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夏季,為了使自己的生活“多見幾個新鮮日頭,多過幾個新鮮的橋……”20歲出頭的沈從文來到北京。因報考北大等國立大學相繼失敗,投考中法大學雖被錄取,又因交不起膳宿費而未入學,他只好去風氣自由的北大旁聽,去琉璃廠的書肆學東西。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沈從文向報社投稿,因沒有名氣,又沒有名家提攜,沒人愿意發(fā)表。
當時,還曾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沈從文實在走投無路了,給正在北大擔任講師的郁達夫寫信,訴說自己饑寒交迫的艱難境況。接信后,郁達夫冒著冬夜的大雪前來探望沈從文。推開那間有名的“窄而霉小齋”的房門,郁達夫發(fā)現(xiàn)屋內沒有火爐,沈從文穿著兩件夾衣,用棉被裹著兩條腿,正坐在桌前,用凍得紅腫的手提筆寫作。郁達夫說:“我看過你的文章……要好好寫下去?!?/p>
接著,郁達夫默默地聽著沈從文傾訴自己來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處境,感到脊梁一陣陣發(fā)冷。他站起身來,將脖子上一條淡灰色的羊毛圍巾摘下,撣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從文的身上。然后邀沈從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餐館吃了一頓飯。結賬時,共花去一塊七毛多錢。郁達夫拿出五塊錢結了賬,將找回的三塊多錢全塞給了沈從文。
一回到住處,沈從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來。沈從文生活困窘,袋中無錢,郁達夫小小的幫助可就是救命啊。沈從文的哭聲,從胸膛中爆發(fā)出來,如同冬夜里的吶喊,向人生宣戰(zhàn),向黑夜宣戰(zhàn)。饑餓和寒冷、貧窮和艱苦,雖然會使人的肌體遭受磨難,卻也讓人堅定了信心。
歸后,悲憤的郁達夫寫了一篇《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發(fā)表在《晨報副刊》,替沈從文鳴不平,并把他介紹給了《晨報副刊》主編。從此,沈從文經(jīng)常在《晨報副刊》發(fā)表散文、詩歌。(摘自《書屋》 邵紅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