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文,祖萌萌,薛會元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yī)學院 鄭州人民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慢性胃炎是臨床多發(fā)病,發(fā)病率為30%[1]。胃黏膜炎癥、胃蛋白酶和基礎胃液分泌量的減少是主要病理機制,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膽汁反流等均為高危因素[2]。慢性胃炎患者普遍存在胃動力不足、胃脘脹悶、消化不良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且糜爛性和萎縮性胃炎易進展為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2]。有研究表明,消除病因和遵醫(yī)囑服藥是慢性胃炎的基本治療原則,但臨床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對慢性胃炎的危害認識不夠深刻、醫(yī)囑遵從性較差,表現(xiàn)為服藥一段時間好轉后自行停藥,無法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導致慢性胃炎病情反復發(fā)作[3]。因此,針對此類患者現(xiàn)存的問題,探討一種合適的護理模式極為重要,從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缋碚撃P褪侵冈诜治鰝€體心理行為改變的變化規(guī)律上,有針對性地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其健康行為[4]。有相關文獻證明,跨理論模型可以為護理領域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國內外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應用均取得一定成果[5]。2021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我們對63例慢性胃炎患者實施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模式,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33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6],胃鏡診斷胃黏膜炎性充血水腫黏膜透亮確診者;②年齡≥18歲者;③意識清楚,認知正常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胃腸道疾病不限于胃潰瘍、胃出血,或既往胃腸道手術史者;②嚴重慢性病不限于心腦血管、肝腎衰竭、血液病者;③惡性腫瘤者;④終末期疾病者;⑤精神疾病病史者;⑥妊娠哺乳期女性;⑦醫(yī)囑依從性差者;⑧近3個月內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63例和對照組70例。研究組男35例、女28例,年齡(44.22±6.15) 歲;病理類型:淺表性42例,糜爛性13例,萎縮性8例;病程(3.12±0.75)年。對照組男46例、女24例,年齡(42.28±7.33)歲;病理類型:淺表性45例,糜爛性19例,萎縮性6例;病程(3.08±0.6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準備工作 研究團隊由1名科研組長、2名主治醫(yī)生、4名消化內科護士、1名資料收集助手組成??蒲薪M長負責課題統(tǒng)籌工作,并與組內成員共同制訂研究方案;醫(yī)生負責慢性胃炎患者的診斷與治療,下達用藥醫(yī)囑;護士負責慢性胃炎患者的院內護理工作、院內外健康教育、隨訪;資料收集助手負責患者在干預期間問卷的調查工作。以上人員均經過1周培訓,掌握跨理論模型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框架,確保干預手段的一致性。
1.2.2 對照組 開展以護士口頭教育和知識手冊宣傳形式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胃炎的病因、癥狀、并發(fā)癥、藥物治療原則、日常生活與飲食原則,重點強調刺激性飲食與藥物、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因,指導患者從上述兩方面制訂干預計劃,堅持遵醫(yī)囑服藥并注意日常飲食。
1.2.3 研究組 在跨理論模型指導下實施健康教育,開展形式如下:①醫(yī)院舉辦的集中健康知識講座1次;②動機談話1次;③口頭教育1次;④胃炎相關知識手冊1本;⑤指導患者加入胃炎交流微信群,以便隨訪。干預共4個月。跨理論模型每個階段的表現(xiàn)、干預計劃及教育形式內容如下:①前意向階段。此階段患者缺乏慢性胃炎健康管理的意識,無法正確理解慢性胃炎的危害、如何管理慢性胃炎,因此,醫(yī)院應集中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慢性胃炎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同時邀請家屬和患友反復勸說,糾正患者錯誤觀念。②意向階段。此階段患者具有健康管理意識,但仍充滿矛盾心理,不知曉如何計劃,因此,護士與患者進行一對一動機談話,強化患者慢性胃炎健康管理的信念,鼓勵患者制訂健康管理的目標。③準備階段?;颊呔哂谐醪降慕】倒芾碛媱?但計劃仍不成熟,因此,護士對患者進行口頭教育,并發(fā)放胃炎基本知識小手冊,指導患者學習。根據患者個體化情況,護士、醫(yī)生、患者、家屬共同協(xié)商,制訂針對性管理計劃,涵蓋慢性胃炎的病因、癥狀、并發(fā)癥、藥物治療原則、日常生活與飲食原則等內容,將計劃落實到每日管理細節(jié),設定每周、每個月的短期目標。④行動階段。患者開始實施健康管理計劃,但維持時間<3個月。研究團隊組建胃炎交流微信群,指導患者按照計劃,每日在微信群打卡匯報情況。護士監(jiān)督患者目標完成情況并解決疑問,每2周隨訪1次。⑤維持階段。長期維持健康管理計劃,時間>3個月。研究團隊組建胃炎交流微信群,護士隨訪患者進度,積極溝通、分析原因、調整計劃、強化教育。
