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晴(中國人民大學)
迎新當日的明德廣場
9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2023級新生報到,在明德廣場的中心,有一塊巨大的展板,上有大字“復興棟梁 強國先鋒”。
多年來,人大同學在各地社會實踐或旅游中,如果覺到對面那位可能是人大校友,比如穿著人大的文化衫,他可能會輕聲說一句“國民表率”,如果對方回答“社會棟梁”,那就確定是人大校友無疑了。而如今,人大同學相互之間的“接頭語”更新為“復興棟梁”“強國先鋒”。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在與師生座談時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從陜北公學成立之初就鮮明提出要培養(yǎng)“革命的先鋒隊”,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培養(yǎng)“萬千建國干部”,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培養(yǎng)“國民表率、社會棟梁”,再到新時代提出培養(yǎng)“復興棟梁、強國先鋒”,始終不變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展現(xiàn)了“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
周曉輝
周曉輝是人大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他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當天習近平總書記與人大師生的座談會。周曉輝還是2022年“最美大學生”,全國僅10位大學生獲此殊榮。周曉輝是“復興棟梁、強國先鋒”的代表。他曾從軍,不但磨礪出強健的體格和意志,還利用專業(yè)知識,擔任部隊的新聞報道員,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稿件。退役后,他把新聞傳播專業(yè)知識和從軍經(jīng)歷相結合,創(chuàng)辦了傳播軍旅文化的新媒體賬號“一號哨位”,“粉絲”如云。
人大校園中,像周曉輝這樣優(yōu)秀的同學還有很多,其中典型代表有吳玉章獎學金獲得者。吳玉章是“延安五老”之一,同時也是人大首任校長。吳玉章獎學金是人大對人大學子在校期間授予的最高榮譽,獎勵人數(shù)每年不多于10人,今年又有10名人大學子獲此榮譽。
新聞學院同學在新疆調研
2023年行走中國暑期社會實踐
環(huán)境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宋丹,致力于環(huán)境污染物檢測技術的探索。從本科開始,她深感環(huán)境問題的緊迫性,在導師的啟迪下將這份社會關懷轉化為科研興趣,她基于自主研發(fā)的雙色熒光分析儀器,建立了水環(huán)境中和食品中污染物的并行檢測方法,并將這項成果申請專利,拿到了授權。面對新冠疫情,她將研究與社會需求結合,啟動了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檢測技術項目。
來自公共管理學院的本科生朱弋天,積極參加大創(chuàng)、小創(chuàng)、“求是杯”等各項學術實踐活動。同時,她積極投身志愿服務,累計收獲500余小時的志愿時數(shù)。在班長、黨支部委員、朋輩學業(yè)咨詢師等崗位上也交出了令人滿意的青春答卷。
國學院碩士研究生姬越從一種種語言文字里認識中華文明的博大包容,又在現(xiàn)代的數(shù)字方法中探尋古代典籍的奧妙。多篇中英論文架起了學術溝通的橋梁,也留下了理想與熱愛的足跡。靜心沉潛,他讓“冷門”不“冷”,“絕學”不“絕”。
理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殷薔薇,研究方向為籠目超導和磁性材料的探索制備和物性研究,她在博士期間為新型材料的發(fā)展作出了突破性貢獻。殷薔薇以探索AV3Sb5系列Kagome化合物為核心,成功發(fā)現(xiàn)材料中共存的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并成功發(fā)表全球首篇報道RbV3Sb5單晶物性的文章,在國際學術界引發(fā)高度關注,獲得多項榮譽。
哲學院本科生于孫騰勤勉刻苦,憑借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修讀了271個學分,主修3.97、兩項輔修4.00的平均學分績點,見證了他對夢想的執(zhí)著與堅守。于孫騰以流利的外語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圓夢耶魯,是不斷求索真理的人大學子的榜樣。
經(jīng)濟學院本科生羅崇佳,積極參與田野調查探尋城鄉(xiāng)融合的未來道路,撰寫多篇報告服務國家“雙碳”發(fā)展大局。他用兩年跟蹤調研、兩項優(yōu)秀課題、10萬字調研材料,證明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經(jīng)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匡曉璐是一位懷抱學術熱忱、以文載道的中國故事講述人。她以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經(jīng)濟學體系為學術愿望,用馬克思主義講好中國故事。
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楊明聰是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在云南蘭坪的日子里,楊明聰不僅在三尺講臺上奮斗,還和當?shù)馗刹?、群眾一起踏上了脫貧攻堅的沖刺之旅,兩次接受新聞聯(lián)播采訪,多次在權威主流媒體發(fā)聲。
高瓴人工智能學院碩士研究生侯宇蓬是一位勇闖人工智能無人區(qū)、永不停下探索腳步的開拓者。他堅持開放實驗源代碼幫助他人科研,數(shù)次獲得最佳論文系列獎項,用6篇第一作者國際會議論文和論文390余次引用,交出研究生生涯的滿意答卷。
信息學院碩士研究生涂薦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3篇數(shù)據(jù)庫頂會論文,解決大數(shù)據(jù)時代難題,獲得OceanBase數(shù)據(jù)庫大賽冠軍。同時,她熱心學術服務,引領后輩推進科研計劃。
從冷門絕學的古文字研究,到現(xiàn)代前沿的人工智能語言,從潛心科研的博士生,到多面探索的本科生,從蘭坪縣農(nóng)村,到太平洋彼岸,人大學子在各自的領域閃閃發(fā)光,書寫著“復興棟梁,強國先鋒”擔當與追求的絢爛篇章 。