變,表現(xiàn)為這一時期建筑設計實踐與建筑理論之間繼承、創(chuàng)新和調和的復雜性[5]。文藝復興時期的種種探索豐富了歐洲的建筑風格,為日后的歐洲建筑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