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婷, 林友燕, 俞新燕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 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yī)學研究所中西醫(yī)結合科, 浙江 杭州, 310005)
阿片類藥物是WHO 提出的三階梯止痛原則中用于中、重度癌痛的推薦藥物[1]。研究表明,癌癥晚期患者疼痛發(fā)生率約為66.4%,由于全球癌癥患者數量逐年增多,阿片類藥物使用量隨之升高[2]。便秘是各種阿片類鎮(zhèn)痛藥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臨床上將此型便秘稱之為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OIC)。OIC 是因阿片與胃腸道內μ受體結合,影響胃腸動力及腸液分泌,繼而出現的結腸傳輸減慢及排便反射抑制,是藥源性便秘的一種。阿片類藥物的其他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等,一般只存在于服藥的第1 個星期,后面患者會逐漸耐受,但是便秘不僅出現于用藥初期,還會持續(xù)存在于服用阿片類藥物的全過程[3]。根據便秘的嚴重程度不同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危害,輕則會引起惡心、厭食、腹脹、口臭、肛裂、痔瘡等,長期的便秘會使腦血管意外風險增加,誘發(fā)結腸癌、肝病等[4]。本研究將應用超聲介導下藥透療法治療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11 月—2022 年7 月醫(yī)院住院的60 例惡性腫瘤癌痛患者,均使用阿片類藥物止痛治療。診斷標準:采用美國胃腸病協(xié)會(AGA)研究制訂并于正式發(fā)布的功能性便秘羅馬Ⅲ標準[5]。納入標準:①病理學和(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且口服阿片類藥物控制癌痛;②口服阿片類藥物之前無慢性便秘史,服用之后產生便秘并且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③無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生命體征平穩(wěn),預計生存期≥3 個月;④無基礎腸道疾病及功能性便秘;⑤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經檢查證實由直腸、結腸器質性病變(如結腸息肉、克羅恩病、腸結核等)導致腸道狹窄引起的便秘;②處于可能影響腸動力作用的治療階段,如放療、化療等;③治療部位皮膚嚴重過敏;④患有精神疾病或癲癇者。
將60 例服用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的癌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 例,男14 例,女16 例;年齡33~66 歲,平均年齡(56.20±10.90)歲;肺癌14 例,肝癌6 例,胰腺癌5例,乳腺癌5 例;平均病程(5.50±1.30)月。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61.00±0.20)歲;肺癌12 例,肝癌7 例,胰腺癌7例,乳腺癌4例,平均病程(5.60±1.20)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本機構倫理委員會審查并符合2013 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兩組患者均在開始服用阿片類藥物時,遵醫(yī)囑予緩瀉劑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液(生產廠家:Abbott Biologicals B. V.,批準文號:H20171057/355076,規(guī)格:15 mL/袋)口服,15 mL/次,3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超聲透藥治療儀(型號為DS-UCMF2B),1 次/d,30 min/次。遵醫(yī)囑辨證選穴:天樞、腹結、氣海。操作方法如下:向患者解釋治療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評估腹部皮膚,有無腫塊、水腫、破損、皮疹、過敏等。檢查超聲藥透治療儀及導聯的完整性,取出電極片置于穴位上方,打開電源,設置參數,選擇“導入按摩”模式,調整強度“35”,以不超過“40”為宜。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不適,1 周為1 個療程。
參照《中藥治療便秘臨床指導原則》。治愈:大便每日正常,便質為成形軟便或糊狀便,排便困難及其他伴隨癥狀基本消失;顯效:排便次數每周4 次以上,間隔時間與便質接近正常;有效:排便次數比原來每周增加1 次以上,或便質干結改善;無效:排便情況與伴隨癥狀治療前后基本不變。記錄患者干預后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和每次排便時間。
觀察組總有效率76.67%(23/30),高于對照組的43.33%(13/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和每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便秘癥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便秘癥狀指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每次排便時間/min 7.00±1.60 6.00±1.20*n 30 30首次排便時間/h 11.00±3.20 10.00±4.10*排便間隔時間/d 3.60±1.30 3.20±1.40*
