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瑾
(廣州交響樂團,廣東 廣州 510105)
音樂屬于聲音藝術,音樂作品通過獨特聲音語言進行形象描繪、情感表達、故事講解[1]。所以,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音樂作品,均是通過特定的、美妙的語言反映生活、表達主題、展現情感,也就是說必須具有好的音色,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中的主題[2]。李斯特認為,“各種不同的音色是一個音樂家的調色板,他的雙手必須能夠完全掌握這些音色,隨時響應著我們內心的呼喚而發(fā)揮?!盵3]音色是聲音基本要素,更是表達、詮釋、呈現音樂作品主題的有效途徑與直接途徑。但從音樂作品的實際演奏情況可發(fā)現,同樣的音樂作品、同樣的演奏樂器,不同的演奏者,所演奏出來的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的效果,尤其是世界級演奏家,音樂作品的音色更為豐富絢麗、變化無窮,藝術表現力、藝術感染力非常強。低音提琴擁有龐大的體積,聲音渾厚低沉,好像永遠在各種樂隊伴奏中充當輔助角色、配合角色。但從實際情況可發(fā)現,低音提琴也是一種可以像大提琴或是小提琴等弦樂器一樣,作為炫技的獨奏樂器。從低音提琴的音色可發(fā)現,一架低音提琴能夠產生變幻無窮、多種多樣、豐富精彩的音色,可以具備更強大、更顯著的表現力。所以,大量作曲家將目光投向低音提琴,使得大量低音提琴音樂作品問世。而低音提琴音色的特點及演奏的特點,讓很多演奏家嘗試對低音提琴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
音樂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主要指在一度創(chuàng)作基礎上,也就是在作曲完成基礎上,對一度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進行表演[4—5]。通俗易懂地講,音樂表演就是音樂的二度創(chuàng)作。但是,不同演奏家進行同一首作品演奏,所演奏的結果存在差異。有研究學者[6]認為,這是因為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表演這一期間容易出現主觀性誤差。從音樂美學角度分析,作曲家和演奏家往往通過樂譜聯(lián)系起來,聯(lián)系期間有心靈—物質—心靈—物質過程。以低音提琴音樂作品為例,最初的心靈—物質轉變過程其實就是作曲家將腦海中呈現的音樂通過文本形式、電子形式記錄下來,并將其編撰為樂譜,但在這一過程中會有第一次誤差出現,主要體現在作曲家所記錄的文本樂譜或是電子樂譜和腦海中完美的音樂樂譜并未完美契合,并未達到完全一致的效果,演奏出來的結果和腦海中呈現的作品表演存在較大差異[7—8]。作曲家通過文本或電子記錄樂譜的根本目的是盡可能將腦海中音樂呈現在紙上或電腦上,讓其通過樂譜擁有一個更為精細、準確的框架。但這一過程中無疑顯示最初音樂藝術和作曲家本意是存在一定誤差的。所以,作曲家往往不能一氣呵成完成樂譜的記錄工作,必須對所記錄內容進行修改,盡可能通過修改形成和腦海中音樂符合的樂譜。樂譜成型之后,由低音提琴演奏家將其一一呈現出來。想要保證最終演奏質量,演奏家在演奏前必須詳細閱讀樂譜,主動分析樂譜內涵,如果有機會還需和作曲家進行溝通交流,盡可能掌握樂譜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必須具備的演奏技巧,對該音樂作品有詳細及準確的認知,最后利用低音提琴將樂譜中記錄的音樂一一演奏出來。但在這一過程中會有第二次主觀誤差存在,主要體現在演奏家所演奏出來的音樂效果和心理幻想的演奏效果存在鮮明差異,這和演奏家并未充分理解作品原意、目的存在直接關系。當然,這種演奏誤差存在大小,若演奏家能夠積極與作曲家溝通交流,并在作曲家面前進行音樂作品演奏,作曲家可結合自己的理解與認知進行樂譜介紹,明確樂譜中涉及的情感與主題,幫助演奏家盡量更快更好地完成作品演奏工作,從而減小誤差具體數值。但多數情況下演奏家往往不能和作曲家溝通交流,因為作曲家是數個世界以前或數十年前的人,當時的作曲家對該樂譜的理解有限,此時容易增大誤差值,但也就是這一差異充分呈現二度創(chuàng)作的魅力。音樂活動多數情況下屬于人們個體感性意識活動,也有序列主義音樂活動,但多數情況下是前者為主導。音樂活動過程中大多存在誤差,尤其是作曲與演奏之間的誤差,但誤差也推動著演奏者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