1.3 評價指標 ①疾病知識掌握情況:采用自行編制的胃炎知識問卷,調查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包括病因、癥狀、并發(fā)癥、藥物治療原則、日常生活與飲食原則5個方面。其中0~59分為不及格,60~79分為中等,80~100分為良好,知識掌握率(%)=(良好例數(shù)+中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個條目,評分1~4分?!巴耆徽_”計1分、“有點正確”計2分、“多數(shù)正確”計3分、“完全正確”計4分,其中分數(shù)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6,重測信度為0.90,內容效度為0.91[8]。③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9]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包括正常的生理活動(PF)、健康職能限制(RP)、疼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BP)、個體健康狀態(tài)自評(GH)、自身活力和疲勞程度自評(VT)、社會功能的質量(SF)、情感問題導致的職能受限(RE)、精神健康(MH)8個維度,共36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規(guī)定的權重賦分,每個條目評分3~5分。條目分累計相加后按照百分制轉換為維度分,分值范圍0~100分。量表Cronbach′s α為0.91,分半信度為0.86[10]。
1.4 資料收集 安排1名資料收集助手專門負責,干預前進行資料收集培訓,熟練掌握調查的步驟和方法。在每例調查對象回答完畢后,資料收集助手當場對整份問卷進行認真核查,發(fā)現(xiàn)有遺漏、疑問或不符合要求之處,當場邀請調查對象補填和修正。干預實施護士均經過1周的研究培訓,掌握跨理論模型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框架,且通過結業(yè)考核,確保干預手段的一致性。在研究開始后,科研組長每個月不定期抽查護士干預情況,并總結質控結果。
2.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GESE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GESE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
慢性胃炎患者思想并不重視、遵醫(yī)囑行為差、難以改變不良習慣[11]。因為醫(y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但普遍存在醫(yī)患溝通不暢,導致健康教育難以起良好效果??缋碚撃P椭荚趶男睦碜兓嵌确治龌颊咝袨檗D變,該理論認為患者從不接受到心理轉變愿意開始嘗試最后到長時間保持行為的維持階段[12]。經過以上階段完成從不健康行為到健康行為的轉變,達到改善并預防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胃炎疾病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P<0.05),顯示知識掌握程度直接反映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說明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對慢性胃炎的知識水平,說明患者從思想上接受改變慢性胃炎健康行為。分析原因:自我效能是跨理論模型的關鍵核心之一,促進患者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跨理論模型可以幫助護士明確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即患者處于改變過程階段,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健康教育。如在前意向階段,此階段患者缺乏慢性胃炎健康管理的意識,也是大部分患者最開始處于的階段,由于患者人數(shù)較多,最適合開展集中健康知識講座和病友現(xiàn)身說法,這樣才能使患者認識慢性胃炎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基于這些群體所處的階段,鼓勵慢性胃炎患者促進健康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兩組GSES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與Jahromi等[13]研究觀點相似,證實跨理論模型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分析原因: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密切相關,能讓患者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健康行為帶來的益處,患者會更加相信自己可以按照計劃做出改變,達到自我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環(huán)。跨理論模型根據患者所處的不同階段,提供與本階段相匹配的個體化干預措施,針對患者的心理困惑實施引導,找出慢性胃炎患者實施促進健康行為的核心心理因素,識別具有不同健康信念的各個階段患者,分別實施相應的針對性措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提高健康信念并促進健康行為轉變。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能與患者慢性胃炎的病情改善有關,與其他研究結論[14]相似。
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護理模式有助于慢性胃炎患者更好地掌握胃炎病癥知識,提高自我效能并改善生活質量。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受臨床條件限制,樣本量較少,干預隨訪僅4個月。跨理論模型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各階段變化缺乏標準化的測量和評定工具,值得進一步探索和創(chuàng)新,后續(xù)還可開展多中心研究,應用于其他慢性病患者中,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期,深入驗證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護理模式的效果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