阿片類藥物是一種中樞抑制劑,在腸道內與阿片受體結合,抑制排便反射,使腸蠕動減慢,大便通過腸道的時間變長,水和電解質被腸黏膜再次吸收,大便會變得更干、更硬[6]。OIC 發(fā)生率可高達90%~100%,且存在于整個服藥治療過程,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成為患者拒絕繼續(xù)服用阿片類藥物的常見原因之一。如果不及時治療和預防便秘還會引起腸梗阻,所以在開始服用阿片類藥物的同時就要預防便秘。阿片類藥物引起的惡心、嘔吐是服用阿片類藥物的初期不良反應,使患者口服通便藥時容易吐出,用藥量不易控制,而且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藥性。西醫(yī)對便秘常規(guī)使用緩瀉劑,容易破壞腸道的正?;顒?,易出現用藥時排便,停藥后復結的現象,從而導致慢性便秘的發(fā)生[7]。因此,干預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首選中醫(yī)外治技術。
超聲介導下的藥透療法其原理是在超聲介導下,利用電極貼敷穴位,將藥物經穴位滲透入皮膚,達到疏經通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之功效。同時超聲波特有振動電位、聲流作用及機械振動所致的細微按摩作用,可以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加,中草藥物更易從細胞間隙透入細胞內。超聲波藥物透入可使藥力深達皮下6~12 cm,藥物濃度在深部組織較口服和靜脈給藥的濃度高[8]。研究證明,超聲治療可增加吞噬細胞的功能、抑制白細胞的活化、減少炎性介質釋放及抑制自由基的產生,疏通經絡的同時,增加局部皮膚組織滲透性,增強藥效。該技術集藥、穴、熱、超聲作用于一體,將現代科技與中國傳統(tǒng)中藥完美結合。隨著國內外“透皮給藥系統(tǒng)(TTS)”的出現,中醫(yī)外治法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TTS 與中醫(yī)經絡腧穴相結合,產生了廣闊的前景[9]。天樞屬足陽明胃經,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fā),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刺激天樞穴對于改善腸腑功能具有顯著的療效。腹結穴屬足太陰脾經,脾主運化,刺激腹結穴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腹結穴在結腸脾曲附近,可清大腸之熱,生津潤腸,調整脾胃功能。氣海穴是任脈上的腧穴,臨床上氣海穴常用來治療腹痛、泄瀉、便秘、遺尿、月經不調等。此穴為保健要穴,經常刺激氣海穴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本研究發(fā)現,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便秘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超聲介導下藥透療法治療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具有一定意義。
超聲藥透療法操作雖然簡單、方便,但在操作過程要仍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在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的反應,做好宣教,有任何不適告知護士,每次治療前查看患者的皮膚有無過敏、紅腫或破損,若出現紅腫、破損等囑其勿抓撓患處,暫停治療,并做好記錄;②根據患者能耐受的治療強度調整機器,治療強度一般不超過“40”,最高不要超過“50”,調整的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③治療過程中關注是否有接頭松動、脫落,及時重新固定;④治療次數使用完畢,及時補充儀器內存次數;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在操作前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此類患者患病時間長,便秘的不適感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此外,超聲藥透療法價格較貴,患者一方面擔心費用問題,另一方面會擔心治療效果,醫(yī)護人員要告知患者堅持使用超聲藥透療法會緩解患者的便秘程度,來增加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配合。要經常安慰開導患者,及時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
綜上所述,超聲波經皮給藥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靶向部位,使局部藥物濃度提高,提高生物利用度,避免了傳統(tǒng)給藥的首過效應及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超聲介導下藥透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阿片類藥物相關性便秘,且操作簡單,增強了患者口服阿片類藥物的信心,值得臨床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