二度創(chuàng)作魅力主要由演奏者通過將文本形式音樂作品演奏出來后展現,演奏者的演奏思維不僅要無限接近作曲家思想,更要將音樂內涵、聽覺效果一一展現出來,也就是演奏者必須盡量忠實原作品,之后在演奏過程中添加自己的感悟及理解,通過自身演奏充分感染聽眾,并和聽眾一起產生情感方面的共鳴,并為原有音樂作品提供全新的生命力[9]。二度創(chuàng)作魅力主要被演奏者個人成長經歷、生長生活環(huán)境、情感豐富程度、演奏時內心感受等多種因素影響,這是導致同一位演奏家在不同地方演奏同一首低音提琴作品,但音樂情感不一樣的主要原因。從這一概述可發(fā)現,同一位演奏者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情感狀態(tài)下所演奏的同一首曲子都有不同的效果,那么不同演奏者演奏不同作品,所呈現出的音樂情感該多么豐富絢麗,這也是二度創(chuàng)作備受推崇、一直進行的主要意義。當然,二度創(chuàng)作的基礎均是在絕對重視一度創(chuàng)作基礎上實施的。若該作曲家的低音提琴作品呈現悲傷唯美的情感,但二度創(chuàng)作后所呈現的作品確實歡快愉悅的情感,這種二度創(chuàng)作無疑沒有嚴格遵循一度創(chuàng)作理念及內涵,不能算二度創(chuàng)作,或算作二度創(chuàng)作失敗品。如何應用低音提琴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是現今許多低音提琴獨奏作品演奏家必須思考、解決的問題。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音樂作品,均存在其歷史性特點。歷史性其實就是作曲者的生活背景、社會背景、時代特點、個人經歷等[10]。想要更好呈現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及內涵,單純理解音樂作品的表面含義是完全不夠的,還需充分了解作曲者所在時代的社會情況、藝術家命運,積極分析歷史變遷,代入作曲者的角色,體會作曲者在各個時間段的情感變化,尤其是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段情感變化,才能更好地掌握音樂作品主題,明確音樂作品的主要內涵及主題情感。以《悲歌》為例,這是波特西尼的一首經典曲目,更是波特西尼演奏技巧、創(chuàng)作風格的高度濃縮表現,時至今日依然是很多低音提琴演奏者音樂會中必須演奏的曲目,作品的技巧性和音樂性富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侗琛愤€是19 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格寫作典型作品,對同時期低音提琴演奏的音樂作品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通過《悲歌》可清晰呈現波特西尼的演奏技巧、創(chuàng)作風格,有利于現代演奏家了解19 世紀的浪漫主義風格。波特西尼創(chuàng)作《悲歌》的過程中,積極借鑒詩歌體裁“悲歌”這一精神主旨趨向,積極應用詠嘆調模式完成聲樂器樂化表達,反復強調音樂內容型,并通過繪詞法進行創(chuàng)作,讓音樂形態(tài)和寫作規(guī)范有效結合,形成富有時代特點及時代規(guī)范的寫作手法,成為音樂發(fā)展過程中的文化遺跡,持續(xù)傳承弘揚。站在作品的整體角度上分析,可發(fā)現《悲歌》由兩小節(jié)伴奏織體引入主題內容及主題情感,存在尾聲對比性,無再現單二部曲式,具有單一主題及變奏特點,這也是該作品的演奏特點及演奏難點。該作品想要表達的是“悲傷但不悲痛,掙扎但不絕望”的情感,所以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中演奏家必須保證該情感表達的準確性與契合性,之后將自己的感悟及理解融入其中,才能保證二度創(chuàng)作成功完成。為保證演奏家能夠準確完成演奏,建議演奏家認真了解《悲歌》的誕生背景及誕生歷史,理解19 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及背景,將音樂作品的寫實性特點充分表達出來,讓音色始終處于抒情、敘述的狀態(tài),從而展現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真實性也是音樂作品的典型特點之一,更是作曲家的真情實感。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真情實感融入其中,之后通過樂譜符合的形式記錄音樂作品。