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跨學科學習”列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要求“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其中包含了開展習作表達訓練。教師在習作教學中,需要打開視野,勾連多學科學習活動,讓跨學科學習為提升學生習作能力提供源頭活水。
每門學科學習都有自身的內容體系,教師可以用相關的主題、問題、任務等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并通過習作讓相關學科的學習聯(lián)結起來,形成合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跨學科學習聯(lián)結起來。在數(shù)學、體育、音樂、語文等學科教學中都經常運用游戲,學生比較喜愛。如語文教師可以與體育教師溝通,建議體育教師在開展每項游戲活動時,講清楚游戲的步驟、需要遵守的規(guī)則、參與游戲的注意事項等,并按照這些要求組織游戲活動。這樣在“記一次活動”“那次玩得真高興”等習作中,可以讓學生回憶體育課上開展的有意思的游戲活動,形成表達支架,學生寫出來就是內容真實有趣的習作。
小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可以選擇某一內容在不同學科的認識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聯(lián)結中形成新的認知,再以習作的方式將這種新的認知表達出來。以對時間的認識為例,在數(shù)學學習中,時間是以小時、分、秒等計量單位出現(xiàn)的,經常用在比較、換算、計算速度等方面,讓學生明白同樣的學習任務用的時間短一些,學習效率就高一些的道理。在音樂學習中,時間可以用不同的旋律來表現(xiàn),時間很緊可以用急促的旋律表現(xiàn),時間漫長可以用相對舒緩的旋律體現(xiàn),有時歌詞能夠直接體現(xiàn)對時間的理解與記憶,如《日歷歌》等。在美術學習中,時間可以變成一件可愛的物品,如設計款式多樣的時鐘,甚至可以用樹的不同生長狀態(tài)表達四季的轉換等。在體育學習中,時間與許多活動項目關系密切,跳繩比的是規(guī)定時間內跳的數(shù)量多少,跑步比的是同樣距離誰用的時間最少。學生有了上述對時間的不同認識,再來寫關于認識時間的習作時,就不會局限在簡單的幾點幾分上,而是能夠表達出豐富多彩的內容來。
在跨學科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借助語文中的復述來呈現(xiàn)自己的學習收獲,再用書面表達來優(yōu)化學習內容,使相關知識之間得以有機聯(lián)結形成立體的知識網。
記筆記本身就可視為一種表達行為。課堂上完成的筆記往往是零散的,課后整理課堂筆記,就能夠形成有意義的學習筆記。值得注意的是,語文學習中的記筆記往往針對重點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文本結構特點的把握以及表達方法的領悟等,有些內容直接標注在相關內容的旁邊。其他學科的筆記內容則需要根據(jù)學習特點做相應的調整,如科學實驗重點記錄實驗的步驟和每步呈現(xiàn)的結果,“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案例分析重點記錄案例中哪些內容值得關注,使用哪些法律、條例的相關條款來處理,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等。有些學科則適合采用重點記錄的策略,即記錄學習活動中最精彩的瞬間,如師生言行中的獨特性,寫下自己的感受與體驗,便于課后整理筆記時借助這些來還原課堂學習的精彩情境。
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跨學科學習得以實現(xiàn)和獲得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從語文跨學科學習出發(fā),善于把問題與習作聯(lián)系起來,把對問題的分析、推理、判斷等內在思維轉化為顯性的文字表述,包括與大家分享的學習經驗、收獲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持之以恒就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和水平。如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學習,語文、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中都涉及相關內容,開展跨學科學習時,可以從提出問題開始:保護環(huán)境,我們每個人能夠做的事情是什么?以此驅動,從不同學科中去尋找相關表述,結合當前國家對環(huán)境保護提出的要求,探究作為小學生能夠做出自己貢獻的事情,并寫出倡議書,體現(xiàn)跨學科學習的成果。
在跨學科學習中,有些學科學習需要運用到學習計劃、觀察筆記、研究報告、學習總結等形式的實用性寫作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學習內容。
在有些學科學習內容中,有一定的人物活動或事件發(fā)生,就可以用消息、訪問、報告等形式寫出來。如體育循環(huán)選拔比賽中,學生可以將比賽的形式、比賽的過程、比賽的結果以消息的形式寫出來。又如“科學”課中種一粒植物種子,從觀察種子的發(fā)芽、長葉的過程中,感知植物生長的快與慢,用觀察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種植的經歷、觀察的過程與感受。這樣的消息、日記寫作,屬于在學科學習中的記敘性練寫,既能幫助學生激發(fā)相關學科的學習興趣,又能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提高習作水平。
在多個學科學習中,會用到說明書、解說詞、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等說明性寫作,來具體描述學習中的步驟、過程、數(shù)據(jù)、結果(結論)等內容。教師需要讓學生把自己學過的常見說明方法,靈活運用到學科學習的習作活動中,以習作的形式有效體現(xiàn)跨學科學習的成果。如在數(shù)學學習中,在學習了百分數(shù)這一知識內容后,可以寫一份“百分數(shù)說明書”,對百分數(shù)的概念、百分數(shù)的應用、百分率運用、學習百分數(shù)的注意事項等進行詳細說明。這不僅是學生對學習百分數(shù)的總結,還可以在互相交流中幫助其他同學對百分數(shù)形成更清晰的認知。
有些學科的學習需要就文本中出現(xiàn)或發(fā)生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運用所學知識、知道的事實、明確的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記錄,就形成了議論性寫作。在小學學科學習中,議論性寫作在語文學科之外還用在數(shù)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學習中。如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學習中,針對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辨析時,就需要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給出自己的理由與依據(jù)等。把這些內容寫出來,就是微型的議論文。堅持這樣的練寫,有助于提高學生有理有據(jù)的表達能力。
總之,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語文教師要主動作為,重視開展習作訓練,在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鍛煉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