演奏家在演奏之前,必須反復觀看作品的樂譜,積極揣摩樂譜中的真情實感及樂譜之外的真實內容,尤其是作曲家的抒情觀點、審美觀點、創(chuàng)作心理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作品真實性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演奏者有效完成低音提琴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比如在演奏《悲歌》的時候,主要通過旋律性來呈現作品的抒情性特點,較強旋律性表達也是想象力的有效表達形式,強調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感性因素的積極作用。演奏家想要充分闡述《悲歌》的真實性,則需積極研究《悲歌》的旋律性。從《悲歌》整體旋律可發(fā)現,樂曲速度是作品情感基調,節(jié)拍節(jié)奏的有效結合是作品的敘述語句?!侗琛返囊魳匪俣仁?Andante、sostenuto 的,與 12/8 三拍子長句式結合,可呈現流動性美感,充分奠定抒情基調。演奏家必須掌握《悲歌》的這一特點,才能更好地掌握《悲歌》真實性,充分呈現作品實際魅力的同時,有效闡述作品內涵,完成《悲歌》的二度創(chuàng)作。
積極分析低音提琴作品的時代性、真實性、歷史性,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解、感悟作品內涵,尤其是主題思想、主題內容、情感表達、人物形象、作品風格等。但不是充分了解作品的真實性、歷史性便能順利完成該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想要更好地完成音樂作品二度演奏創(chuàng)作,必須將作品自身的時代性特點及歷史性特點有效結合,將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特點及真實性特點有效結合。低音提琴作品演奏期間,并不是簡單呈現作品本身便能完成音樂表演,演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將一度創(chuàng)作呈現在觀眾面前,而是在忠實一度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感受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二度創(chuàng)作需在客觀規(guī)定基礎上,呈現演奏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順利完成二度創(chuàng)作。音樂時代性其實就是不同時代演奏者對相關音樂作品的實際理解、發(fā)展、豐富、新穎、個體處理,也是低音提琴演奏的時代化。在一度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真實性基礎上,與演奏者自身對作品的相關理解、實際閱歷、文化修養(yǎng)等多種因素有效結合,是音樂表演個性化的一種特點。時代性及創(chuàng)造性屬于音樂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主要組成內容,可有效結合作品的時代性及歷史性,讓音樂作品獲得更旺盛、更生動的生命力。多數低音提琴演奏者均有其獨特的藝術經歷,在藝術經歷及社會背景影響下,對作品進行個性化二度創(chuàng)作,導致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時代表現存在鮮明差異?!秅 小調奏鳴曲》是一首低音提琴音樂作品,更是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特點、社會核心文化呈現,可充分呈現巴洛克時期的歐洲經濟變化、文藝復興運動變化。這一復雜的社會背景導致《g 小調奏鳴曲》并未明確標題音樂,演奏者無法結合標題明確音樂內涵,所以必須積極調查巴洛克時代的社會背景,分析文藝復興對當時音樂的影響,積極思考、充分感悟,才能在詮釋《g 小調奏鳴曲》歷史性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進行一場完美的演奏。
如何對低音提琴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這是演奏者必須思考、解決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必須充分明確一度創(chuàng)作及二度創(chuàng)作的相關性,掌握二度創(chuàng)作必須遵循的原則,才能良好地完成二度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